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民间俗语“一个家不容三个姓氏的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陈显春2


大实话:基本上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接地气儿的,也符合实际情况。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基本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可能在外边能够管好很多人,也能保证理性。但是,一旦到了自己的家务事,那就基本上没有办法了,往往是被搞得焦头烂额。而一家人如果出现了三个姓氏,基本上就会很容出现家庭琐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正常的家庭组成,父母和子女。基本上子女随父亲姓,然后母亲一个姓,也就是两姓。这种家庭一般来说是比较和睦的,就算是夫妻吵架,子女和父母吵架,基本上也不会说记仇,往往就内部消化了。

但是,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三种姓氏,基本上就会出现很多我们常见的矛盾。

婆媳关系首当其冲

首先,我们先看一种常见的“三姓”家庭,父母一代人加上儿子和媳妇儿。一般来说,如果儿子娶了媳妇儿了,那这个家庭就是三姓了,父亲和儿子一个姓,母亲一个姓,儿媳妇儿一个姓,而婆媳关系就是最常见的家庭矛盾之一。

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说,确实很少见婆婆和儿媳妇儿之间没有矛盾的,基本上新媳妇儿刚刚进家门的时候两人之间还能彼此尊重。但是,一旦生活时间长了,基本上就是点火儿就着,具体的也就没必要说了,这个相信大家没经历过也都会见过。

离异家庭也很难融洽

然后,另外一种“三姓”情况就是离异家庭,主要分为父亲带孩子娶媳妇儿或者母亲带孩子嫁人的,这种家庭也很难和睦。

因为,这时候基本上母亲是一个姓,然后孩子跟着原来的父亲姓,新的父亲或者母亲又是一个姓,这就是另一个三姓的组成。虽然从法律关系上说后妈或者后爸都是监护人,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那就是和亲妈亲爸有区别的。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可能后爸,后妈不愿因把对方的子女当亲生的看待,另外一方面就是,子女对于后爸后妈的抵触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

所以,总的来说,这个俗语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最起码大多数时候来说就是如此。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大实话


你听过民间俗语“一个家不容三个姓氏的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一个家不容三个姓氏的说法,在农村早有流传。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中一般有两个姓氏,即父亲的姓氏和母亲的姓氏,孩子或随父姓或随母姓,家庭中还是两个姓氏。而家庭中出现三个以上姓氏,那就有其他原因了,以晏子理解,主要有两方面意思。

一是劝农村人家儿子结婚后早早过日子。

农村有句俗语叫“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儿子长大娶了媳妇,一个家庭中的姓氏再加上媳妇姓氏,就是三个姓氏了,如果儿子多儿媳多,姓氏可能还要多。一个家容不下三个姓氏的人,在这里主要是说婆媳关系难处,为了家庭安定团结,明理的大人们在儿子结婚成家后,最好早早分家,将儿子儿媳分出去单过。这样一是可以减少家庭矛盾,二也是给年轻人压力,让他们知道日子的艰难,知道奔日子。所以,农村人一般会说,不分家耽误孩子过日子,分家越早,孩子越成器。一个家容不下三个姓氏的人,其出发点就是这里。家庭是从母系社会演变过来的,如果说父子兄弟可以连心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婆媳和妯娌间,却是各人藏着各人的心眼。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各过各人的日子,各自分户单过。

二是有其他特殊情况,这样相处的难度就更大一些。

所谓其他情况,就是不是一家人,硬往一家凑,这里面有好多种情况。比如,女人死了男人另招一个男人来家拉帮套,这样,老婆一个姓氏,另找的男人一个姓氏,孩子随亲生父亲又一个姓氏。这样的家庭,相处起来难度也较大。往往出现拉帮套的男人出过了力又被撵走的现象。

和以上情况相似的,还有招赘。在过去,招赘主要是为了顶支养老,所生子女必须随女姓。甚至招赘婿也要改随女方姓氏。如果男方不改姓氏,将来上不了女方宗谱,也说明这个招赘婿太在意自己本来姓氏,融不进女家,自然不好相处。

