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洪博士:西二旗「屌絲」工程師眼裡的工匠精神

導語:2017年11月8日,小米生態鏈穀倉學院CEO洪華博士受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邀請,在百匠大集ADM論壇上發表了主題演講,編輯整理後約4400字,閱讀約需9分鐘。

穀倉洪博士:西二旗「屌絲」工程師眼裡的工匠精神

主持人對我的介紹比較多: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主任、盛景網聯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2010廣州亞運會火炬設計組組長,等等。自我介紹的話,我可能簡單一點,就是來自北京西二旗的一名屌絲工程師。

吳曉波老師搞這麼大的場面,我覺得比水泊梁山更加壯觀,梁山是108將,曉波老師搞了800匠人。只是,曉波老師講了新匠人的四條標準(編者注:四條標準分別是,品牌人格化、年銷售200萬到5億內、符合消費升級的需求和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我發現自己被無情地排除在外了。其中一條叫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小米做的就是大規模的標準化產品。還有一條標準叫做品牌人格化,我們西二旗的屌絲工程師很苦逼,都是匿名集體創作,名字從來不在產品上露臉。工業設計專業很悲催,永遠都是無名英雄,所以我懇請曉波老師能不能放寬一點標準和定義,把我們苦逼的設計師、工程師也納入到新匠人範疇。

接下來講一講西二旗屌絲工程師做產品的邏輯和思路。

要有匠心,更要服務大眾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很著名,算是網紅了,做得很好吃。據說他做章魚,活章魚要按摩40分鐘,我沒有福分吃到這個味道,因為排隊要等到一個月,用餐時間還只有30分鐘。這位老先生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也會反思,他的壽司又有幾個人能吃到呢?這樣一種匠心,我們雖然很尊敬,但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呢?

這就牽扯出一個非常正式的問題,我們到底是做小眾人群用的小眾產品還是大眾人群用的大眾產品?選擇什麼樣的路線要想清楚。大家可能會問,你的路線是什麼呢?說一下我們未經提煉的一些經驗。

曾經有一支創業團隊說,我們要有情懷,我們要為老年人打造一款專用的手機。這事聽起來也符合市場邏輯,叫細分市場。結果卻不溫不火,很難做起來。別的場合大家聽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老年手機是個不怎麼成功的故事。我們後來反思,邏輯上沒毛病為什麼會失敗?凡事要看清楚一個行業、一個產品的本質。老年手機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子女用完的二手手機。你如果硬做這樣的手機當然很悲催,情懷不能當飯吃。

我們在小眾產品和市場上吃過虧,最後選擇的路線是要為注重品質的大多數人做產品,這是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夏勇峰先生的提法,在西二旗,勇峰是絕對的大名人。大家可能更常用中產階級來描述,我想來想去這個詞是有問題的,沒有一個人腦門上貼著“中產階級”四個字,其實你是很難界定的。在中關村上班的銷售小哥也會買iPhoneX,所以我們用了另外一個詞,叫注重品質的大多數。

穀倉洪博士:西二旗「屌絲」工程師眼裡的工匠精神

小米很多產品都遵循這樣的思路,叫滿足80%人的80%的需求。很多同學看到小米出過的產品就慌了,說經典的企業管理理論強調聚焦,你這整個一小米雜貨鋪啊!我們認為聚焦有兩種,一種叫做產品聚焦,另外一種叫用戶聚焦。小米聚焦的是17到35歲的年輕用戶,他們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另外,小米生態鏈的運作機制非常特別,每一個產品品類背後都是一家獨立公司,其實每家公司產品也是聚焦的,所以不能簡單地用雜貨鋪貶小米。

如何殺出紅海?找問題就是找機會

跟大家分享我們摻乎過的項目,團隊很優秀、產品也很棒,我們參與、見證了他們從0到1的過程。

穀倉洪博士:西二旗「屌絲」工程師眼裡的工匠精神

這位是小米生態鏈公司鬚眉科技的CEO陳興榮,一名連續創業者。原來我們素不相識,後來他找到我討論創業,我就問你要創什麼業呢?他說,沒想好。於是他用了窮舉法,說要不然做洗碗機吧,現在年輕人比較懶。

