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招考常考知識點(二)

五、全面發展教育

(一)幼兒園全面發展教育的含義

幼兒園全面發展教育是指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現實與可能為前提,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為宗旨,並以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實施的、著眼於培養幼兒基本素質的教育。全面發展並不意味著個體在各方面齊頭並進地、平均地發展,可以允許幼兒個體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二)體智德等全面發展

1.幼兒體育

(1)幼兒體育的目標: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2)幼兒園體育的內容:

①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②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基本動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擲、鑽爬、攀登等

③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④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園體育應以增強(幼兒體質)為核心全面的綜合的為幼兒有一個強壯、健康的身體創造條件。(填空、選擇和判斷)

2.幼兒智育

幼兒智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幼兒獲得粗淺的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增進對周圍事物的求知興趣、學習“如何學習”,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過程。

(1)幼兒智育的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多種感官和運用語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動手能力。

(2)幼兒智育的內容:

①發展幼兒的智力;

②引導幼兒獲得粗淺的知識;

③培養幼兒求知的興趣和慾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3.幼兒德育

(1)幼兒品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髮展幼兒的(社會性)與發展幼兒(個性)兩個方面

發展幼兒的社會性:①培養愛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會行為規範③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發展幼兒個性:幼兒德育要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動性、獨立性,誠實、勇敢、意志堅強等等。

(2)幼兒德育的途徑:

①(日常生活)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

②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

③利用遊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3)幼兒德育必須從情感入手,重點放在道德行為的形成上,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直觀、形象,切忌說教,切忌空談;注意個別差異。

六、師幼關係

(一)幼兒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素質

沒有正確的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對於一個幼兒教師來說,忠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質,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熱愛幼兒,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幼教事業,是幼兒教師社會主義服務感、道德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和信念最實際、最集中的體現。

2.身心素質

沒有健康的身體不可能搞好幼兒教育工作,這是沒有異議的。要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為人師表,教師的情感、個性、性格、行為方式等心理素質也是同樣重要的。

3.能力素質

作為幼兒教師,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質量地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就成為老師必備的素質。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的一樣,“熱心可以補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補熱心。”

(二)幼兒教師必備的能力

1.觀察力

主要是指對幼兒直覺的、原樣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觀察力,表現在隨機的觀察和有計劃的觀察中。在隨機觀察時,觀察能力的高低表現為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兒發出的動作、表情或語言等各方面的信息並且快速的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有計劃的觀察要求預先有擬定的觀察項目,教師根據觀察內容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場景,列出最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觀察要點,然後按計劃進行觀察。既可觀察幼兒的發展水平的差異,也可觀察幼兒的個體發展的獨特性。

2.溝通的能力

教師的溝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和促進幼兒之間相互溝通的能力。

教師和幼兒的溝通方式有非言語的和言語的兩種。非語言溝通的途徑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入肢體語言交流。在幼兒園中教師與幼兒言語溝通方面應注意:

(1)教師習慣了自己講幼兒聽,總認為自己講的是有價值的,而對幼兒的見聞、感受、提問等缺乏共鳴,所以很少有雙向的交談;

(2)談話多在集體活動時,以教師提問、幼兒回答的形式進行,個別交談很少。

(3)教師對幼兒的談話中,批評、否定多於表揚、肯定;指導、命令多於情感、經驗的交流和分享。

(4)教師以為幼兒理解了自己的話,其實幼兒並沒有理解;教師以為自己理解了幼兒的話,其實並沒有理解

(5)教師缺乏與幼兒言語溝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傾聽的耐心。比如幼兒口齒不清、談話內容含糊、語法錯誤多時,常打斷他們。

(6)對幼兒不能一視同仁,很少與那些認為不乖巧,調皮、不漂亮的幼兒交談

3.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1)瞭解家長的技能

一般來說,教師需要了解家長的需求與希望、家長的性格類型、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家長的職業、文化水平、待人接物習慣等,以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溝通策略。

第一類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對幼兒園的工作都有正確的態度,溝通、合作都很容易;

第二類的家長很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但對幼兒園的態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對教師可能較多指責,因此面對這類家長時,教師會感到壓力,需要特別的冷靜、理智,嚴於責已。只要真心誠意地從孩子出發,就能找到與家長溝通的渠道;

第三類家長一般信任教師,而常把教育的責任全託付給幼兒園。對這種家長工作的重點是讓他們關心孩子的教育,幫助他們找回對孩子教育的信心,輔以有效的方法指導,變消極為積極;

第四類家長常常讓教師困擾,自己不盡責任,可遇到問題就全怪罪教師。對這類家長特別需要精心地、艱苦地、反覆地溝通,並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做家長的工作。

(2)與家長交流的技巧

告狀式:“我提醒過××好多次了,要他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要先徵得小朋友同意,他就是不聽,每次都搶,所以常和別人發生糾紛。”

描述式:“××年齡小,每次看到小朋友玩玩具時,就想玩得很,記不得先要說什麼,拿過來就玩。小朋友不肯,就爭起來了。”

