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有书君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礼记》中详细描述了“五服”是丧礼上穿的五种丧服,分别称作斩衰(读cui)、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传丧葬制度中,规定五服内的族人要守孝,按照所穿孝服,决定守孝时间长短。

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农村常说的“五服”属于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即通过性别、长幼、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设计出的一种出丧时穿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服饰的质地有要求,对出丧的时间也有要求,这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随着时代的变迁,丧服也由繁化简了。很多农村,除了父母、子女、孙辈们穿丧服,其他人都是戴个黑孝标,或者扎一条白色孝布就可以了。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依照古人的说法,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现在农村说的“出五服”就是指亲戚关系很淡了,各种婚丧仪式都不用去参加了。我们常说“血浓于水”,随着后代旁支的延续,血缘关系总有弱化的时候,这“出五服”就是最后的临界点。

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更通俗易懂的算法就是从同一个爷爷开始,父亲与叔伯一辈、自己与堂兄弟姐妹一辈,儿子辈,孙子辈。实际上现代社会中,儿子辈与他的堂叔伯辈的子女会熟识的已经不多,有多亲真说不上,到孙辈基本上就不认识了,所以这个五服规定还是合理的。

还有些地方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种算法缘于以前的“四世同堂”,一大家的住在一起,再往下分家了一辈才算一服,故五服变成了九代。

在历史上,西晋时期,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从西晋到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常说的“五服”是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属,“出五服"则是远亲了,以此来划分自己与同姓的远近。也可以避免了近亲通婚带来的遗传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