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起靈之前,孝子摔瓦罐是什麼意思?

順林海


問:農村起靈之前,孝子摔瓦罐是什麼意思?

過去父母亡故叫"當大事″。

起靈之前,主孝子摔瓦盆,扛引魂幡,這是農村習俗。

這摔老盆的習俗,各地有各地的說法。但最早的早普遍的說法是古代一個故事。

年代不可考,就是古時候吧,有一家老人故去,兒子很孝順,但家裡很窮,無錢葬父,但喪父乃"當大事″,家中只有一陶罐谷種,他把陶罐砸開取一碗放在靈前,想用谷種換一領席子葬父,鄰居們受到感動,湊錢買來一口薄皮棺材,幫他辦完喪事。

從此留下習俗,周圍凡有老人故去,無論窮富,出殯起靈前都要摔瓦罐或瓦盆,這叫破家葬老。

意思就是"當大事",為葬父母傾其家業,日子不過了也要盡孝道。

以後就是"窮兒不可富葬″,以摔老盆代之。






金蘋果老楊


大聖人孔子的追隨者孟子(公元前371年——289年)把“孝”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在他的意識裡,“孝”是一個人人品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連“孝”的概念都沒有,那麼,他就是一個失敗的人,將來註定幹不成大事。

孟子把體現孝道的行為分成三個,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不孝有三”。第一,不能贍養父母和關愛家人的人,稱不上孝子。第二,不能尊敬父母和履行本分的人,稱不上孝子。第三,不能安身立命,不聽父母話,為父母送終的人,稱不上孝子。

可見,孟子對“孝”的闡述更為具體,也更接地氣,是實實在在教導人們怎樣盡孝。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遵守。

像農村老人過世,後人穿白戴孝,為老人送終,就是體現孝道的一種具體方式。在送終時,還要舉行一些傳統儀式,比如,摔碎瓦罐,同樣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傳承。

關於“孝子摔瓦罐”的文化傳承,則跟南北朝西魏時期形成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關。南北朝時期,戰火不斷,許多人家的生活朝不保夕,那些貧苦人家的日子更加艱難。西魏北方某地有一戶四口之家,成員為父母,妹妹,以及小夥子。在兩年內,四口之家發生重大變故,因為飢餓和疾病,母親、妹妹和父親相繼去世。

到父親去世時,四口之家已經一貧如洗,小夥子連埋葬父親的一口薄棺材也買不起,甚至連擺放在父親靈堂前上香的香碗也沒有。小夥子無奈之下,狠下心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隻陶罐,陶罐裡是半罐種子,是來年播種的唯一希望。他決定把陶罐當做香碗使用,把種子拿去換一片席子,作為下葬父親的工具。

在倒出種子時,小夥子不小心把陶罐掉在了地上,瞬間摔碎,種子撒了一地。小夥子看到此情此景,傷心得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哭聲吸引鄰居前來,當鄰居得知此事後,為小夥子的孝心大為感動,父老鄉親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文,我兩文,他三文地湊錢,為這家人辦理好喪事。

從此,這則故事被廣泛流傳起來,是孝子盡孝的具體體現。這則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日子過得富貴還是貧賤,為父母盡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而喪事又是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都要把這件事一絲不苟地做完,才算給生命歷程畫上圓滿句號。否則,在世的和去世的人,都會落下詬病,被人們說三道四。

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孝子,為了傳承盡孝的品質,就一直用“摔瓦罐”的方式,延續著這種觀念。所以,我們會在一些土葬儀式中,看到起靈前,孝子會把一隻瓦罐高高舉過頭頂,讓其掉在地上打碎。

如今,“摔瓦罐”被融入了一些新意,象徵著一個生命徹徹底底地破碎和消亡了,把瓦罐摔出去算是跟這個生命做最後的告別。同時,也表示人已經死了,有去無回,活著的人要節哀,將喪親之痛摔出去,振作起來好好過完餘生。


