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湖畔大學授課:「局」和「組織」,綜合到一起就是領導者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5月17日,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應邀來到湖畔大學進行授課。湖畔大學由九名企業家和著名學者共同發起創辦,目標學員為創業3年以上的企業決策者,第一任校長馬雲。

在授課現場,寧高寧董事長就一名企業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局”“組織”兩方面素質作了系統闡釋,並和學員就國有企業、領導力等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

在湖畔大學的授課講話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今天,我抱著非常好奇的心情來到湖畔大學。馬雲和我說這個事兒的時候還給我看了學員名單,說都是企業的高級管理者,而且都是身處快速發展階段的企業。

第一個話題:關於“局”。

中國有幾個字非常有意思,它代表了非常多的含義,多到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說“度”,它是所有矛盾的整合、所有爭論的開始,但是英文裡“degree”這個詞就不能很準地闡釋中國的“度”;再比如說“正”,正義、正向、正直,有非常多的含義;“心”英文說heart,也不能涵蓋中文說的心理、心靈、心態。為什麼一本英文書翻譯成中文會短了許多,因為中國字非常深刻。

今天說說“局”這個字。局的概念可以用到很多地方,這個世界就是由不同變量、不同因素組合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局,每個人都在製造各種因素組合的局面。比如創業,不管你是做一個什麼樣的公司,如果大家對你這個品牌、產品有了信任,形成客戶基礎,甚至形成客戶忠誠,實際上這背後是大量的因素形成了一個局。

中國人用“局”字描繪了很多事情,比如中國人講棋局、飯局、佈局、格局、騙局、全局、開局、做局、結局、破局、僵局、時局、賭局、戰局、危局、變局、勝局、敗局,什麼都有,原來中國人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局裡看,這就是中國傳統智慧的唯物辯證法,把“局”變成了一種系統性的思考,而不是隻看表面現象和冰山一角。

局代表了多種元素的系統性組合。現在每個企業都在講創新,如果你把創新行為只當作要搞一個新產品、搞一個研發、增加一下研發投入,你是做不來的。因為創新也是局的概念,它必須是對整個公司從文化、信仰開始轉變,才能把這個局面改過來。你想研發做這個東西,如果組織沒有改變,這個企業是變不了的,你調動不了資源,也集中不了資源。所以我們講創新,就是講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企業。在老企業、新企業都有這個問題,真正轉變一個戰略,絕對不是說我們投資某一項業務就把戰略轉變了,這一定是會留下隱患的。

再一個是調動資源的問題,各種資源集中到一起能不能最後形成一個局面?你要對局勢有一定的判斷。做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做一個局,這裡一定有精神的、物質的元素在裡面。我們帶領一個企業往前走,最終企業展現的是這樣一個局面:它是多元素組合集中起來,大過單一元素分散或簡單組合。“局”不是一個負面的詞彙,因為有它你才能有更多的號召力,才能調動更多的資源。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爭論很多,我也參加了幾次活動,比如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國際對話,從美國來了一群著名的人,和我們一起來討論中美貿易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看起來就是講了一個局,中美的兩個局到今天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什麼階段?表面看起來是一個貿易爭端和赤字問題。中美貿易到底算什麼?我曾問過這些美國人。我說,如果在談判過程中只談中美貿易的貿易赤字,這並不難,首先是因為貿易赤字裡確實有很多錯誤的算法,如果單從貿易來看,解決起來也不難,中國可以多買點美國的東西,美國可以多賣點東西給中國,形成貿易上的平衡。是否平衡以後就結束了?不是的,這種局面會繼續往前走。

走到第二步是知識產權的問題,這個就更深入一步了。但是這個也可以談,問題也不大,只要大家按照規矩來就可以了。比如要用這個技術的話必須出錢,對方要是不賣的話,不能去偷、不能去模仿。這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突然間又出來一個“中國製造2025”,這個局面往前擴展了。中國製造2025和美國有什麼關係呢?如果美國人講中國製造2025要經過美國人同意,中國人是不接受的。但是美國人說,那不行,你們要怎麼發展,必須得我同意。我們說那你不是不講道理嗎?!所以美國提出一個詞“Reciprocal”,對等的。

怎麼對等?現在這個局面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是兩大局面之間的碰撞,不簡單是一個貿易問題。美國說,你要是希望有公平貿易的話,不單單是稅率,而是什麼都要對等。在你這個國家裡,你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企業政策、稅務政策都要對等才行,否則沒法和你競爭。這個局面就越來越複雜了。

所以對中美貿易摩擦,用一種邏輯的方法分層次來看,是貿易問題、是知識產權問題,還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抑制中國成長的問題?所以中美之間的競爭會是長期性的。

