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金庸先生曾多次被傳死亡,以至於老先生以前自己都笑稱“我都死了20多次了”。

這一次,麥叔一直在期待消息反轉,老爺子能生龍活虎地站出來闢謠,告訴大家這又是一次“玩笑”。

但等了很久,門戶網站的新聞一條條傳來,先生的百度詞條也變成了灰色。

我們終於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 一代武俠泰斗金庸先生,真的離我們而去了。

朋友圈裡炸開了鍋,幾乎所有人都在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

以前一起看金庸的兄弟橫刀發給麥叔一張照片,電話打過去,他卻一言不發,沉默許久,估計是不願意哭出聲。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朋友橫刀的書架,擺滿了金庸先生的書。

在麥叔身邊,有很多像橫刀一樣的人,他們都是因為金庸進了圖書這一行。橫刀最先進入今古傳奇,後來創刊了今古傳奇奇幻版,金庸先生的故事一直在影響、激勵著他走下人生的每一步。

不僅是圖書行業裡的人,每一個深愛著老先生,在金庸小說陪伴下成長的人,都在真切、誠摯地表達著自己對老先生的緬懷和悼念。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金庸先生照片。

但麥叔卻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刺眼的存在。

有一個文學系的小年輕,一連發了三條朋友圈,直接開罵:

“哼,你們大多悼念金庸的人,都活的一條狗樣,跟著風跑的狗,你們看過金庸的書嗎?朋友圈咧什麼嘴就算文化人了?”

麥叔心頭一緊,想起《阿Q正傳》裡的趙老太爺問阿Q的一句話:“你也配姓趙?”

她看的書比很多人都多,也確實熟讀金庸的作品。

但麥叔為她感到悲哀,她不懂金庸。

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寫的不是精英階級的江湖,他的故事寫給所有人看的。

在60後、70後、80後,乃至90後的童年裡,都有一個成為俠客或者俠女的夢。

要麼是金庸的俠客,要麼是古龍的俠客,要麼是梁羽生的俠客 —— 總之就是要仗劍走天涯、至情至性、兒女情長。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這是我們幾代人意識裡共鳴的烏托邦衝動,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悼念金庸。

俠義、平等、兼愛,是金庸先生作品的核心,如果你讀完了金庸先生的書卻全然不懂,麥叔只能為你感到悲哀。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金庸先生照片。

金庸先生是一個一生遭遇了極大變故的人。

他家境優渥,曾是養尊處優的少爺。不料後來家鄉被日軍侵佔,全家只得逃難。

他的母親在逃難時重病,沒有醫藥而死,兩個弟弟也相繼死去;

去香港求學時,他的父親因為“地主”的罪名被槍決。

得知此消息,他大哭三天三夜,鬱鬱寡歡了大半年。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金庸先生年輕時的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出身名門到無父無母,他歷經了時代的鉅變和令人痛徹心扉的生離死別,這些足以將一個人精神和理想給擊潰,但他心中的信念和理想卻不曾改變:

幼年時,他在巴金先生的書裡讀到平等待人、不可恃強凌弱的道理,儘管身為“上等人”,卻對貧苦大眾飽含關懷和同理心;

8歲時,他第一次看武俠小說,讀的是顧明道的《荒江女俠》,自此種下武俠夢,想要創造一個俠肝義膽、公平正義的武俠世界。

1955年,他將自己的原名中的“鏞”字拆開,以金庸為筆名,在報紙上連載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當這些作品一一問世後,金庸和他的武俠世界已經陪讀者走過了15年的時光。

而7、80年代香港無線臺的影視作品,更是讓金庸的故事走進了千家萬戶。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83年版《射鵰英雄傳》,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今,麥叔聽到《鐵血丹心》的音樂,還會想起當年和夥伴們一起擠在電視機前的場景。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鐵血丹心

群星 - 生於七十年代(電視)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麥叔遇到過能將金庸的每部作品倒背如流的出租車司機;

認識目不識丁,卻能將金庸小說裡的每個角色如數家珍地報出的環衛工人;

還有成熟世故、處事圓滑的商場老手,一提到金庸,臉上就露出少年般的興奮和熱愛。

在喜歡金庸這件事上,百萬富翁和乞丐沒有絲毫區別。

是金庸先生,讓他的武俠世界成為了跨越年齡、階級、身份地位的共同語言,將一個俠義的夢根植在每個人的心裡。

什麼是俠義?什麼是公平?

金庸先生自己是這麼說的: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公平正義、不欺凌弱小,對世人懷有一顆友善之心 。”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空泛,但卻因為金庸小說裡的人物,變得具體和生動。

麥叔曾經瘦弱、內向,卻正是因為金庸,第一次敢於在有人霸凌同學的時候站出來制止,哪怕怕得發抖,依舊要“路見不平”,貫徹自己的俠義。

現在的很多小年輕可能不知道,以前真的有像周星馳的《功夫》裡,那種畫滿了小人的“武功秘籍”。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電影《功夫》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麥叔小時候曾傻乎乎地“練功”,一心想成為像郭靖、楊過那樣的大俠。

“絕世神功”沒練成,卻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以平等、友善的心去對待別人,不恃強凌弱,不以出身、血統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這樣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男子漢大丈夫,第一論人品心腸,第二論才幹事業,第三論文學武功。”

《天龍八部》裡的這句話,麥叔至今仍然記得。

是金庸,讓很多孩子的內心有了力量,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頂天立地的人。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天龍八部》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一次採訪中,金庸先生曾對時弊直言不諱:

今天的中國,有的人很有權力,有的人很有財富,有的人很有知識,有的人很有名氣。可他們普遍都沒有一樣東西——良知。

因此,當官的魚肉百姓,有錢的為富不仁,有知識的助紂為虐,有名氣的麻木不仁。活生生使這個社會墮落成非人的人間。縱使你擁有的再多,你依然只能算衣食無憂的窮人。

無論是書裡的江湖,還是現實社會中的江湖,都變得越來越險惡,越來越是非不明瞭。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亂世,無論英雄是郭靖、楊過,還是令狐沖、張無忌還是韋小寶 —— 只要有俠義仁心在,世界就不會變得太壞。

老先生造就的武俠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這個糟糕的現實社會。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在2003年北京青年報的一的採訪裡,記者曾問金庸先生這樣一個問題:

“我現在來設計一個場面,在很久很久以後,一個大人領著一個孩子,走過了一片墓地,突然這個大人對這個孩子指著一塊墓碑說,你非常喜歡的那個金庸,那個名字就在上面,就在那個墓碑上,然後兩個人就過去了,在那個有金庸名字的墓碑上面,會寫著什麼?”

老爺子帶著笑容,慢悠悠地答道:

“這裡躺著一個人,在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他寫過幾十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

只有金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說幾句

▲金庸先生照片。

金庸先生,江湖再見。

END


你最喜歡金庸先生的哪部小說?

哪個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