鴻鵠迎罡


在農村民間風俗很多,尤其是喪事被看成一個家庭非常隆重的事情。一般會由最長輩的、或者“閱歷深、威望高”且能安排這些大事的“總管”、或者請喪葬禮儀公司主持完成。

喪事最講究的莫過於當鄉鄰抬起棺材,由“專門”的孝子頂著盆子(因為瓦罐頂在頭上不方便),行至路口時,並一次性摔碎這件事。

盆子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它是一個陶瓷盆,製作粗糙,最多在其表面有燒製的警示之類的字樣。在沒有鐵製面盆的時候,是農村人和麵、盛面的一種器皿,我們也管它叫和麵盆子。現在這種瓦盆已經很少有人燒製,大都是以往家裡用過一直留著,因為每一位善終的時候必須用到。那就是有人去世後,將其置於靈堂前,讓前來拜祭的親朋好友,燒祭的紙錢放在其中。且在喪事期間,紙灰不能倒掉。還有紙灰越多,子孫愈旺盛之地域說法。故而這盆子也叫“紙灰盆子”。


盆子代表著什麼?古代勞動人民吃飯不用碗,而是一種陶瓷盆子。認為這盆子是離世的人去天堂那裡吃飯的碗,裡的燒的紙線灰越多,也就是亡者到另一個世界的“錢”越多。

為什麼摔碎盆子?這個紙盆子由管事的人安排,一般由死者的長子來完成,且必須將盆子頂在頭頂,雙手按住,待到起喪行至路口時,由主事的從其頭頂取下盆子,朝地上提前準備的磚頭上用力一摔(父死用左手摔,母亡用右手摔)。如果長子已逝,便由其子與他母親一齊完成;若果沒兒子,便由女兒的兒子去做,但禁忌上門女婿親自參與;若果沒有後代,那就只能由死者的侄子或者最親近的人去做。也就是說這個摔紙盆子的是他的繼承人。盆子得一下子摔碎,萬一沒有摔碎,還得叫人扶著摔盆的這個孝子,用腳將盆子踩碎,才能繼續出殯。


摔碎盆子代表什麼意思?這個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為死者送的最後一頓飯,越摔得碎越容易攜帶,有的說誰摔碎盆子誰就是死者財產繼承人,也有人說亡者去了另一個世界,除非瓦盆重聚,不然到了陰間繼續用鍋做飯,好好“投胎”,更多的說法是碎碎(歲歲)平安,但我們當地都認為死者已與前世毫無瓜葛了,由此告別陽間步入陰間。一切都在“盆碎”中灰飛煙滅。


為生活而提神


這是一個關於農村喪葬儀式的重要問題,很有意思。在我的陝西關中老家,稱為摔火盆,這種民俗從前很常見,至今某些村落依然在保留。在死者入土之前,棺木要從家裡靈堂中抬出來,放到靈車,開往墓地,這個過程叫做

起靈

抬棺木人被稱之為祥奉,起靈之時,一般由兒子摔破瓦罐。目前在北方農村的葬禮中,特別是土葬儀式中,廣泛保存著這個習俗。那麼,被摔碎的瓦罐是什麼,有什麼功能呢?這裡的瓦罐,其實就是死者喪禮期間靈位下的燒紙盆。

往往是和長明燈擺在一起,有的地方是罐或瓦,也有的叫做紙錢盆,紙火盆,香火盆,表明後代香火旺盛,延綿不絕。在名稱上,有的地方還叫摔瓦,摔老盆,摔喪盆,摔屍盆或摔火盆,地域不同,稱呼不同。

大概在早上六七點,村裡幫忙的基本來齊,開始最終葬禮的進行。靈車準備好之後,壯年男子們進入放置棺木的房間,也就是靈堂。

由葬禮大總管或村裡的長者給棺木上貼上麻紙,蒙上繡有萬古流芳或其他字的紅色棺材罩,起靈開始,哀樂響起,吹鼓手也開始演奏。眾人抬著棺材走向靈車,孝子頭上頂著燒紙盆,在路過門口的時候,要將這個盆摔碎,並要大聲哭,表示死者在家裡的最後一天了。

