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说到魏家山水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新金陵画派,作为新金陵画派,魏家山水的传人和主要代表,魏镇的山水画可以说"出蓝敢谓胜前人"。10月27日,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在徐展出,观魏镇画作,既有北派山水画之雄浑苍劲,又有南派山水画之温润秀美,形成其特有的秀润苍茫的意境。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现场观众:非常震撼,正宗的魏家山水,非常好,感到是一个新的天地,厚重扎实,有北方的气势。

现场观众:他整个画特别细,很细致,很逼真,就跟到实地看了一样,特别好。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魏镇,著名国画家魏紫熙之子。1946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自幼酷爱绘画,在父亲魏紫熙的指导下,坚持基本功训练,精研传统笔墨技法。1981年3月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专职山水画家,文化部华夏遗产中国画院顾问。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国画院专职山水画家 魏镇:

江南是润度,北方是气势,大山的气势雄浑苍茫的气势,我把老爷子教给我的这点点滴滴对我说的话,我全都记在脑子里面了,这个画中国画,山水画要画得好的话,它有很多细节要处理好,如果说把小细节都知道都能够把它画好的话,那这张画就完美了。

其父魏紫熙,著名山水画家,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紫熙先生曾任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与徐州颇有渊源。

江苏省国画院原人物画研究室主任 著名人物画家 贺成:

魏老和徐州有关系,那么魏镇当然也跟徐州有关系了,他的画魏家山水讲究那个大气魄大结构,大格局,第二就是他题材很广,除了画这个 魏老主要画太行山。魏镇除了画太行山以外,又画云贵川,又画国外风光,用墨用色,用微妙的渲染,把那个气氛,不同的地方你不能画的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都是一样的,把地方风貌精神画出来了。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世纪六十年代,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开始的"新金陵画派",谱写了中国当代美术的辉煌篇章,其宝贵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传世之作,我在于传承下来的"其命维新"精神。秉承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和深厚扎实的传统基础,进入古稀之年的魏镇在其艺术探索之路上依然采取着慎思笃学的态度,尝试创新与突破。此次展出的多幅作品,多为近年来的新作,其中不少为游览海内外自然风光后的写生作品。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周京新:他的父亲魏老,魏紫熙先生是我们非常敬仰的新金陵画派的第一代的前辈,魏镇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第二代正宗的传人,我觉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这个年纪在5年当中能够拿出这么丰富的一个展览,而且内容上题材上语言上,各种探索都这么丰富。他的展览我觉得体现出了一种新金陵画派精神,其命维新的精神。魏镇老师在这次创作当中有很多都是色彩的,色彩在画画当中表面的亮,往往超过笔墨,超过水墨,但是水墨依然是在画面当中依然是主角,依然是主脉,依然是艺术语言当中的核心。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所谓"魏家山水",是由魏紫熙先生开创的独特中国画面貌,是已然被社会认可、历史沉淀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质的山水画风格。魏镇作为"魏家山水"的传人,魏镇紧紧抓住光与色为突破口,借助摄影图片给绘画带来的新感受、新视角、新元素服务于传统笔墨语言的表达,自然显露出坚实、厚重、大气、磊落的审美意趣。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国画院专职山水画家 魏镇:但是怎么样把它画好,画成中国画的味道,画出来不要像西画要像中国画,所以说我真是动了很大的脑筋,因为前面有颜色,后面略微有点颜色的话,它就会有前面融在一起。你看后面那几颗树,树是纯墨色来表达把它画出来的,画出来以后那就中国画的味道就重了一点。这个就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结合的最好的一张画我认为是。这个颜色还不能把墨线盖掉,还要留出来,最后给人感觉为什么还是中国画呢,那我刚才就讲了,多画一点水墨的树,远山远树和后面的远景的渲染。


墨语惟新:魏镇山水画展在徐展出


从审美意趣来讲,魏镇的山水已经摆脱文人画传统的高蹈超迈、避世绝尘的范畴,也不同于"新金陵画派"洋溢着讴歌颂扬的艺术功用,更多的是表达自我对世间万物的内在感悟和崭新理解,更加纯粹的展露一种对生命的"美"的情绪和诉求。我们在他近期山水画中高饱和度的色彩和更加充满律动感的线条中能见端倪。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美术理论家 黄戈:魏镇老师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很重要一点他对生活的感悟,他不一种简单的程式,一种套路,他是对每一个真山真水的一种真情实感。我相信大家看了这个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魏镇老师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他对时代的一种把握,对时代的一种审美是有自己独到的精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