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發《無雙》觀後,愛情真的就這麼重要麼?


周潤發《無雙》觀後,愛情真的就這麼重要麼?


1、愛不愛更重要

下午去看了發哥的《無雙》,不知道為什麼,看著依然帥氣無比的發哥,內心卻有種港片最後的輝煌的悲涼感。

熟悉的老一代港片導演和演員們,落伍的落伍,退休的退休,新生代們又沒有創作出老港味+新時尚的新類型片,這幾年都是在吃那些年的輝煌的殘羹冷飯而已。

不過《無雙》還是挺好看的,劇情節奏快不囉嗦,畫面里港味十足,熟悉的槍戰再現了發哥在《英雄本色》裡小馬哥式的英雄帥氣。

熟悉的港味,熟悉的劇情,但是有了新的疑惑。

在結局裡,大反派的女人發現自己竟然是一個替代品,於是就問大反派到底愛的是得不到的紅玫瑰,還是她這朵替代的野薔薇?

愛不愛如此的重要,重要到了得到不理想的答案以後,選擇了和大反派同歸於盡,因為這樣就能和大反派永遠在一起了。

這個劇情是如此的熟悉,熟悉到很多大反派看了都覺得女人是麻煩,女人是最大的風險。

但是依然有很多電影裡,依然會出現因為愛情,出現了劇情極速反轉,讓你覺得出乎意料,卻又理所當然。

當然男人也有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傳說,為了愛情放棄天下,續一曲蕩氣迴腸,為了愛情墮入魔道,變成萬人唾棄都是是故事裡的正常操作。

但是為什麼現在卻有了新的疑惑呢?

可能是最近平權的問題思考的有點多,所以對於一個成功女性,為了愛情放棄全部的選擇,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為什麼當女性和男性一樣,開始走上事業追求,開始尋求自我實現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接受她為了愛情放棄所有的心態呢?

這裡面,是否存在著意識深處對女性的固有偏見呢?

2、愛有多重要

還記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在宴會上用來裝逼的鋁碗麼?在那個時代鋁的提取技術極難,所以鋁就變成非常稀少,鋁碗就是奢侈品。

愛情也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前,大部分人求溫飽第一,求安全第二。至於愛情,那是貴族們偶偶玩玩的奢侈品。

正是因為奢侈,所以只要她出現文學作品裡,總能讓人幻想,讓人沉醉。

只要和愛情相關的故事,都是充滿浪漫和幻想的故事。

這讓愛情,變成了故事的常駐主線之一,一個故事如果沒有了愛情,他肯定不是完整的。

但是,我們現在從故事,回到現實來,在現實裡,愛不愛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對於男人來說,愛情從古至今都不在生活的重心選項裡,不管是作為男性的生物繁衍特性,還是男主事業,女主繁衍的社會屬性,男性都是把財富和權利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

所以在電視劇中,男人的主線必然都是以事業為主。

但是對於女人來說,農耕文明之前,男女相對來說地位平等,甚至女性高於男性,因為男性狩獵獲取獵物是不確定的,但是女性負責的採集食物相對穩定。

這時候的愛情不好考量,但是女性在生殖繁衍中代表的地位卻是有主動選擇權的,也許這裡擁有愛情主動權,因為女性天性不愛競爭,愛社交,加上有主動選擇權,愛情在那個時代我覺得還是有萌芽的。

但是到了農耕時代,生產力方式直接變成和體力有線性關係了,體力好,生兒子多,自然就變成物質豐富存活率高,於是男權開始崛起,女性的選擇權漸漸失去。

這時候,女性需要依賴男性的物質才能生存,這時候女性的愛情選擇權自然沒有了,但是依賴損失恐懼也變高了,也就是如果男人變心了,把物質分給其他女人,那麼原本的女人也許會面臨死亡。

這時候,時刻驗證男人是否“愛自己”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種環境,鍛鍊了女人宮斗的能力,也培養了女人通過“作”考驗男人心的能力。

所以以前骨子裡還有這種思想的我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女人關心愛不愛,比關心事業,關心家國安危,關心天下太平更重要的心態。

自然在看到電視劇裡,一個大反派的女人,因為得不到愛而殺死大反派的情節覺得正常。

自然也會覺得像林朝英、像李莫愁黑化的過程也很正常。

但是,這樣的劇情如果放在另外的角色身上呢?放在自由開放民主的個人主義盛行的地方呢?

那樣的話,就沒有那麼大的接受度了吧?

3、愛也許不再重要

女權主義的興起,源頭來自於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最早發生於英國的紡織業,而那裡是女工最早出現的地方,當家庭中女性收入超過男性的時候,自然想要獲取更加平等的權利。

經濟基礎決定思維的勇氣。

隨著這幾百年的發展,各大偉大的女性的不懈奮鬥,在這個自由主義盛行的時代,平權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在生活中,很多小習慣,很多潛意識,無不潛流著幾千年的傳統固化思維,每次看印度電影,都有這種感覺。

但是不得不說,她們也在進步,也在為權利做奮鬥。

而我們中國,五四運動加上改革開放,兩撥大沖擊下,平權思維也開始慢慢深入人心。

特別是最近查了很多這方面資料,也寫了很多這方面文章以後,突然看《無雙》的這個結局,有了不同的感覺。

為什麼一個黑社會大佬的女人,在佔據了黑社會里的老大位置以後,依然心心念念依託一個男人?

是覺得什麼事業,什麼天下,獲得的安全感還不如一個男人麼?

愛情的本質是荷爾蒙,是化學反應,但是這個最多隻有6個月到3年,所以說為了愛情放棄一切這種事情,基於情感衝動做的決策很正常。

但是,如果像電影裡這種,像故事裡一堅持就是一輩子的事情,會越來越不可能。

因為當女人可以在事業、在自我實現中獲得反饋,獲得滿足的時候,愛情就會變成奢侈品,那不是生活所需,那只是額外的愉悅體驗而已。

因為不管在經濟上,還是在安全感上,還是在社交溫暖上,都有更多的替代物的出現,所以,如果一個背景是北上廣時尚女性,最後來一個要愛情不要事業的設定,因為愛不愛而毀掉一切的設定,那麼很多人會覺得不符合邏輯了。

決策來源於思維,思維來源於經濟基礎下的環境,環境來源於幾千年的傳統和幾十年的變革在你身上到底留下了多少印記。

電視劇和電影,不是生活,從來沒有天天用奢侈品過日子的生活。

所以,愛情,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