通過這種對局面的分析,如果作為一個預測局勢的人,就能夠判斷哪個因素是重要的,哪個因素是相對次要的,產生什麼結果,對未來局勢產生什麼影響,這是基本的哲學思維,能夠帶來預見性。全局式的思考和預測是管理者所需要的,否則就沒有領導力。組織的天性就是希望一個領導人站出來說明天是什麼。你可能說錯,當然最好不要說錯,但是你必須有大局觀思維,形成對問題的多方位分析。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第二個話題:關於組織和人。

說到團隊和組織,你們來到馬雲作為校長的湖畔大學,第一個學的可能就是這個。馬雲就是塑造組織比較好的一個人。他十年佈道,可能頭八年只有他一個人信,但他就是不停地說一件事,最後把別人說信了。他創業是怎麼成功的?馬雲說是因為當過老師,老師就是不怕一樣的話每天說五遍。這其中塑造組織的能力確實是很厲害的。馬雲的講話對組織的塑造、對觀念的影響是很大的。

一個組織,首先要尊重物質,但也必須塑造精神。

任何健康的組織都是這樣,如果看共產黨的歷史,拿《毛澤東文集》和《蔣介石日記》比一比,會發現蔣介石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只有瑣碎、沒有大局,只有壓力和牢騷、沒有樂觀,不太局氣。毛主席舉重若輕,他也重視物質,但是他更看重精神。我去井岡山學習,說當年毛主席帶了一支隊伍上山,問戰士們山下是什麼地方?戰士們說,是吉安;再看看?是茨坪;再往前看,戰士說看不到了。毛主席說,那不行,要看到全中國、看到全世界。雖然當時飯還吃不飽,但也要看到全世界。這就是在組織中物質性和精神性上的平衡,文化因素是最好的激勵,也是對人塑造最重要的東西。

組織的塑造必須有精神在裡面,國企裡講的更多。我要講激勵,更要講精神。所謂精神,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使命、目標、戰略、執行、評價是和你的收入聯繫在一起的,最後評價的時候,看有沒有實現你的物質和精神目標。如果沒有,又開始了新的循環。人生就是不斷追索、探索、循環,這樣才能達到精神和物質的平衡。而真正有思想、有戰略、有信仰、有精神的企業也才會走得遠。精神不是騙人的,不是虛無的,不是拿來做工具用的,你的信仰和你的事業是聯繫在一起的。

第二,要尊重人性和個體,也要塑造組織性。

人的天性就是愛自由,不希望別人來管。中國人相對來說組織性強一點,這從秩序來講是好事情,但從創新來講不一定。在企業裡,首先要認為你的每一個員工,一定是一個很美麗的人。所謂美麗,就是認為他一定是從品德到動機、能力上都是好的人。好人是在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公平的環境裡出不了多少好的人,因為人是有自我反應的,人心是對換的,你對我好,我對你好,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所以尊重人性、尊重個體,這是最基本的。

另一方面,也要塑造組織性。大家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是很難改變的,但是組織性是可以改造的,組織的文化是可以塑造的,這讓每個人保留了自身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外,同時也能適應組織性,認同組織的統一目標,也有服從性,也有紀律性。尊重個性,也要塑造組織性,在企業管理裡這兩個要做到平衡。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第三,要尊重教育和培訓,也要提高選拔管理者的能力。

每個企業裡都有大量對員工的培養教育活動。我曾講過一個關於後天和先天的問題,要把一個人培養成領導者,實際是很難的,有天分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有的人可能培養不成領導者,但他照樣是很有能力、很好的人,可以給組織作出很大貢獻,但你不能把他的地方放錯了。如果他的天分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是一個喜歡自由創造的人,你讓這個人當科學家可以,當校長問題就來了。所以在企業裡,經理人應該是選出來的,你必須很好地去度量、選拔、評價,而不是強行培養。

這就是所謂尊重天性,不管大企業、小企業,都要尊重人天生的能力。一個人自身會有很多素質讓他適合某一類職務,選擇他會比教育他更重要、更有利。

第四,要給企業管理者更長時間。

企業都有生命週期,兩年三年,五年十年,業績有月報、季報、年報,業績不好就換人,這是一般的思維。李嘉誠今年退休了,他在公司做了60幾年,20歲創立公司,現在90歲了。有哪個企業因為很快換了CEO而獲得成功的?不多。有哪個企業不頻繁換人卻能獲得成功?李嘉誠是其中一個例子。還有馬士基航運公司,是世界上最好的船公司,之前的掌門人90多歲去世。他生前為公司服務了40多年,去世那天我剛好在丹麥,整個國家就像出了大事一樣,很多人來悼念他;還有巴菲特,還有任正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做了幾十年的人,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較高的。

