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畢盟:Story|美國MPP

北京某非985、211院校

主修英語翻譯+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

GPA:3.75/4.0

TOEFL:111/28

GRE:153+170+3.5

收穫OFFER:

Duke MPP 轉正(獎)

Columbia SIPA MPA

JHU SAIS MA

CMU MSPPM(獎)

Georgetown MPP

NYU Wagner-MPA

前言

相較於很多名校學生來說,我不是一個有優勢的申請者:因為考試時間太晚,沒有特別高的G/T分數;沒有985、211的學校背景;沒有大牛的強推。相較於很多把出國作為一個唯一選項的同學來說,我的申請之路顯得更加孤注一擲:在選校這點上面沒有拉開梯度,選了很多名校,沒有哪所學校是自己真正很有把握能申請到的;當時自己的想法就是如果申不上好學校就先找工作了。在加上自己是一個拖延癌晚期的DDLer,整個申請季都是在匆忙和焦慮中度過。真的非常感謝世畢盟的女神Mentor和Coordinator以及身邊的朋友們陪我走過了這一段時光。所以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除了付出得到回報的喜悅,腦海中更多的是一個個片段:想起Mentor在美國和我一起追趕DDL熬夜到當地凌晨4點,想起Coordinator在我改出PS的終稿後催著語言修改,想起朋友們在我最沒信心害怕被“全拒得”的日子裡對我的鼓勵。

關於選專業

出國留學是一個需要整體規劃的歷程,從剛進入大學開始,我就產生了出國留學的想法,雖然沒有想好具體要讀什麼專業,但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了兩個大致的方向,分別是國際政治和新聞/傳播。因為本身就是自己的興趣點,在大學裡的選課和實踐活動,包括模聯、國際志願者、海外暑期項目、專業workshop等等,都是有意無意地符合了兩個方向。直到大三結束,我最終把申請的專業確定為MPP/MPA、國際政治、國際事務幾個小方向。如果一開始連明確的大方向也沒有也沒有關係,我的理念一直是不斷嘗試不同的事務,才能讓自己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和適合的。

關於選校

接下來的選校選項目的工作,在我看來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卻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是希望能夠回國的,所以就把學校的綜排作為第一指標初篩了15個項目,在這個基礎上又花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在每個學校的官網仔細做program research,用表格做好記錄(包括學校綜排、專排、地理位置、項目細分方向、課程設置、特殊要求、學費、項目人數、往年錄取學生平均T/G、平均GPA和平均工作經驗、申請時間、申請材料具體要求等等)。在做完一系列的research之後,又從15所學校裡面最終確定了10所。每一個項目的申請都經過了深思熟慮,保證自己如果能申請到其中任意一個項目都不至於後悔。當然,仔細調研是一方面,感覺遙不可及的夢校們還是要試著申請幾所的,萬一它們瞎呢?至少還是嘗試和努力過了對吧。

關於PS

PS是我整個申請過程中花費精力最大的地方。申請的幾個項目要求的材料類型非常多,內容、字數方面的差別也非常大,只能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專門訂製,但是每篇PS的核心思路都是一樣的,找到那條能夠貫穿始終的主線一切就會順利很多。如果是申請公共政策的文書,還需要體現展現自己對於某個問題的深入思考。我在文書主體部分中主要突出自己的國際視野,融合多國的活動(海外交換、志願者)和實習經歷(某教育公司、某國際組織和某國家部委)關注了一個政策問題解決的設想。當然,最後根據項目特點、地理位置、課程、教授、研究中心、學生組織等因素考量的Why School部門也是不可少的。

最後的話

寫到最後,自己在語言考試、推薦信和其他的很多方面做得都不夠好,只能分享兩點自己申請季中最深的體會也算是建議吧。第一,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從最初的申請小白到現在的有所收穫,中間隔著的是幾十場講座、長時間的research和很多經驗貼的距離。現在我們在線下和線上各大公眾號裡很容易接觸到各類留學講座(當然包括了世畢盟高質量的講座分享和學員培訓啦),在聽了很多前輩的經驗之後,我也慢慢對於各個環節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第二,多嘗試network,會有更多第一手信息和意外的收穫。申請的過程中,我會在LinkedIn上找每個項目的在讀生或者校友,試著和他們聯繫。大部分人都給了我回復和建議,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和他們的交流,也能讓我在申請之外學到很多。

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只希望後來者們少走彎路,如願申到dream schoo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