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常說的「出五服」是什麼意思?

有書君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禮記》中詳細描述了“五服”是喪禮上穿的五種喪服,分別稱作斬衰(讀cui)、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古代傳喪葬制度中,規定五服內的族人要守孝,按照所穿孝服,決定守孝時間長短。

農村地區常說的“出五服”是什麼意思?

農村常說的“五服”屬於古代的一種“喪服制度”,即通過性別、長幼、血緣關係的遠近來設計出的一種出喪時穿的服飾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對服飾的質地有要求,對出喪的時間也有要求,這五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隨著時代的變遷,喪服也由繁化簡了。很多農村,除了父母、子女、孫輩們穿喪服,其他人都是戴個黑孝標,或者扎一條白色孝布就可以了。

出五服的意思是: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現代人多認為五服是五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依照古人的說法,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現在農村說的“出五服”就是指親戚關係很淡了,各種婚喪儀式都不用去參加了。我們常說“血濃於水”,隨著後代旁支的延續,血緣關係總有弱化的時候,這“出五服”就是最後的臨界點。

農村地區常說的“出五服”是什麼意思?

更通俗易懂的算法就是從同一個爺爺開始,父親與叔伯一輩、自己與堂兄弟姐妹一輩,兒子輩,孫子輩。實際上現代社會中,兒子輩與他的堂叔伯輩的子女會熟識的已經不多,有多親真說不上,到孫輩基本上就不認識了,所以這個五服規定還是合理的。

還有些地方所說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種算法緣於以前的“四世同堂”,一大家的住在一起,再往下分家了一輩才算一服,故五服變成了九代。

在歷史上,西晉時期,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納入法典之中,作為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的標準,這就是“準五服以制罪”原則。

從西晉到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封建法律倫理法特徵的集中表現,並在實踐中不斷的充實與完善。

總的來說,農村地區常說的“五服”是表示具有血緣關係的近親屬,“出五服"則是遠親了,以此來劃分自己與同姓的遠近。也可以避免了近親通婚帶來的遺傳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