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论文被撤:删文是必须,学术界新生态如何打造?

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报纸上、杂志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篇文章。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文章已经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罪证。(科技日报10月25日)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删文是必须,学术界新生态如何打造?

30多岁的梁莹,在学术生涯中发表了那么多论文,这让老一辈同行们非常羡慕,甚至让后来者高山仰止。而对于梁莹来说,最重要的却是这些论文给她带来了无数的光环,她的身家就是这些论文带来的名誉及声望,由此,她在学术生涯中,获取了通过论文可以得到的一切荣耀。

而到了今天,她所有的论文已被删除,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剩下的只有网页上留下的数据残骸。在过去的时间轴上,梁莹展现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学术风范”,而现在,对于梁莹来说,无疑,犹如退潮后的裸石,原般的模样一览无余,这让人们看清了学术界昔日明星的庐山真面目。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删文是必须,学术界新生态如何打造?

然而,梁莹并不是学术造假的唯一代表,从过往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些著名学府也同样存在着学术界叱咤风云的造假人物,他们之中,有的人因为论文而获得了巨大的荣誉,更有的人因为论文而走上了领导岗位。可以说,在学术界,论文是走通一切路径的前提,只要能码出足够多的论文,脚下的路就会熠熠生辉。

对于梁莹及那些热衷于学术造假的人来说,因论文而兴,也因论文而败,由此可以清晰看出,论文对于他们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一切为了论文,同时,论文也为了一切。而在这兴与败的过程中,论文载得动他们太多的荣耀,却载不动学术界太多的悲哀。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删文是必须,学术界新生态如何打造?

因此,有人说这都是学术界“论文挂帅”考评机制惹的祸,应当说,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学术界所有的话语权都集中表现在论文上,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学术成就,对此,别人既不能授予,别人也不能拿回,一切都要由论文本身说了算,所以,身处学术界的人都要围绕论文而铸就自己的学术生涯,由此也才衍生出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这似乎是在说,只要学术界取消了对论文的考评机制,并取消既有的考评方向,那些存在的龌龊也就会随之消亡。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学术界对论文的考评机制是源于学术界自身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到目前为止较为公平的一种机制,而如果对学者们没有了这样的考评机制,那么他们将向哪个方向努力?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考评机制,又该如何评定他们学术水平的高下?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删文是必须,学术界新生态如何打造?

而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取消了现有的考评机制,一切都不由论文说了算,那么就可能会产生更加复杂的问题。因为取消了对论文的考评机制,势必会出现学术以外的力量来左右一切的现象。这其中可能就会出现行政力量圈定或指定一切的问题,也会出现拼关系搞关系的问题,甚至贿赂领导的问题,而各式腐败问题便会随之泛起,换言之,如果取消了现有的考评机制,产生的问题会更多,更糟,更复杂。

因此,对于解决屡屡出现的学术造假问题,在更好的机制还没有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切入点并不在于完全打碎或全盘否定现有的考评机制,而在于以暴露的问题为现实导向,完善现有机制,使之更加纯洁,使之能甄别出其中的真伪,从而在多角度多层面的不断完善中,建造一种学术界的新生态,在学术新生态中实现防患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