國企也是一樣,需要很長時間去做。作為企業來說,肯定會有人說你老化了、不能創新了,但是反過來講,有哪些企業因為三年換一個、五年換一個就搞好了?我的感覺,在企業裡換一箇中層的人,前後就要浪費四年時間。剛任命一個人,你不能第一年就換他。過了一年發現不太行,已經第二年了,不能馬上換,要找人,找到之後第三年換掉。新來的人又要學習、熟悉一年。這四年下來,企業沒有很大進步,可競爭對手已經走了很遠。所以選人很關鍵,選是第一位的,如果選的過程當中下的力氣比較大,他就會是一顆好的種子,這樣你給他更多時間去發揮就會好很多。

經理人會有很多種。比如說,有職務型的經理人,因為有了任命,所以就是領導。領導力來自於授權,所以就變成一個領導。這類人往往連看攤都看不住,看攤業務都會往下滑。

還有一類是規則型、紀律型的。他遵守規則紀律,但沒有真正的創造性,也沒有真正的團隊性。這類人能守住攤,但是創造性不強,這樣的人放在大企業裡可能不錯。

第三類人是有目標、有改進,會不斷把一個老工廠變成新工廠,不斷改善企業的效率、運營系統、營銷系統,也不錯。

但前面這些人在企業裡不能叫創業者,企業真正希望得到的管理者,是有創造性、有戰略眼光、有局氣、有目標、帶團隊、有文化塑造力、有人格感染力、同時也有營造健康組織能力的人。

今天我在前面講了眼界、局面、局勢,後面講了組織,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就綜合成一個所謂的領導者。“領導力”是什麼,就是真正能夠審時度勢,帶好團隊、帶好組織、發揮每個人積極性,能夠設定一個目標,並能夠激發大家並去達到這個目標。這對領導者有很高的要求。

有一個詞叫“均好性”,現在找一個人也沒那麼難,但是一定要均好,就是這個人各方面都比較好。比如說這個人融資財務能力特別強,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好的會計,那麼他是不是領導?他是很好的銷售員,他是不是領導?他是很好的律師,是不是領導?他是很好的工程師,是不是領導?他什麼都不會,能不能當領導?這些都是新的問題。

提問環節

問個尖銳的問題,國企能搞好嗎?

寧高寧

我在國企工作30多年,看到了國企的起伏。國企有沒有希望,實際上跟中國有沒有希望是連在一起的。過去,對國企的評價,對中國的評價,西方經濟學家沒有一個說對的。為什麼?因為事情會變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以說我就要這一段,其他不要;我只要這一個事,其他不要。國企有它的優勢,國企的穩定性、系統性、管理嚴格性還是很強的。老有人問我國企貸款的問題,說國家是不是給國企提供低息貸款?現在從國企自身來講,已經不是中國的銀行給貸款,是國外的銀行來搶著給貸款。為什麼呢?因為國企整體現金流狀況、經營狀況,特別是信譽狀況,是不錯的。國企所提供的東西是國家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大家看到的東西。比如,高鐵是國企做的,航母是國企做的,大橋是國企做的,電力網絡、通訊網絡都是國企做的。是不是民營企業會做得更好?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做得不好。

當然,國企也有問題。我在國企這麼多年,我一點都不會去隱瞞或者是袒護國企,國企一定需要改革,需要深入的改革,改到又有國有企業屬性但又更接近市場。我在中化就講,在國企屬性下無限地接近市場。我相信改革會繼續,一定會有深度的、各種形式的改革。國企現在也逐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改到什麼程度呢?改到能更好地適應市場要求。

在中國改革的過程中,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但中國企業市場化的歷史並不長。就像隧道口開進來一輛黑車,你希望它出來變一輛白的,但出來以後沒有變成白的,就急了。我希望大家能夠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真正的領導力是什麼?

寧高寧

有很多種形式,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像健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高個健康,矮個也健康;胖的健康,瘦的也健康,但是健康有一個基本的原則。 比如,我們去比爾蓋茨家的時候,巴菲特也去了,韋爾奇也去了,當時有一個對話。巴菲特說,韋爾奇做的事情我肯定做不了,韋爾奇是帶團隊的,我是隻看投資的。這肯定是從性格到基本的技能都不一樣。

公司有各種形式,可能是一個軍隊式的,也可能是一個演出隊式的。但是,真正對人的尊重、對行業的基本評價、對風險的基本控制,必須準確和一致,否則就不行。審時度勢是最主要的。

國企承擔很多短期沒有回報的攻堅任務,比如芯片國產化。那麼,如何兼顧股東利益和國資保值增值?

