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最後嫁給的竟然是中國的財神爺

傳說中,越國勝利後,范蠡歸隱江湖,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善良的人們多麼期盼如此美好的結局,無錫蠡園就是一個明證。

西施最後嫁給的竟然是中國的財神爺

范蠡,南陽五聖之商聖,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道家、經濟學家和商人,中國儒商、道商鼻祖。公元前536年生於宛地三戶邑(黃臺崗鎮三十里屯村人),卒於公元前448年,終年88歲。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在政治、商業領域成就了超凡的偉業。

西施最後嫁給的竟然是中國的財神爺

不僅如此范蠡還是我們民間傳說裡的財神爺之一,是為“文財神”

西施最後嫁給的竟然是中國的財神爺

范蠡歸隱後乘舟浮海到達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殖。經過苦心經營,終於積累資產達數十萬,名聲遠揚。當時有一個猗頓的人聽說范蠡致富有方,就拜他為師,後人說起富豪就把他倆並稱為“陶朱猗頓之富”。猗頓姓王,因為在“猗地停頓”發家致富而被後人稱為猗頓,他本是魯國的一個窮書生,種地養蠶都不行,也不是務農的料。猗頓窮則思變,拜師求教,很快也成為當地的首富。

范蠡在齊國經營有術,齊國人看到范蠡賢能,便請他出任齊相三年。范蠡兢兢業業,帶領齊人耕種樂業,他“富好行德,樂善好施”,名聲也越來越大,范蠡感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相,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長久地享受這種榮譽不好呀!”於是范蠡歸還相印,悄然把財產分給親戚鄉鄰,只帶少量財物又一次不辭而別.

這次,他到了山東定陶,定陶當時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商業往來頻繁。他認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買賣、互通有無的商業要道。在此謀生置產,可以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他做生意講究薄利多銷,賺錢只賺十分之一的利潤,看準行情買賣貨物,貨物的買入和出售都很謹慎,不久家產已達上億計,富比王侯。陶朱公發現在買賣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計量之物,很多時候不能做到公平買賣,於是便產生了製造一種可以計量的工具。一天回家途中,發現一位農夫打水的方式很特別,一邊用木樁豎立在井邊,一根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另一頭則吊著木桶,另一邊綁著石塊,這樣一上一下,既方便又省力。

於是他便回去仿造它做了一杆秤,利用吊盤、細繩和鵝卵石,還因此花了數個月思索出標記的東西,以此為計量單位,那便是仿照天上的星宿為計量的單位,為了避免貪利的商人缺斤少兩,再加上“福、祿、壽”四字,以此來告誡他們,於是這個秤便流傳至今。

在這裡他有三個兒子,三兒子就是在這裡出生的是當地公子哥,有一年,范蠡的二兒子因殺人被關在楚國,范蠡要三兒子拿著幾千兩黃金去救二哥,但他的大兒子尋死覓活都要搶著去,無奈之下,范蠡只好讓他去了,結果呢,大兒子帶回來的卻是屍體,范蠡不哭反笑,因為他知道經歷過貧窮的人格外看重金錢,大兒子以前過的是苦日子,捨不得花錢,這導致了他的失敗,老三出生就是闊少爺,揮金如土,所以派他去反而容易成功,可憐范蠡為了一個兒子失去另一個兒子。

西施最後嫁給的竟然是中國的財神爺

這就是流傳在民間的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搬遷三次,每次搬遷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廣散千金,取之於民,還報於民,他治國則國盛,治家則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為給後人很大的啟示,後代有賢德的人都把范蠡的這種行為作為處世的楷模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中,司馬遷記載了范蠡三徙的故事,並稱:“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