死者生前吃飯,死後燒紙,燒紙盆的摔碎,也表明了陰陽兩隔的儀式性意義。一般來說,燒紙盆中積累著喪禮期間的紙灰,彙集著親友的思念和哀悼,散落一地,暫時也不需要清掃,讓風自然吹走。

而且,摔破那一瞬間,無法重圓,破碎不堪,也象徵著一個生命的徹底消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標誌作用。如果摔不碎,那就是家裡的聚寶盆。有的地方還會讓舅舅來摔。可以說,傳統中國農村有很多講究,很多儀式,非常樸實,都有一定道理和價值,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慎終追遠的智慧。

農耕文明的精髓就在於一系列村落的共同活動。可惜現代懂的人越來越少了,逐步在消逝,成為一個過去的歷史記憶。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我們老家當地有老人去世了,當天就會請陰陽先生選天氣看時辰,看完後就會放三聲炮,在院子大門後倒扣一個破裂的白瓷碗,叫壓魂,意為不能讓魂魄亂走,以免打擾四鄰。出殯時就會打破,有的地方用的是瓦,破瓦順利表示一切都順。同時村裡會安排白事總管,負責請人搭建靈棚,在靈堂前要用麻油麻繩做一個長明燈保持它一直不滅。要找買菜人員、挑水人員、找大廚做飯、找十六人的抬棺隊伍,再找四人抬的放置遺像的引轎的人員,這些人一般都是鄰里鄉親。要請樂隊,有西洋樂和中國傳統的樂器,包括笙、蕭、嗩吶、二胡、大牛皮鼓、鑼、梆子、木魚、琴等。這是出殯當天的排場,同時要宴請賓客,當天的食物以白色為主麵食、大米飯🍚等。然後接下來的幾天家裡的直系孝子會走訪親朋,告知家裡長輩某某去世了,會在某天某時出殯,尤其是要告知去世之人的孃家人,接下來就是預備白色孝服,逝者的兒子們還要在頭上纏三尺灰麻繩,頭部包白色毛巾,而且從這一天開始到頭七是不能洗臉洗衣服的,腳上穿繃了白布的黑布鞋,並且鞋子要一直塔拉著穿到出殯完。這是為了表達對老人的沉痛思念,期間有來看望的親朋好友當兒子的必須給磕頭表示答謝,一切準備妥當後就到了出殯的日子,那時基本上全村人都會來,幫忙的幫忙,隨禮的隨禮,記賬的記賬,院子裡有賓客們的唏噓聲,有招待客人的吶喊聲,有隆隆的鞭炮聲,有小孩鄰里的喧鬧聲,有中西方樂器演奏的交執聲,當樂器響起的時候孝子們撕心裂肺的大哭聲。最有意義也最體現孃家人對逝者深切緬懷沉痛哀悼時會和逝者的兒女有一段對話:內容一般是問問這些當兒女的當老人在世時是怎樣的百病床前當孝子,怎樣的關心照顧,完了會假裝的對子女們生氣,以表達他們對這些子女既然如此孝順等等事情,為啥人還是走了。這其實就是當地的一個風俗習慣,叫“養人主”,意思是子女們要安慰逝者的孃家人,撫慰他們過於悲傷的心情。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說當孃家人到來的時候,村裡的總管就讓他們也說一說表達一下,可是這孃家人都是本分老實人實在沒有什麼說的就不要為難哪些當晚輩的了,總管就是不讓怎麼著也得說一說,孃家人急了指著哪些子女們問(逝者是孃家人裡一位的五姑姑):你們這一大家子的人怎麼都好好的,一個個精氣神十足,身強體壯的,誰都活的挺好,可唯獨去世了我五姑姑,這是怎麼回事兒?呵呵笑話就講到這裡,言歸正傳,大概到下午一點左右,就要起靈了,這時總管大人又會出來拉著他那風箱般的嗓子高喊道:男女孝子燒紙啦!這時音樂響起。接著喊親朋好友燒紙啦!音樂又起。再喊鄰里鄉親燒紙啦!音樂再起。最後喊孝子磕頭謝啦!這是要答謝前來幫忙的大夥和辦事人員。同時音樂聲哭聲喊聲鞭炮聲不絕於耳,在靈堂內是寂靜一片,專門的殯葬人員忙著給逝者穿衣蓋被,那時的棺木都是請村裡木匠做的榫卯結構工藝,只聽的叮咚作響,蓋棺定論,表示著尊敬的長輩將離親人們遠去,出殯儀式正式開始,安放有遺像的四人抬轎子走在隊伍最前面,然後是樂隊,他們會一直不停的演奏直到墳地,然後是孝子們,家族大人口多的就會排老長的隊伍,男的走在十六人抬著的龍頭大zao(一種用來放置棺木的長方體形狀的物事,有底座,前上方做成龍頭狀,後上方做成龍尾狀,可拆卸,全長約十米,左右兩側用反光鏡面裝飾,上面繪畫著八仙一類的圖案,前後各八人抬)的前面,zao前面有一根幾十米的麻繩,男人們排成一排麻繩搭在肩膀上,用手扶著,另一手要拄一根約一米不等的柳枝做的木棍(孝子柺棍)上面貼著摸著麵糊的白紙條,意為悲傷的讓人無法正常走路。而真正逝者的兒子們手裡的柳木棍有成人手臂般粗細,走路時要彎著腰,步幅越慢越好。在zao的後面則是女士親屬,她們手裡也拿著柳木棍,三三兩兩的跟著走,哭聲尖銳帶著韻味,好一副讓人心酸悲切的畫面!這樣沿著村裡的小路繞幾圈然後就向著墓地的方向緩慢的走去!也有依依不捨的意思。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農村起靈之前,孝子摔瓦罐是什麼意思呢?我來給大家說一下。