4.分組能力

合理的分組表現出三個特點:有層次、有特色、有變化。

有層次,指教師分組時縱向地考慮幼兒的水平差異。

有特色,指各組各有特點。

有變化,指分組是動態的,不是一勞永逸的。

(三)師幼關係

1.兒童觀

兒童觀是指兒童的認識、看法以及與此有關的一系列觀念之總和。

在歐洲古代和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認為兒童僅僅是父母的隸屬,他們是帶著罪惡來到人世的。在那個時代,兒童自身的特點和價值是完全被忽視的,更談不上有獨立的人格。因此,他們可以隨便被殺掉或拋棄,打罵、體罰兒童是那時教育的特點。

文藝復興運動後,兒童觀開始出現了大轉折。著名的如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論”兒童觀,即認為兒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塊純真無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紀法國盧梭確立的“自然論”的兒童觀,即認為兒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內在規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兒童中心教育,對全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與成人平等的、獨立的、發展中的個體,社會應當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尊重他們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尊重他們的能力和個性,應當為他們創造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

2.幼兒園活動

幼兒是在與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的,這一相互作用過程就是活動。

活動是幼兒發展的基礎和源泉。

幼兒的活動可大致分為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兩類。

幼兒的實踐活動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二是人際交往活動。

(1)實物操作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①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自我意識

②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

③實物操作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

(2)人際交往活動的作用表現在:

①讓幼兒體驗社會角色

②是幼兒重要的信息源

③是幼兒實際的社會生活

3.教師“教”的活動

“教”的活動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間接地“教”

(1)所謂直接“教”的方式,指教師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內容傳遞給幼兒。比較適宜的:

對幼兒進行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使幼兒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人類用漫長時間創造的大量精神財富。如給幼兒講古今中外的故事、講科學家的發現、教幼兒唸詩歌、文學作品等。

規定必要的行為規範、行動規則,講解必要的社會生活常識等,這些東西不需要幼兒自己去嘗試,或不適合幼兒去嘗試,甚至嘗試是危險的。如教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不能過馬路,告訴幼兒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衛生常識。

教給幼兒必需的知識或概念,讓幼兒能高效率地獲得比較系統地有條理的知識,如講解哺乳動物的概念、生活習性,講解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等。

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師用同種方法介紹給全體幼兒。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畫畫塗色的技巧等。

傳遞必要的信息,如告訴幼兒一些他們能理解的國家大事、新聞消息、周圍環境中發生的有關事情等。

直接“教”的優點:教師直接“教”的時候,教育內容、方法、步驟等都按照教育目標進行了精心準備。因此,這種方式清楚明確、系統有序、省時經濟,而且教師操作起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師,也能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點:

由於幼兒缺乏知識和經驗,對言語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對“教”的內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教師與幼兒之間難以雙向交流,容易成為教師向幼兒單向灌輸和說教。

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少,其主動性、創造性難以得到發揮。

(3)所謂間接“教,是指教師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講幼兒聽,而是通過環境中適當的中介,比如利用環境中的玩具、榜樣、幼兒關心的現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迴地達到教育目的。

4.幼兒“學”的活動

(1)接受學習

在教師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時,與之相應的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

所謂“接受學習”,是指學習者主要通過教師的言語講授獲得知識、技能、概念等的學習方式。

(2)發現學習

在教師間接“教”的時候,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即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與人交往等去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從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體驗以及思維方法的學習方式。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①主動性;②好奇心;③自信心;④堅持性。

七、幼兒園環境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1.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則

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要體現環境的教育性。即環境設計的目標要符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

2.發展適宜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3.幼兒參與性原則

幼兒參與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

環境創設過程本身的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

(1)培養幼兒的主體精神,發展幼兒的主體意識。(2)培養幼兒的責任感。(3)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正確的觀念:幼兒的參與是權利,不是“幫忙”。幼兒在參與中發展,克服“幼兒無能的思想”。

4.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幼兒教育系統。

5.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教師控制環境的作用是指教師能利用環境來激發和保持幼兒的活動積極性,能幫助幼兒利用環境的條件來發展自己。

(二)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

1.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

2.家庭是人的第一個學校

3.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長的參與極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家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沒有誰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長是教師瞭解幼兒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長與教師的配合使教育計劃的可行性、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證。

家長本身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

4.社區由居住在一定區域範圍的人們所結成的文化生活共同體。在城市以街道委員會為基礎,在農村以鄉、村為依託。

5.幼兒園教育需要社區的配合

幼兒園與社區合作的意思是,幼兒園與其所處的社區、與幼兒家庭所處的社區密切結合,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

(1)社區環境的教育性

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革命歷史文物、遺蹟等,不僅是擴大教育的空間,更是其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深化。

(2)社區資源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社區作為一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3)社區文化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一般來說,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區,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質量也不錯。

(三)家園合作的主要內容

1.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同心協力培養幼兒

2.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家園合作的方法:

2.家長直接參與方面。家長開放日、“爸爸、媽媽老師”制度、親子游戲、夏令營活動

2.家長間接參與方面。家訪、家園聯繫簿、個別談話、家長專欄、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

(四)幼兒園怎樣與社區合作

1.與社區資源共享,發展以幼兒園為核心的社區幼兒教育

2.為社區精神文明的發展服務,共創幼兒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3.幼兒園與社區結合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