在創業的早期,找方向會花很長的時間,但大家注意,這是值得的。我們討論了很多輪,最後才確定做電動剃鬚刀。它有幾個優點,客單價比較高,非常小巧適合快遞,也就是適合電商銷售,跟小米用戶群也非常匹配。

但是,任何領域水都很深,不是輕易就能做的。飛利浦、博朗、松下、吉利,這是巨頭盤踞的行業,小小創業者的如何挑戰大象?這就是商業,商業是殘忍的,在紅海相殺的大市場裡找到一席之地,我們要另闢蹊徑。

我們想,既然第一把刀已經有了松下、飛利浦,我們就做第二把刀。既然所有的剃鬚刀都在家裡用,我們能不能做在家外面用的?出差的時候用,約會的時候用,開車等紅綠燈的時候用。但這個世界不缺聰明人,任何領域你能想到的事情別人都可能做了。我們發現松下20年前就做了,叫卡片機。松下做的不錯,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剃不乾淨。

對於創業者來說,有問題就是大機會。剃鬚刀剃不乾淨叫什麼剃鬚刀?這事有戲!我們就要剃得乾淨。

後來發現剃乾淨真的不容易,太難了。比如用戶的剃法要得當,我們只能在說明書裡教育用戶應該從下往上剃。更重要的是刀,刀有一個關鍵性指標是刀刃角度,博朗是33度,松下是30度,我們挑戰了極限,是27度。難在當刀很鋒利而角度非常小時,很容易崩斷,所以要在工藝、材料上下工夫,最後我們團隊做到了。

作為一個電器,電池很要緊,一個便攜式的剃鬚刀,待機時間要很長。我們搞了一個超長待機,對外宣稱是30天,其實可以40天。電動剃鬚刀一般都有一個適配器,粗心大意的同學會丟,就用不了,我們做成USB充電,也就是可以用手機的充電器給剃鬚刀充電。這算不算工匠精神呢?我覺得絕對應該算。

松下的卡片機售價在400塊錢左右,我們賣179塊,幾乎是貼著成本。這個產品內測的時候很受歡迎,年銷量估計能到百萬臺以上。這樣的工匠精神沒有理由不成為好買賣。

創新,無處不在

穀倉洪博士:西二旗「屌絲」工程師眼裡的工匠精神

穀倉扶持的第一支隊伍叫貝醫生,CEO叫章駿,是我浙大學弟,他上學的時候,我就說這夥計必成大器,一定會搶我飯碗。後來,我們在競標奧運會火炬的時候,果然他就把我幹掉了。我懷恨在心,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我把他拖下水來創業——報復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創業,創業就是條不歸路嚒。(笑)

那時他馬上快40歲了,雖然在聯想做得很好,也成了奧運火炬的主設計師,但會思考要不要換種活法。章駿就問,那乾點什麼呢?我說我們做一個小生意,一把牙刷好不好?章駿說,這個生意會不會太小了點?我說,不著急下結論,可以先去超市看一圈。

我們買了一堆牙刷,國內國外都有,真的是沒有好的。這讓我很震驚,一個上百年的行業挑不出一把好牙刷。後來我們發現,所有的口腔產品公司,興奮點不在牙刷而在牙膏,因為牙膏人均消費是牙刷的三到四倍。當所有人靠牙膏賺錢,光盯著牙膏利潤的時候,動作就會變形。比如為了多賣牙膏,把牙膏口徑加大、把刷頭加長,這在以前被當成商業經典案例,其實很缺德。

我們對牙刷領域很失望,但這就是機會,這些人不爭氣,我們上。他們把牙刷當做用完就扔的東西,但是我們心目中,這是一個準醫療器械,我們要用這個態度來做。所以我們團隊有主治大夫,北大、華西口腔的大夫作為顧問參加產品研發。

我們深入去研究,發現以前的刷牙方法都是錯的,我們的父母不會刷牙,幼兒園阿姨不會刷牙,甚至連口腔科大夫都不會刷牙。中國和美國的口腔協會,都推薦的刷法叫做巴氏刷牙法,其實不是刷牙,是刷牙齦溝。但是市面上的牙刷都是平的,沒辦法深入牙齦溝,所以我們的牙刷中間兩排刷毛高出來,適配巴氏刷牙法。我們取得牙刷專利29項,其中發明專利有6項。所以大家做創業、創新的時候,不要老盯著航天飛機,身邊有很多商品是沒有人思考的,牙刷就是一例。

