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孤獨都是在母債子還

那些成了家,當了父母的人,幾十歲了,卻不會獨立。他們的孩子被拉著、拽著,長大後註定孤獨。在當代的失去邊界的親情裡,母債子還這件事,天天都在上演。

——致不獨立的媽媽們

在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我們看到的朱雨辰的媽媽,就是一個不獨立的人,她的人生圍繞著朱雨辰的喜怒哀樂,她的每個毛孔都散發著令人窒息的失去邊界的母愛。

她說:“女人就要做賢妻良母。”

她還說:“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我頂兩個菲傭。”

這樣被情感圍繞的朱雨辰卻沒有多幸福,40歲的年紀,還孤身一人,和朋友三兩杯酒下肚就涕流滿面,更是在朋友散去後一個人窩在寵物的狗窩裡睡去。

孤獨,朱雨辰的渾身上下都散發著,40歲這個年紀不應該有的孤獨。這一切都是朱雨辰媽媽從小在教育上的缺失造成的後果。

不想苦苦付出沒有回報,不想母債子還,咱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孩子的孤獨都是在母債子還

01

第一:認清楚,母子關係中, “我”-“它”是自私,“我”-“你”才是真愛。

心理學家Martin Buber曾提出兩個關係的概念,即:“我”-“它”關係和“我”-“你”關係。

從親子角度出發,“我”-“它”關係,就是從母親角度出發的“母愛和目的”的關係。媽媽一開始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就帶著私慾的目標,她為孩子規劃好了方向,她期望孩子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就限制他往哪條路走。

而,“我”-“你”關係,就是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真實地去感受孩子的需求,不帶私慾的為孩子提供輔助,遵從孩子的天賦天性。

讓我們看看朱雨辰的媽媽,她能堅持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點為兒子熬梨汁,也會雕塑般在電腦邊蹲守幾個小時為兒子投票。她對兒子很好,除了兒子不聽話的時候,比如兒子不肯喝梨汁時,兒子不肯與她喜歡的女孩子交往時,朱媽媽說,兒子逆反心理太重,讓他失望。

這就是典型的“我”-“它”關係,在朱媽媽的心裡,對自己的人設是一個嘔心瀝血的媽媽,對兒子的人設則是一個言聽計從的寶寶,這是從目的出發的付出,是自私的母愛。

02

孩子的孤獨都是在母債子還

第二:認清楚,迴避型人格的母親,坑人坑幾。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例子呢?母親可以自虐到甚至有些做作,讓人覺得可憐又實在無法理解。實際上,這些母親大多數都是迴避型人格患者。

在電視劇《雙面膠》中我們看到的亞平的媽媽,麗娟的婆婆,就是一位典型的迴避型人格母親形象。她總是在大家吃肉的時候吃白飯,在大家看電視的時候做針線,在大家吃西瓜的時候啃瓜皮,總之她一生都在虐待自己。

在心理學上,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

而當母親的身份撞上回避型人格,她們不敢應對外界的挑戰,轉而把餘力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們把兒女圈養起來,對兒女完全地控制,從兒女的一畝三分地上獲取在外界得不到的成就感。

這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局面:小時候孩子拽著媽媽的手不肯放開,媽媽手忙腳亂失去自我。長大後,媽媽拽著孩子的手不肯放開,孩子嚮往母親以外的世界,衝動逆反。

03

孩子的孤獨都是在母債子還

第三: 認清楚,眼界越寬的母親給的母愛越溫暖。

塗磊老師說過一句話,母親一生要學會兩件事,年少的陪伴,和長大後的放手。

如果身為母親的你實在不敢放手,那你應該讓自己成熟,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匹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

偉大如朱雨辰的媽媽,也只能陪他進組,為他熬梨汁,但是她做不到像其他明星的父母一樣,為他打理基金,買房置業,打點餐館服裝店。要把孩子圈在一碗雞毛菜裡,還是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給他的事業提出有利建議?

母親們,記得你們的愛不要那麼單一的放在生活瑣事裡,你站的高度越寬,越能在孩子面對人生難題時給出正確的建議,能看著自己的孩子越活越明朗,你不是更開心麼?

04

孩子的孤獨都是在母債子還

第四:認清楚,母親也需要被教育,她不一定是頑固的。

說起來我們好像都在批評不放手的母親們,但其實,一家人的事又豈是一個母親能主宰的?無非是爸爸的無作為,兒女的懦弱,讓媽媽們試探的觸角越伸越長。

母親們雖然主觀地選擇了控制孩子,但是生活中她們沒有正面嚴厲地被教育過,她們不知道這是不對的。

但是母親不一定都是頑固的,知道錯誤後,她們會努力改的。

節目播出後,網友們對朱雨辰的媽媽送上大片罵聲,都說她的愛令人窒息,這樣下去沒有人會願意嫁給她兒子的。朱媽媽才終於明白,自己錯了。

她開始反思了,她表示看了幾期節目後特別內疚,之前對兒子的生活幹預太多了,想來在後面的人生裡,朱雨辰將有喘息的空間,終於可以去尋找自己的愛情了。

此生我們第一次為人兒女,媽媽們也是第一次為人母,我們需要一起成長,而成長的本能就是要懂得分寸。

最好的親子關係大概就是,母愛是孩子們的底氣,孩子是母親們的延續吧,親情的本能就是分寸,讓我們向著更美好的親子情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