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失聯9年:接受平凡比考上狀元更要勇氣

高考狀元失聯9年:接受平凡比考上狀元更要勇氣

江西宜黃縣理科高考狀元楊仁榮,大學畢業後與家人失聯9年,今年8月,楊母被診斷出癌症,向媒體求助,希望能看兒子一眼。看到報道的楊仁榮終於與家人聯繫。他坦陳9年失聯,皆因面對不了沒有取得成功的現實。(10月31日《中國青年報》)

楊仁榮有著順利的求學生涯,高考後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設計專業錄取,因專業不對口無心學習,最後沒拿到畢業證。步入社會,到處打工,換了十幾份工作。而這時,社會評判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從學習變成了物質,讓他覺得壓力很大,開始抗拒跟家人聯繫,漸漸成了一種習慣。

楊仁榮的一路走來,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上大學後迷失了、頹廢了的高材生並不少見;外出打工多年,沒掙到錢不願回家的也不少見。正因如此,楊仁榮的遭遇才有令人深思的樣本意義:小時成績好,長大了是不是一定非要有出眾的成就?學霸是不是就得一路霸到底,能不能歸於平凡或是平庸?衡量成功的標尺,是功成名就,還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顯然,楊仁榮沒有做好這個思想準備,他家人也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

從楊仁榮的潦倒,到北大才子街頭賣肉,到人大女生淪為貧困家庭六子之母,這些人生軌跡令人唏噓,當然,不能以簡單的得失來論他們的成敗,但他們曾經的狀況,顯然一度有負親友的熱望,有負社會的期待。不是說高材生就不能過普通人的生活,而是這些孩子從一開始,大家就給他們繪好了藍圖,學而優則達是必然的歸宿,是不能有任何差池與閃失的。這種成龍成鳳的願望,恰恰給了他們不應有的壓力,成了前行的包袱與累贅。

楊仁榮說,要承認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這個坎過不了。楊仁榮的痛苦,正是不少人的現實命題,一些家長與老師,對孩子從來就沒有因材施教的準備,所有的教育導向,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優秀的那個。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可比性,而多數人也是平凡的,能站上金字塔尖的畢竟是少數,一味追求所謂的成功,只會讓孩子與家長都陷於莫名的焦慮。

除了成功,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挫折教育是一方面,情商培養、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一方面,而如何學會接納一個平凡的自己,接納一個平凡的孩子,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好在楊仁榮最終懂得了這個道理,接通母親電話後,覺得其他的都不重要,馬上回到了親人身邊。是的,接受平凡比考上狀元更要勇氣,這世界原本就沒有一成不變的評價標準,沒有永遠的成功或是失敗,只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無論是何結果,都不妨坦然面對,不必活在他人的評價中自我加壓,自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