人在停喪期間,靈前放有三個離不了:香草烏盆長明燈。

長明燈是用來為親人照明的,所以不能滅,滅了他們就會摸黑走路;香是為老人指路的,煙走到哪裡,魂就跟到那裡,所以香也不能滅,滅了就會找不到方向。

那烏盆是幹什麼用的呢,是為老人攢錢用的,也就是儲錢盆。

烏盆用時,兒子、女兒要用鐵絲砸成錐子狀,各要在底部鑽一個洞,兒子要順時針、女兒逆時針鑽動,不準來回鑽,直到鑽透為止。

鑽好後,將烏盆置於靈前,凡鄉里親戚朋友送來的燒紙,都會放進去一部分燒掉,為老人上路準備紙錢。

下葬起靈時,孝子中的老大,如果老大死亡,則由長孫頂起烏盆,被人攙扶著走到在陰陽先生點燃的煙火後邊跪下,等待起靈後帶老人上路。

煙火是由亡者的枕頭糠和杆草混合後點燃的,意在燒煙送老人魂靈上天。

待抬重人一聲起靈,長孝子或長孫則將烏盆從頭頂拿下,向火堆旁預先放置的石頭上摔去,名曰摔老盆。這是在給老人上路送錢花呢!當然用勁越大,烏盆越碎越好,

摔完老盆,孝子和親戚等就會在前邊帶路,把老人送到墓地下葬。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題主的問題蠻有趣的,這應該也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吧。