又比如,收养义子或者义女现象,有的孩子父母双亡,被亲戚朋友收养,仍随原姓,不跟养父姓,这种情况很难融入新的家庭,明摆着不和养父母一个姓氏,就会经常想起亲生父母,从心里上对养父母就有排斥和疏远,这也的关系也很难相处。

再比如,个别孤苦无依的人,流浪到某地,被某地某家收留,与人家一家人同吃同住,帮人家干活混晚饭吃。这种情况下看起来各取所需,但很难融到一起,也会经常起矛盾。比如我们村有家人家烧炭,家里人手小忙不过来,正好那年来了一个流浪汉,这家人就收留了流浪汉,在家里吃,在家里住,帮着家里装窑除窑干大活,属于白吃白干。外表看起来,这家人做了善事,但是白吃白干,显然是剥削了人家的劳动力。再加上没有血缘关系,难免心里互存芥蒂。流浪汉又惦记着这家的媳妇,慢慢就传出了一些风声,后来,闹个不愉快,撵人了事。


总之,一个家不容三姓的人,是老辈人在生活中的总结,意思是家庭中必须有血缘亲情才好相处。而姓氏是直接说明血缘关系的,一个家庭姓氏多了,就说明血缘不纯了,难免相处难。


齐东晏子


“一个家不容三姓氏的人”,想必没有人没听说过,特别是生活在农村,这可是处理家务事“和事佬”的一句口头禅啊!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源于客观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儿媳妇的“入驻”。本来在一个家庭里只有两姓,即父亲姓氏和母亲姓氏。当然,他们所生育的儿女或随父姓或随母姓,还不就是两个姓氏(也有父母同一姓氏的可能)。可是儿子大了,要娶媳妇的,这不又要添一姓吗?正因为被“一家不容三姓人”的禁锢,尽量地找与父亲、母亲同一姓氏的儿媳妇,可那有那么巧合,那么随性的好事,不偏不倚,还是把不同姓氏的媳妇娶进了门。这样一来,是稳稳的三姓人同居在一个屋檐之下。如果又是个多子之家,再娶几个儿媳妇,这姓氏何止是三个?为了孩子,为了锅碗瓢盆,家里总是不得安宁。婆媳关系本来就很难处理,这又来了水火不融的妯娌,这家怎么过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家,让自个体会油盐酱醋的味道,但把一切“罪责”全归咎于“一家不容三姓人”上。






其二,外来户的光临。生活的环境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比方说女人的男人或男人的女人发生意外了,为了孩子,为了生存,又得招婿或续弦,这不得不是外姓人进门了且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或家庭的一份子,这样一来,由于血缘关系,很难与其子女融洽相处,家庭矛盾重重,又都是“一家不容三姓人”“惹祸”了,弄不好还得让入赘的男人或改嫁来的女人再次“出局”。






其三,拜了“干亲”的“添堵”。所谓的干亲,就是收养的义子或义女。都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些孩子却恰恰就遇上了,父母双双病故或出了车祸,他们的孩子却成了孤儿。世上也是有好人,也有断不了的亲情,这些孩子被好人或亲戚收养,已经无父少母了,再随原姓不就见外了吗,只能改姓。本来就不是一家人,要融入其中,免不了有心理压力,与养父母及他们的孩子很难沟通,关系也自然有点疏远。明理人早就看出来了,还不得指桑骂槐。要怪就只能怪“一家不容三姓人”了。



其实啊!这都是人们的臆断和误传!是过分夸大了血缘亲情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团结是靠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维系的。只要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一家不容三姓人”的“劝诫”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的,永远站不住脚的。


为生活而提神


“一家不容三姓”的真实含义

一家不容三姓,古语说是“灶后不容三姓”,古时候,灶上都是女人在做活,故而这句话,实际上是形容妯娌之间的龃龉。一家的兄弟几个,如果都娶了媳妇,却不分家过,那么这个家就会鸡飞狗跳。

为什么会有“一家不容三姓”的情况?

