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歷國難,經家變,人比黃花瘦

江南,一小院。

已是暮年的易安居士,閒坐庭前。

門外友人來訪,攜一小女,剛十歲。

見面稽首:“嬸嬸好!”

易安像見到了當年的那個自己,不由得心生喜愛,上前握住她的手:

“可否拜我為師?如若這樣,必將平生所學盡皆傳授予汝。”

友人正想千恩萬謝,能得易安的指點,是何等的榮幸呀,可是——

小女孩正色說道:“多謝嬸嬸好意,才藻非女子事也!”

易安聽完,與友人相視尷尬,各懷心事,鬱郁而散。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歷國難,經家變,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01沉醉不知歸路

出生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從小衣食無憂,又飽讀詩書,還能詩會詞,或許,這就是真性情的真正原因所在。

年輕時候的李清照,閨中自是獨有一番樂趣。

常常與友人一起去郊遊,還啜幾口小酒。

偏偏酒醉了,詩興沒來,倒是玩興大起,划著船在藕花池裡心情觀賞。

賞著賞著,便把船劃到荷塘深處,慌不擇路,只得胡亂的揮動著槳,一陣亂闖。

已經棲息的水鳥,被這個有才的女子驚醒,全部盤旋了起來。

它們怎麼也想不到,就這番情景,載入了詞裡,成為了永恆的畫面: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此樂事,正當青年,那時的李清照,已經在北宋的文壇上,擁有了一席之地。

02人比黃花瘦

與趙明誠成婚,算是門當戶對。

趙明誠是北宋的太學士,家學淵源與李家無二,是金石世家。

夫妻倆詩詞唱和,共同收集金石文物,打理著一家之事。

好景不長,戰事來臨。

作為太學士的趙明誠,也得跟著朝廷東征西戰的。

李清照與趙明誠,便有了兩地相思不得見的愁怨。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兩人常常書信往來,偏偏趙明誠不服氣夫人的才氣。

一日,外客來訪,趙明誠將自己寫的幾首詞,和著這首《醉花陰》,一併送到來客手裡,想著評個高下。

幾人輪流看完,皆說:

“還是趙公這首《醉花陰》好呀。”

“是呀,尤其這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公的詞風有變哦!”

趙明誠一時無語,尷尬應付了幾句,直到送走諸位訪客才心下稍安。

03怎一個愁字了得

人在思念在,即便是兩地相思又如何?

偏偏趙明誠在緊要關頭,染上瘧疾早早的棄李清照而去。

一路南下,李清照守著趙家收集的金石文物,舉步維艱,逃難途中,遺失了許多,成為她心裡至死都抹不去的痛。

國難當頭,家事艱難,漂泊的李清照,想要找一個依靠。

這個時候,看似翩翩君子的張汝舟出現了在她的生活裡,花言巧語地贏得了才女的芳心,締結了二次婚姻。

國難壓在李清照心頭,可家事接踵而來。

張汝舟看重的,是李清照身邊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所謂的欣賞其才華,都是這居心的藉口。

兩人開始以禮相待,後來爭執得不顧前情後事,才女悲憤之餘,收起了最後一絲憐憫,直接以欺君之罪告了張汝舟,親手將他送進了監獄。

而宋的法律,妻子告丈夫,也是要入獄兩年的。所以李清照,也是先進了牢獄,最後得友人相救,幾天後出獄。

此時北宋朝廷節節南退,家中又出此大事,這一生的悲哀,莫過於此。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們無法去思量一個女子到了如此境地,是怎樣的艱難掙扎。

詞裡,字裡行間,看不到一個哭字,卻彷彿淚流成河。

04死亦為鬼雄

孩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直戳李清照內心深處。

有才情又如何?報國無門。

學富五車又怎樣?婚變依然。

身邊無一親人,國事問不了,家事提不得,日日守在江南小院裡,看著落葉被風吹起,盤旋在門前,不願意離開。

一個有文化的女人,走在杭州的街頭,孤獨無援,又壯志難酬。

尋尋覓覓,卻尋不到自我解脫的出路;

晚來風急,又怎麼把一番愁緒吹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北宋,到南宋,從汴梁,到杭州。

偏安一隅,寒了多少人的心,更何況李清照的滿腹才情鬱郁不得發呢?

最終,人比黃花瘦的她,芳魂留在了這座南方的小院,去做她的鬼雄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歷國難,經家變,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一剪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