說下我老家那邊的風俗吧,我老家是河北某縣級市,現在已經是河北省屬直管市之一了。老家那邊家裡有了老人去世,放3天,第三天是出殯也就是下葬的日子。在下葬的這天最嚴肅也是最莊重的環節就是起靈出殯這一環節。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幫忙的人將去世的人帶著“蒙單”從堂屋抬到棺材裡(以前允許土葬,抬的是逝者,後來不允許土葬,就是長子抱著“蒙單”的骨灰盒放到棺材裡),從堂屋到入棺的過程中,逝者的女兒或者兒媳打一把黑色的傘遮住逝者的頭部,不能見陽光。逝者入棺後,逝者的女兒或者兒媳要用棉化瓣,不是紡好的棉花,是一塊一塊的,為逝者最後一次清理面部,用笤帚清理逝者身上,在做這個事情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年輕的小夥子不動聲色的穿插到逝者親屬中間,慢慢的把逝者親屬一點點兒向外圍擠,最後為逝者清理完畢後,逝者的女兒或者兒媳婦會用剪刀✂️把包裹逝者的蒙單,逝者腳的那一頭,剪個豁口,然後雙手用力一氣撕掉一段,留下來給後代做鞋面用,據說這樣逝者會庇佑子孫後代,做完這些,逝者的女兒或者兒媳會把棉花瓣使勁兒甩向空中,大哭😭:“媽呀(爸呀),您怎麼就這麼走了啊”,這是家屬最傷心的時候,這也是真正面臨訣別的時候,逝者家屬會不由自主的往棺材上撲,真的是撲,力氣非常大,棺材板很厚,大幾百斤的重量, 因為人很多,真的會影響蓋棺,甚至可能發生事故,只要一聽到家屬喊出這句話,先前穿插進來的小夥子們會用力把逝者家屬擠出去,抬棺材板的人迅速把棺蓋蓋到棺材上,準備釘材釘,此時是又緊張又傷心啊,逝者長子站到棺蓋上,一邊哭一邊喊著“媽呀,您記著躲釘,不要被扎到”,這時一片的哭天搶地,人人被感染,都禁不住的落淚,這應該是真正的訣別吧,“蓋棺定論”應該也是這樣的意思吧,逝者一生的功過是非,就此與這個世界完全割裂,化為過眼雲煙,一切成空!!!