我們牙刷眾籌一個星期賣了24萬支,卡片剃鬚刀小米網第一單就下了幾十萬只(編者按:雙十一開賣30分鐘即告罄)。我不是要顯擺數字,而是說真正的工匠精神可以跟市場成就無縫銜接。情懷和工匠精神要和商品經濟對接,你的商品好但是人們不買,那就是你的商品定位不準確,好的生意跟工匠精神是在一起的。

每個行業都需要一款iPhone級產品

其實陳興榮和章駿,他們不是典型意義上的CEO。他們帶領團隊把產品做出來,把銷量搞上去,是另外一種角色,叫產品經理。

在我們心目,工匠精神不等於產品能力,研發能力不等於產品能力,生產能力也不等於產品能力,產品能力是綜合因素的集合。所以,作為產品經理要綜合考慮市場、用戶、技術、設計、生產、渠道、團隊,然後找出最優解。我認為牙刷是最優解,卡片剃鬚刀也接近了最優解,這不光是用戶體驗,也是商業上的解決方案。比如,剃鬚刀如果直接死磕博朗、飛利浦,會很難,用卡片機切入就是最好的市場最優解。

做產品型公司,老大一定要當首席產品經理。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找出一條主線來把產品做好。比如說技術,要理解整個行業技術的發展脈路,要預判下一個技術的制高點,並組織技術團隊死磕;比如說市場,不僅要考慮消費者市場,還要考慮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價值,這些都是傳統工匠不具備的。所以,吳曉波老師提出新工匠也促使我們思考新工匠的含義是什麼。我們認為它的含義是豐富和寬廣的,老大要當產品經理。

我們講講機會,其實創業機會很大。道理很簡單,所有生活消費品的垂直領域都需要有iPhone級別的產品,你要把自己假想成從棺材裡爬出來的喬布斯。這是所有在座諸位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不容易抓住,要抓住這個機會,得把我講的四個“新”要串起來。

第一是新用戶。你要理解80後、90後,00後的喜怒哀樂,他們對品牌的態度。一個很無奈的現實是,70後很難理解90後的世界,我就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在遊戲裡買一把虛擬的刀,要花一萬塊錢。所以團隊裡面要有90後來彌補老大年齡太大的缺陷。

第二是新國貨。就是前面說每個消費品垂直領域,需要有自己的iPhone。

第三是新零售。要用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用戶體驗來賣貨,不要讓用戶飽受加價之苦。

第四是新制造。也就是工業4.0。

為什麼要串起來呢?比如說你做工業4.0,投了很多錢,改造了工廠,最後沒有訂單,立馬淪為重資產。所以新制造,需要有海量銷售為前提,要有新零售。新零售也一樣不能孤立存在,產品不好賣給誰?東西很爛,再新零售也是騙更多的人。我們要用對新用戶的理解來重新思考產品,重新思考銷售方式,重新思考製造方式,把這四個新打通才有機會。

為了證明不是吹牛,除了以上兩個我孵化出來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我在做更多的嘗試。比如除蟎吸塵器,我們的團隊做到馬達12萬轉每分鐘,可以媲美戴森。比如菜刀,小時候菜刀都是打鐵師傅打的,現在師傅都六七十歲了,兒子也不繼承了,我們再也用不到好的菜刀。有工匠其實也沒用,曉波老師這兒800個工匠都去打刀,那也滿足不了大眾需要。所以,我們嘗試用大批量生產的方式,模擬打鐵師傅的製造工藝,讓刀更加好用。

限於時間,我只能浮光掠影講講觀點和案例,實際上我們對產品的操作有很嚴格的流程。比如怎麼看數據判斷方向,因為很多時候情懷會干擾判斷;比如怎麼篩選用戶痛點,用戶痛點是離散的、瑣碎的,幾百條上千條如果都滿足你就掛了,不能過分遷就用戶。這些學問我們一直在研究,因為以前產品經理的學問都是隱性的,我們嘗試把隱性知識顯性化,總結出來讓更多人學會。

最後想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便是一起創造它,希望大家在吳曉波老師的號召下一起來做點事情。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