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政法好故事展播|家的故事

吉林政法好故事展播|家的故事

家是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有一種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答案。家是一盞燈,家是一張床,家是和暖的陽光,家是溫馨的港灣,家是歸來時愛人遞上的一杯熱茶,家是孩子蹦跳著貼進懷中的笑臉。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公主嶺市委防範辦副主任劉奕男,對家有著自己的另一番理解。

吉林政法好故事展播|家的故事

“有國才有家”

劉奕男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現在已是不惑之年,他的童年和很多同齡人一樣,是祖孫三代生活在一起,在爺爺、奶奶的膝邊長大的。爺爺是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也是他的思想啟蒙者和人生領路人,經常給他講當年浴血奮戰為國戰鬥的故事,告訴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後一定要為國家作貢獻。

爺爺的教誨他始終牢記心間。2001年2月他調入市委防範辦,在防範處理邪教工作崗位上一干就是18個年頭,18年裡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時刻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堅實的工作業績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做出了貢獻,先後多次獲得防範處理邪教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12年被評為公主嶺市勞動模範。

2017年3月,他最敬愛的爺爺身患重病、臥床不起,而此時他正擔負著全國兩會安保的重要工作任務,“自古忠孝難兩全”,一邊是工作任務,一邊是臥病在床的至親之人,重要關頭他選擇了堅守工作崗位。當任務完成,他趕回到爺爺身邊時,老人已處彌留。老人臨終前給他留下一句讚許:“有國才有家。孩子,你的選擇是對的。”

“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他用實際行動在踐行習總書記的話。

吉林政法好故事展播|家的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劉奕男的小家建立於新世紀之初,妻子王維家是一名小學教師。劉奕男的工作經常需要值班值宿,而他又總是主動承擔重要節假日的值班工作,每年過年值班不是除夕就是初一,還經常替需要去外地過節的同志值班,結婚十多年來沒在家度過一個完整的春節。妻子也不是沒有怨言,她說:“我看你就把家當成了旅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每當這時,他總是說:“維家,維家,你多維護咱們的小家,我多為大家,等將來退休了一定多多陪你,多多補償你。”

“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先大家後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習總書記的家國情懷一直指引著他不斷前進。

吉林政法好故事展播|家的故事

“把貧困戶家當成自己家”

在中央部署脫貧攻堅戰之後,劉奕男被組織選派為公主嶺市劉房子鎮石頭哨村“第一書記”。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近兩年的時間裡,他實打實地駐紮在村裡,不計辛苦、竭盡所能地為村民謀幸福、辦實事。每週,他都挨門挨戶地走訪一遍村裡的所有貧困戶,及時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逐戶幫助制定脫貧計劃,積極幫助他們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在工作中還發生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石頭哨村4隊有一名貧困群眾叫孫立軍,是一名精神障礙疾病患者,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劉奕男到村工作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積極為其家屬協調爭取嚴重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以獎代補政策。正在積極協調爭取的過程中,孫立軍的父親和姐姐由於對政策不瞭解,又聽信了別人的不實言論,先後給劉奕男打電話,言語激烈地進行質問,並揚言要去紀委進行舉報。面對誤解,他不急不躁,到孫立軍家中面對面向家屬解釋相關政策,經過耐心細緻的溝通和解釋工作,孫立軍的父親和姐姐連連道歉,從那以後逢人便說:“我們可攤上了把貧困戶家當成自己家的好書記啦!”。經過兩年“第一書記”工作,石頭哨村的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戶都把他當成了自家人,有什麼嗑都願意找他嘮,有什麼事都願意找他幫著辦。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他雖然卸任了第一書記,但習總書記的話激勵著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