寧高寧

股東利益和國家利益不能割裂來看。如果說國有企業搞芯片,不掙錢,要股東耐心點,那肯定不行,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則辦。高通、英特爾為什麼能搞成?一定有一個平衡的。如果有個股東,像馬校長這種股東,第一有錢,第二有耐心,願意搞就搞吧。但是有人不願意搞,不願意搞就別搞,最終一定會有人願意搞,因為它的條件一定會降到願意搞為止。

中國改革開放才40年時間,怎麼可能就全追上去了?!該用的用,該學的學,臥薪嚐膽,從長計議,韜光養晦。現在,央企對技術的追求越來越強,中化現在轉型“科學至上”,走向新材料、生物技術,沒有科技創新就不投資。當然,知易行難,一句話說完了,做要做十年,得有耐心往前去做。中國人還是蠻厲害的,中國已經有一個積累效應,中國經濟已經飛起來了,它一定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很多新東西出來。從中化來說,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是不可阻擋的。

您從華潤到中糧,再到中化。每次新官上任燒的三把火是什麼,或者說快速進入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寧高寧

不能說是三把火,因為在我來看做企業有一個邏輯順序,是逐步慢慢做起來的。比如,企業有自己的歷史,有自身的驕傲,不能說我來了以後,你們都不對,我重新來過。我最深的感覺,就是到了一個企業以後,聽他們彙報,我就說這不行,你這麼幹。你知道他們怎麼說嗎?他們說這個方法五年前用過,不行。你就會發現馬上能想到的方法別人都想過,你不要以為你聰明。公司有近70年曆史,換了多少代人了,他們都是很厲害的人,他們都試過。

我的邏輯是先把理念統一。先問你想幹嘛?想升官,想發財,還是想長生不老?反正你得有一個追求吧。我在中糧說過,在中化也說過,我們可以在國企條件下提供一個體面的生活。所謂“體面”怎麼定義?比如你開什麼檔次的車,穿什麼檔次的衣服,能去哪旅遊,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大約是這樣。如果你說想變成像馬雲一樣有錢,我說你趕快走,我這兒出不來這麼有錢的。他說我有一個同學都當部長了,我說你趕快走,當官你別想,發大財你別想,你只能想這個體面生活行不行,如果可以,咱們就說第二步。如果你有這個目標,第二步是通過企業來實現這個目標,企業自身的發展就是你的發展,企業的要求就是對你的要求,你和企業應該連起來。企業要有戰略,要有執行,要有盈利,要有評價,評價完了以後就有分配,分配完了,回家問問家人滿不滿意,不滿意就走,滿意接著再幹,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我到了中化以後,中化做了一些機制調整、機構調整、戰略調整、理念調整。因為這不是一天能見效的東西,沒有十年預期的話,一個大的國企很難有大的改變,中化變成一個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型企業,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兼併和國際化運作的過程中,怎麼實現協同?

寧高寧

實際上協同是很難的,我在華潤和中糧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協同。如果沒有協同的話,多元化企業是沒有道理的,多元化的唯一道理就是協同。不同業務板塊每個人都想自己搞,不能怪他們,只能怪架構的設置和激勵的方式。架構設置裡,一定是最高級領導能管協同,不能下面人管協同。協同本身一定有投訴機制,有沒有協同有人會去裁判,協同好了以後有獎勵機制,最後協同會變成自動的,因為他們得益了。

互聯網技術出現以後改變了兩個事情:第一改變了管理能力,管理可追溯,分析能力很強;第二,形成生態圈,生態圈就是協同力。你用支付了,就得用物流,用了物流,就可以買家居,買了家居,還可以買別的。現在美國已經有好多人提出反對這種模式,怕他們太大了,對社會有影響,因為一個生態圈可以蔓延著走。

我是海歸,以前做通訊技術,現在做醫療。跟國企打交道,覺得合作起來挺麻煩。請問寧總怎麼看?

寧高寧

回到國企這個問題上來,國企是不是好的合作伙伴呢?我認為是的,在國企發展還有跟國企合作所有過程中,應該說賴帳、騙人是很少的,但有可能被別人騙過,但是很少騙過人,這是肯定的。

我自己感覺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外向性比較強的企業容易合作。現在很多國企在搞混改,國企是大股東,外資作為小股東,這種例子非常多。比如華潤啤酒,華潤作為大股東,美國米勒公司做第二股東,做了好多年。當時一談合作他就來了,信任國企。像淡馬錫、GIC公司都是很挑剔的,他們做了很多年國企的小股東,好幾個層面的小股東,一直跟著走。因此還是要看不同的企業。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湖畔大學簡介

湖畔大學,由柳傳志、馬雲、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鋒等九名企業家和著名學者等共同發起創辦,位於杭州西湖鵒鵠灣附近。湖畔大學堅持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旨在培養擁有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目標學員主要為創業三年以上的創業者。馬雲出任首任校長。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