其实就是每对小夫妻都有自己的想法,倘使兄弟之间本来就相互有意见,那么他们会拿出“媳妇不同意”这样的话来搪塞家长和其他兄弟,推诿责任顺带表达意见。如果是媳妇对家庭里的事有意见,也会反映到丈夫行为和言语上,丈夫想要忍让,妻子不乐意,里外不是人。总之,只要是有不想吃气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家人都不得安宁。那些兄弟间不分家的大家庭,在古代被叫做“义门”,是会受到表彰的,他们的家规和家长的要求,主要也是讲求一个“忍”字。倘使里面有任何一个不想忍了,这个大家庭也就面和心不和甚至崩溃了。

古代“结婚后分家”,即是“一家只留俩姓”的实际操作,脱离婆婆(第三姓),脱离妯娌(第四第五姓)

在电视剧《闯关东》中,大儿媳妇一直嚷嚷着分家过,自在又有自己事业。电视剧《白鹿原》中,孝文、孝武本身没什么矛盾。大儿孝文媳妇,为人十分不善;二儿孝武媳妇人很好。但人家总不能一直忍着,所以最后也想闹分家。

分家是解决大家庭矛盾的最终办法,这又导致了还没分家的兄弟、妯娌之间的重重矛盾:反正早晚得分家,自家的东西少用,公用的东西多用,占“大家”便宜,让“小家”沾光。有事决不能退让,能哭就哭,能闹就闹,反正糊涂公婆会按闹分配。闹到最后,家长受不了了,直接宣布分家了事。


豆子人民艺术家


你爸,你妈,你老婆,如你奶奶还在四姓了。(如不同姓通婚)。你准备把谁扔出出呢?这个是不存在的什么可能。纯是借口。


杨善君


你听过民间俗语“一个家不容三个姓氏的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话说人也一样,自家人不用客气,肯定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相连。

历史上有个三姓家奴的人,说的是反复无常的吕布。历史上还有三姓本是一家人的故事。但这些当然和本话题无关。

三个姓氏指的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一个正常的普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子女两姓,父系加母系。如果再娶个儿媳妇,正好是三姓。如果没有儿子,找个上门女婿,也是三姓之家。

按说这是很正常的家庭谱系才对!为何民间有“一个家不容三个姓氏的人”的说法呢?在民间,是有“一家不容三姓”的说法的。不过这个说法,对做儿媳妇的女性就有点贬低的意思了。从以前老辈人的思想来看,很明显有排外的抵触情绪。认为外来的媳妇会对这个家庭带来各种影响。

一家不容三姓!多是从儿媳妇不好的一面来讲的。其实作为儿媳妇来说挺冤枉的的。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做儿媳妇的又何尝不是公婆的半个女儿呢!因此,家和万事兴,不能站在旧思想的角度来看儿媳妇。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有了儿媳妇就是过日子的。将来儿媳妇也生儿育女,再招来儿媳妇,不也是媳妇熬成婆,也会演绎“一家不容三姓”的故事吗?因此,我倒是觉得,这句老话是做公婆的人说的。在以前,做公婆和做儿媳妇的,往往就是敌对关系,谁看谁都不顺眼不服气。这样不好,婆媳关系紧张,做儿子的卡在中间里外不是人了。

俗话说,一母能养八个儿女,八个儿女难养一母。说的是现在母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家庭。儿子不结婚发愁,结婚了有又担忧儿媳妇抢走儿子,做母亲的失宠。民间家庭就是这样在磕磕碰碰中过一辈子。一个家庭,一家人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多好,互相勾心斗角的多累!

老话有时候挺负面的,对家庭关系是一种破坏。不值得学习效仿!但愿一家不容三姓成为一个笑谈故事,随意说说就好,就当是个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