這一步驟完成之後,逝者長子一手託著“孝盆”(一個陶盆,磚紅色的,跟瓦罐做法一樣,不能上釉子的,裡面裝滿了米,上面插著三支筷子,筷子頭沾著3個圓球狀面球,用火烤過),一手肩扛“引魂幡”,邊哭邊走,嘴裡唸叨著“媽呀,跟著我走,別走丟了”,其他的孝子手持“雪靈”(哭喪棒)緩緩跟在逝者長子身後,出自家大門略有距離後(一定要避開鄰居家大門口),逝者長子大聲哭喊一聲“媽呀,兒子給您盡孝了”!“孝盆”高舉過頂,狠狠的摔在地上,然後再用力踏上一腳,這就是我們那裡“傳說中的摔孝盆”。繼續前行,等棺木離開自家大門口後,會有管事的告訴孝子說“所有孝子回身跪下,有人參靈”。這時所有的孝子跪在地上,頭趴在握成空心拳的手上,等著不能跟著去下葬的女婿之類的人做完最後一次對逝者的弔唁。這個過程比較長,也比較辛苦,直接跪在大路上,不能坐,不能蹲,必須保持前面說到的那個姿勢,基本上這個過程結束後起來,腿都是腫脹麻木的。再然後就是按著看好的下葬好時刻緩慢的邊走邊哭,不能走的太快,與靈車拉開太大的距離,這個也有說法,叫“押靈”,還是“壓靈”?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寫,反正是這樣的叫法。如果逝者是喜喪的話,還有村民會攔住,讓吹吹打打的人,表演一陣,所有的孝子又必須跪下,保持前面提到的姿勢,這個過程就很長了,一般出殯會提前2-3個小時出發,也是最累最痛苦的時候。這個也說不上合適不合適,就是一種風俗,估計老鄉親們也是覺得逝者已矣,希望吹打班賣力的吹打,風風光光的送逝者最後的一程吧。如果逝者不是喜喪的話,老鄉親基本沒有這樣做的,也算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吧。這個過程做完之後就是正常的到墳地下葬,到了墳地,棺材擺對位置,會把一個罐頭瓶,裡面有個饅頭和棉花,安放到棺材頭前的地方,然後把逝者的發照片放到棺材上面,“雪靈”扔進墓坑裡,開始填土,中間會把“引魂幡”垂直埋一部分,幡頭部分露在外面。這時管事的會告訴長子,抓一把墳土,用孝衣一角包著,逝者長子回家,原路返回,不許回頭。第二天的半夜12點鐘,逝者長子要穿著孝衣端著一碗煮好的清水面,什麼也不要放,只放一點兒香油,送到逝者的墳頭上,告訴逝者:“媽,兒子給您送面來了,來吃吧”,然後把麵條🍜扣在墳上。然後把“引魂幡”從墳裡拔出來,原路返回,不能回頭,不能說話,心裡默數到100步,然後把引魂幡丟掉,直接回家。這個過程叫“送面”。這個裡面是最容易出哭笑不得的事情的,為啥呢,一是半夜12點,一是會有逝者的侄子等陪逝者長子一起去,一是這幾個人要都穿著孝衣。記得有一次,家裡有個長輩去世,我們陪哥去送面,是大冬天,半夜12點還起霧了,幾個人穿著大孝衣,不吱聲的向前走,結果趕上一個同村的人半夜下夜班,騎著個電動車,剛好拐彎走對還有一段距離,他的電動車前燈照著我們,又有霧,影影綽綽的,這哥們兒直接就嚇的電動車翻了,一屁股墩地上了,冬天的大馬路多硬啊,我們也怕傷著人家了,關鍵是不能說話,就緊跑著上前想把他扶起來。這哥們兒一看幾個白影子奔著他回來了,一躥就起來了,可著勁兒往回蹽啊,我們就緊追,真擔心傷著人家了,他就玩兒命跑,追著追著我們感覺到不對勁兒了,這不能追了,他想差了,再追估計他得累死,就真出事兒了。我們就停下,一直衝他招手,讓他別跑了,他也不回頭,我們就先走了。後來完事兒去他家看他傷著沒,他才說:那天真把我嚇壞了,燈一照,模模糊糊的幾個大白影子,還直奔著我追,也不說話,我想多了,當成髒東西了,頭髮都炸了,看我玩命兒跑,後來你們不追了,走了半天我才緩過勁兒來,才反應過來我想多了,應該是遇到送面的了,不是髒東西,到家我都出汗溼透了,這大冬天的,鬧個大烏龍!😂😂😂😂😂。第三天大早,所有的孝子男女都有,穿著孝衣,放著爆竹,手上端著托盤,托盤上放著祭祀的貢品,一路托盤不能換人,一口氣端到墳上,祭祀逝者,然後所有的男孝子輪流把墳頭堆出來,這個過程叫“圓墳”,這些做完後,才算真正的下葬完畢,這一天基本也就是逝者的“頭七”(其實我們那邊的頭七應該是第6天),後面就是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這幾個七都要去祭祀,七七祭完後,才開始正常的傳統祭祀。其實,我們那邊做白事,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工程,講究也特別多,上面描述的這個過程也僅僅只是入殮到完成下葬的過程,前面還有非常多的程序。個人覺得我們那邊基本延續了每道程序的傳統,簡化的非常少,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傳統味道,還是很長見識的。




翰煜和翡翠蜜蠟批發


農村起靈之前,孝子摔瓦罐是什麼意思?

