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今日实况

城区最高气温:19.0℃

城区最低气温:15.1℃

24小时预报

赤水市气象台22日17时发布24小时预报: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市各地小雨转阴天,城区气温15~19℃。

让文明常留家园,让和谐永驻赤水!

什么样的科普才是人们想要的?在这个问题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我们不难得出共性的结论——幽默诙谐又有料、摩登时尚还正经。

而对于气象科普而言,近年来已经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发展势头,未来气象科普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花力气、费心思,且看各位气象大咖怎么说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需要专业气象科普专家“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大科学家都是杰出的科普专家,包括气象界大师劳伦兹,所著《混沌的本质》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气象预报具有不确定性;近代台风大家伊曼纽,写了阐述台风的科普书《飓风》,公众读来犹如身临其境,又能获得台风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近年来,气象科普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与公众关联。例如北极气候变化为何且如何影响我国气候?冬季风减弱是否加剧我国环境污染?为什么夏季中国高温热浪强度不断加强?台风登陆时强度为何比以前更强?

第二个特点是,公众经常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关联起来。这也反映,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在提高

由于上述变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气象科普应不断更新知识,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向公众合理解释发生的新现象新事实。

因此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气象科普人员与专家。关于科学家做科普这件事,首先应明确,做科普无论对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业务工作的专家都是分内的事。

实际上,科普工作并不是科学家降低自身科学水平,而是提高科学理解与正确表述能力,让绝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的人读懂。

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科学真理不论对专业人员与普通公众都一样,以深入浅出表述方式让公众了解,以此提高公众科学和人文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就是力量”的终极目标。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朱定真气象科普需要品牌传播专家“气象领域需要推出一批能够提升领域公信力、提高公众知晓率、加强科普效果的品牌传播专家,用公众喜欢的传播方式来发布第一声音,用权威、科学的结论占领舆论阵地,让谣言无处遁形。”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如今,作为老牌科普的气象科学传播逐渐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新格局,开播中国气象频道,与中国科协加强战略合作,与腾讯网、果壳网等新媒体科普平台建立联系,在气象科技进步奖中增设科普类奖项……

然而,老牌科普与一些势头强劲的新兴领域科学传播相比,仍显得动力不足、动静不大,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气象科学传播缺少一批有高度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传播专家

在2003年SARS影响期间,作为呼吸病专家的钟南山以科学的态度应对灾难,获得公众的信任。在此之后,政府和公众开始意识到,可以代表整个领域公众形象、引导真正科学舆论的“意见领袖”——品牌传播专家,对于提升领域的公信力、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加强科普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中国气象学会

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专家周兵气象科普任重道远

“兴趣是做好事业的最大推动力。不可能期待所有的科学家都对科普工作充满热情,但一定要让社会、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科普是科学家的艺术,科普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和趋利避害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对人民均有积极意义。”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近年来,气象科普焕发“新活力”,呈现“新气象”,形成“新气候”。

近十年的气象科普工作使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每当看到自己的科普工作对社会、国家有一点作用,就会很快乐、很有成就感。2014年到2016年间,国家气候中心对厄尔尼诺的初生、成长、一波几折、成熟、衰减、结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式监测预测评估、分析总结,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声,使之成为中国科协“2016年科学传播十大事件”之一。

要坚持,也要创新!

中央气象台

首席预报员张涛培养科学思维也很重要“在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中,我不仅告诉孩子各个学科都不承认“地震云”的说法,还告诉他们,这是某些人通过选取某些观测事实,并将这些事实之间的偶然联系以不严谨的逻辑推理成因果关系的错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谣言及伪科学命题的产生,也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培养科学思维。”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重科技知识、轻科学思维或许是目前科普工作存在的局限之一。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我们往往更重视科学知识的宣讲,而对科学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介绍与培养有所欠缺。

客观、全面、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提倡,更应该普遍培养。它能更有效帮助公众辨别事物是否符合科学、是真是伪,而非轻易地人云亦云。并且,科学思维的培养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是相辅相成的。缺乏科学思维,人们更易受到误导,相信谣言。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会出现不能科学思考、缜密判断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科普的对象可能同时存在缺乏科普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情况。如果以说教方式科普,很可能遭遇抵触。因此,科普要做得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让公众接受

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

副总师张兴赢应让科普走进教育体系“如果科学家能够让科学知识普惠众生,可以让人们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认知事物的科学规律、有效防范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从2013年霾“围城”后,我所从事的卫星大气环境的监测研究成了热点,这也是全球科学界的难点。

虽然现在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依然是“高高在上”。

2013年后,我在科研之余抽出一部分时间参加电视节目访谈,利用杂志、网络传播相关科学知识。我首次接受中国气象报社的微博在线科普访谈,在短时间内在线关注和互动的粉丝就突破百万。大众对科普知识的“原始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思考科学的价值和科学家的价值

目前,全社会对气象科普还缺乏系统性,没有规模化和常态化,主要属于新闻驱动型。如果可以让科普走进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年级形成规范的科普教程,真正实现科普进学堂,才可以让全社会的科普蔚然成风

中央气象台

新媒体负责人刘芯竹

科普也要与时俱进“写一百篇科普文章,画一百幅天气学原理的图片,没兴趣的人还是没兴趣,那就是无用功。公众为什么要看我们的科普产品,需要给他们契机,只有强大兴趣支撑的学习才会有切实的效果。”

气象科普|有料又有趣……

以往公众对气象部门的认知就是做好天气预报,其他都不重要。正因为普通老百姓不了解气象学,不清楚大气运行规律,才会产生“天气预报一定要准,不准就是你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这一误会。

如何能让公众认识到天气预报的局限性,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防灾减灾工作,这是气象科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窗口。我们通过微博和网友交流互动,媒体记者也常常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报道,可谓一举多得。

结合社会热点、使用新兴网络用语、活用表情包,科普也需要与时俱进。一个“萝卜蹲”预警为什么深受大家喜爱——既能看懂,又很好玩。一个人看见分享了、传播了,就有更多人看到了、知晓了,进而防范,那预报工作才真正落到实处、起了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