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眼神,竟然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莎拉在25歲那年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馬克和弗雷德。她覺得馬克更像她,而弗雷德更像爸爸。莎拉的印象也許無形中導致她用不同的方式對待雙胞胎,影響既顯著又微妙。在雙胞胎3個月的時候,莎拉常常讓弗雷德盯著她看,如果他轉過臉去,莎拉會試圖再次抓住他的目光。這時候弗雷德會更加斷然地轉過臉去。而一旦莎拉看別的地方,弗雷德就會回過頭來看她,追逐和躲避的循環再次開始了,這種把戲常常把弗雷德弄哭。但對馬克,莎拉幾乎從來不像對待弗雷德那樣故意進行眼神接觸。相反,馬克可以隨心所欲地中斷眼神接觸,莎拉從來不追逐他的目光。 這種舉動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意味深長。一年之後,弗雷德明顯比馬克更膽怯,依賴性也更強。他表達恐懼的方式是中斷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就像他3個月時對待他媽媽那樣,低頭把臉轉過去。但馬克會直接看別人的眼睛,如果他想中斷眼神接觸,他就會微微向上抬起頭,然後轉到一邊,帶著勝利的微笑。

一個眼神,竟然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這對雙胞胎和他們的母親參與了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m)的研究,他對他們的行為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斯特恩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瑣碎、重複的互動非常入迷,他相信情緒生活最基礎的經驗就是在這種親密的時刻建立起來的。親子互動最關鍵的時刻是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會被待之以同理心,會為人所接受並得到回應,斯特恩將這個過程稱為“協調”。雙胞胎的媽媽與馬克協調一致,但與弗雷德的情緒卻不同步。斯特恩認為,親子之間無數次重複的協調一致或者不相協調的時刻,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後對親密的人際關係的情感期望,這種影響也許比童年期重大事件的影響更加深刻。 母親與孩子情感協調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這對孩子情感的培養很關鍵,可以使他在成年後具有飽滿的情感,減少冷漠。

協調發生在無聲無息之際,它是人際關係變奏的組成部分。斯特恩把母嬰相處場景拍攝成幾個小時的錄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研究。他發現,媽媽通過協調讓寶寶知道她明白寶寶當前的感受。比如寶寶發出高興的尖叫,媽媽通過輕輕搖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或者配合寶寶的叫聲發出相應的聲調,以此來肯定寶寶的快樂。又如寶寶晃動撥浪鼓,作為回應,媽媽迅速搖晃起來。在母嬰互動過程中,來自媽媽的肯定信息與寶寶的興奮水平不同程度地互相呼應。微妙的協調讓嬰兒確認他的感受得了情緒回應,斯特恩發現,媽媽與寶寶互動時,大約每分鐘就會向寶寶發出回應的信息。 協調與簡單的模仿有很大的差異。斯特恩告訴我:“如果你只模仿寶寶,僅僅說明你知道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感覺。要讓寶寶知道你能夠體會他的感受,你必須用另一種方式回應寶寶的內在感受,這時寶寶就會知道他得到了理解。”

一個眼神,竟然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斯特恩認為,嬰兒從反覆的協調開始發展出一種感覺,即他人可以並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嬰兒大約在8個月的時候產生這種意識,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是分離的,生活中親密的人際關係繼續塑造他們的認知。父母與孩子不協調的影響非常嚴重。在一個實驗中,斯特恩要求媽媽們故意對寶寶要麼過度反應要麼毫無反應,而不是與他們協調一致,結果寶寶們立刻變得絕望和困擾。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協調的回應,他們就會迴避表達情緒,也不再會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更不會恰當地把情緒用於人際關係。然而,不恰當的回應是可以修復的,這需要時間和方法,包括關係治療和心理治療。

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協調的時間如果過長,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特定情緒,比如歡樂、淚水、擁抱的需要等,一直沒有表現出同理心,孩子就會開始迴避表達,甚至可能不願意再感受相同的情緒。由此可以推測,孩子將會慢慢停止把這些情緒用於親密的人際關係,如果孩子在童年期感受一直被忽略的話尤其如此。 同樣的道理,兒童可能會養成負面的情緒,這取決於他們獲得哪些情緒的回應。即使是嬰兒也能“捕捉”情緒,比如3個月大的嬰兒,如果媽媽患上抑鬱,相對於其他嬰兒,他們在與媽媽玩耍時會反映媽媽的情緒,表現出更多的憤怒和悲傷,以及更少自發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斯特恩的研究中,有位媽媽經常對寶寶的活躍水平不作回應,寶寶最終就會變得消極被動。斯特恩指出:“被媽媽這樣對待的嬰兒明白了,我興奮的時候不能讓媽媽感到同樣興奮,所以我還是不要嘗試了。”

一個眼神,竟然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情緒忽略會削弱同理心,童年期缺少協調的情緒代價非常大。遭受情緒虐待的兒童對他人的情緒會變得極度戒備,成年之後很善於感知他人的感受,但是會情緒緊張,喜怒無常。 童年期缺少協調的情緒代價非常大,會對兒童的一生產生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