我們老家河南對這個叫“摔老盆”。其實沒多少含義的,就是孝子給自己先人送吃飯碗。人死了之後,總要帶著吃飯碗去地下吧?不然以後吃飯沒有碗筷。

起靈之前,會有這個儀式。一般是在大門外暫停的時候,有孝子的舅舅摔盆。有的地方說是孝子,可能規矩不一樣,都可以理解的,孝子也好,舅舅也好,都是最親密的關係。老盆一定是要摔的,不摔意味著這家沒有後人啊,就連死去也不得安寧啊。

摔老盆很有講究的,記得以前看過。孝子的舅舅端起瓦盆,先對著棺材把老盆旋轉三圈,然後高高的揚起,狠狠的摔在地上。越碎越好的,民間傳說這樣方便先人攜帶。就算沒摔碎也不能再拿起來再摔了,可以用腳踩爛或者拿磚頭敲爛。

還有一種說法,摔老盆是為了求乞先人在地下保佑後世子孫歲歲平安,永世吉昌的意思,另外還有說是摔老盆是為了讓先人不喝或者少喝孟婆湯,記得回家的路,來世還做親人。

不管怎麼說,怎麼理解吧。都說是一種民間對親人去世的祭奠和銘記。

摔完老盆就開始上路了。在摔碎老盆的瞬間,親人們是要痛哭流涕的,從此陰陽相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來世為人能不能做親人,就看緣分了。


農民妹子一枝花


問題:農村起靈之前,孝子摔瓦罐是什麼意思?

農村裡有很多風俗習慣,是多少年來一直留傳下來的,這一些風俗習慣中有些是想通過一種儀式,來悼念去世的故人的。比如家裡老人去世了要摔瓦罐,這就是留傳下來的一個風俗習慣吧。我們這裡叫摔紙盆,要摔得粉碎,可能取意歲歲平安之意吧,也是希望老人能一路走好。



我們這裡對孝子摔紙盆是很有講究的,一般由孝子中的老大來頂紙盆,沒有兒子的就把紙盆放在棺材上。能頂紙盆的人就表示可以有資格,繼承去世老人的遺產。負責摔紙盆的人還有講究。就是男人去世了,就由其舅家來的客人負責摔碎紙盆;女人去世了,就其由孃家來的客人負責摔碎紙盆。



摔碎紙盆的地點有講究。我們這裡安葬老人的那天,送老人上路時,所有孝子都要在棺材前邊拉著扯遣布一邊哭一邊走,其中老大要頭頂紙盆由人扶著走,走出村子在第一個十子路口,由負責摔紙盆的人摔碎紙盆。我們這裡不像題主說的那樣,不是在起靈之前摔的。

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所以講究就會有很大的區別,只要不太過分就應該繼續傳承下去。希望大家都能說一說自己家鄉,在這方面的風俗習慣,相互交流分享一下。

圖片來之網絡。


衛農老頭


農村出殯前由長子頭頂裝紙錢灰瓦盆(缶)摔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非常重大、莊嚴肅穆、驚天動地的禮儀,不可輕視為封建迷信

農村出殯前由長子頭頂裝紙錢灰瓦盆(缶)摔碎的深厚文化內涵是:逝者本人的選舉與被選舉丶交換、拍板、吃飯等政治、經濟、生活權隨壽終徹底終止,由法定繼承人繼續其部分權利及財產,是葬禮最重大、最莊嚴肅穆、哭聲大起,驚天動地,驚心動魄的禮儀。不可視其為封建迷信,它是原始科學社會的文明禮儀習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剝奪了人民的這一根本權力,不準解釋其文化內涵,使之失傳,而民間把其習俗繼承下來了。

我們今天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憲法》把人民的選舉與被選舉權這些根本權力以根本大法的重要內容明確。一個成人生不知此行使選舉與被選舉等根本權力行嗎?

根據: 裝紙錢灰盆(不是一般的盆)“缶”:由“午”“山”組成。 意即午馬代表交換、票決等結果,有制上牛山、不同意見的剛性。

參加交換、票決等權力是人的根本權力。被判刑同時剝奪政治權力終身的重罪犯,就是剝奪了其罪犯的選舉與被選舉等政治權力。人死後由孝子頭頂燒紙錢灰的缶(盆)摔碎,表示逝者這些政治等根本權力隨壽終而自然終止。詳見拙著《大眾龍學》《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中的有關造字內容的“說明”。 (原創文/劉樹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