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红薯的第一书记

卖红薯的第一书记

11月1日,刚过早晨6点,一辆小车满载着新鲜屠宰的土鸡驶出了金溪镇平溪村,汽车的马达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

近来,这样的运输越来越频繁,汽车或载着红薯南瓜,或载着土鸡土鸭,满满的都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而这一切变化,都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平溪村“第一书记”全克军带来的。

卖红薯的第一书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平溪不平,这是全克军到了平溪村后的第一个印象。

平溪村是金溪镇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在整个黔江区,也可算是最贫困的村庄。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多为沙质土壤,非常贫瘠。全村共有居民275户、772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37户、139人。

“这样贫困的村,扶贫工作该怎么干?切入点在哪里?这是当时觉得最难的问题。”全克军说。

全克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工作,被单位选派担任平溪村第一书记之前,没有涉农工作经验,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好在他在农村长大,了解农村现状、知晓群众疾苦、熟悉乡土文化。不知道怎么干,就挨家挨户了解老百姓的意愿;找不到切入点,就从摸清村情开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解决好农村问题的万能钥匙。

说干就干。全克军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倾听他们的想法。他还全面了解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房屋、交通、水电、通讯、配套设施……事无巨细,一一记录下来。

村民黄朝高的孙子,属于“事实孤儿”,非常需要政府的帮助。他帮着写申请,到法庭咨询,最终促成了民政部门将其纳入低保户。村民刘良生母亲患了肺气肿,他自掏腰包拿出500元钱,纾解他们的临时困难……在经常性的走访中,全克军和村民的距离更近了,村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外地来的“第一书记”。

然而,还是有抵触的声音。

自从建起了村民的微信群,村民们就经常在群里发表一些负能量言论,或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或对扶贫干部质疑嘲讽。“有一次,有个村民在群里发语音,前前后后骂了我一个多小时。”全克军笑着说。为了纾解他的情绪、改变他的观念,全克军多次跟他谈心,更多的是用行动来说服他。最终,让这位村民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上半年,他还从村里领了50只鸡苗,也在全克军的带领下走上了发展产业的路子。

第一书记忙着卖红薯

“要脱贫,老百姓必须要有收入,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但是除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扶贫工作还应着眼当下,让老百姓通过短期的收入,看到产业的效果、增强脱贫的信心。”全克军在扶贫日记中写道。

他在走访中发现,平溪村几乎家家都种红薯,但基本上都是自己吃或者喂猪,因为品种不好,卖到市场上也没什么销路。他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联系市里的单位,把村民家里的红薯销售出去。

说干就干。2017年11月,全克军组织对口帮扶小组成员单位并发动干部职工帮助村民销售红薯、南瓜。联系好渠道后,亲自去家家户户收购,到处去联系货车,带着乡亲们装车、运输、送货。收购、运输的过程十分艰辛,全克军曾连续半个月每天劳动12个小时以上,几乎每次进村收购都会持续到午夜,经常深夜还坐着摩托车上下山,而运货到主城,都是夜间出发,次日凌晨到达,有时候卸完货已经天亮了。

“最长的一次,连续37个小时不眠不休。”全克军说,但是当村民收到货款绽放笑容的那一刻,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那一个月,全克军帮助村民销售了80000多斤红薯、南瓜。村民在他的带领下也参与收购、装车、运输、送货,对这个干部刮目相看。

“全书记真的是在为我们办好事,我们都很感激他。现在周边好多老百姓都知道,我们村有个‘卖红薯的第一书记’,我们觉得很自豪。”贫困户龚节林说。

今年,全克军在扶贫集团工作队和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领导支持下,继续加大力度组织消费扶贫。

年初,他多方联系,从太极购买了13000斤优质红薯种,帮助村民改良了红薯品种,种植新品红薯100余亩,并承诺按照1块钱一斤的价格回收所有新品种红薯。

4月,他带领村民发展土鸡养殖,共发展有3户养殖大户和30多户散养户,合计养殖土鸡4000余只,并承诺,只要按照传统方式喂养,在土鸡长到3.3斤以上后,就按照100元/只的价格回收。

当前,正是丰收的季节。经与村支两委商量,他决定让本村返乡青年王奎负责今年的农特产品购销。王奎小时候家境特别困难,自1990年代举家外出务工。如今虽已成人,但一人赚钱养家,抚养3个小孩,家中还有精神失常的老人需要照顾,负担特别重。

全克军说:“让他负责农特产品购销,一方面可以发挥曾在物流公司上班的特长,赚点儿辛苦钱,缓解一下经济困难;另一方面,让他跟村里的老乡增加联系,帮助他重新融入集体。”

记者到村采访时,正好碰到王奎在组织村民把村民小组沿路的红薯搬上货车。

王奎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可帮助村民销售红薯10万斤,南瓜5万斤,土豆7000斤,土鸡1600只,花生500斤,蜂蜜100斤,帮村民创收超过40万元。言谈之中,眼中透着坚毅,脸上洋溢着乐观和自信。

卖红薯的第一书记

乡村旅游让资产不沉睡

平溪村生态环境较好,夏季经常有人到这里的“情人谷”避暑纳凉、烧烤野营。

“乡村旅游,我觉得应该是平溪村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但过去,基本的餐饮住宿条件还不具备。”全克军说,为此,他借鉴共享经济和民宿模式,征集窄颈子居民点空置房间,组建了“壹间房”分布式客栈。

窄颈子居民点是一个建成不久的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因为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房屋空置,是一笔不小的“沉睡资产”。

今年3月下旬,项目正式启动,以旅游合作社方式运营。全克军带领村支两委干部研究方案,召开院坝会,向群众讲解分布式客栈思路、模式和潜在收益,逐步打消了群众顾虑。随后,陆陆续续有22户村民申请拿出60个房间加入客栈。房东们通过选举产生了牵头人,负责统筹协调,提出用餐标准和房间卫生标准,统一安排用餐和住宿,做好对外服务。到目前为止,共有14户村民35个房间满足标准,持续对外开放,其中有5户为贫困户。

客栈运行以来,到平溪村开展扶贫活动的所有市级单位干部职工,不再是在城里住宾馆进饭店,当天去、当天回,而是踏踏实实地吃住在村里,工作在农家,避免了蜻蜓点水式调研,还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帮单位节约了开支,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增加人气,全克军还探索推进了“流量扶贫”,包括实施“党建帮扶+体验式扶贫”,联系有需求的单位内部党支部到平溪村开展支部活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造青少年学生游学基地,联系各领域学校组织学生到平溪村开展各类实践学习活动等。

截至8月末,客栈已经接待市级单位干部职工、高校学生、避暑游客及其他客人近500人,帮助14户村民增收近50000元。

“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村里有过这么多人。”村民的笑言笑语中,流露出浓浓的满足和幸福。

记者:梅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