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在父母面前不乖,在老師面前卻表現的很好?

Cora8694


想到了《媽媽是超人》裡面賈靜雯的女兒咘咘,

每次不吃飯不聽話的時候,修杰楷賈靜雯就搬出coco老師。

一聽到coco老師的名字,咘咘整個人都慌了,馬上就說“不要不要,立馬站起來好好吃飯。

包括圈圈家孩子也是這樣的,在家裡調皮搗蛋,在幼兒園裡小手背好,老師說什麼就就什麼,原因大致有幾個:

1、老師的權威性

從上幼兒園一直到小學畢業,這一段時間老師的權威性是最強的,而家長也三番五次給孩子強調要聽老師的話,當孩子自我意識還在發展時,他就會下意識的遵從老師制定的規則,比如幼兒園裡吃飯、睡覺,上小學後完成作業等等,你會經常聽到孩子這麼說,“我們老師這麼說的”“我們老師要這麼做”。

2、環境的影響

當別的同學因為表現好,得到表揚的時候,或者別的同學因為調皮,被老師責備的時候,這些都會給孩子提示:哪些行為能得到表揚,哪些行為不能做,不然會被批評。所以,在學校在老師面前,孩子在心理上就會形成一種定勢,從而轉化成習慣行為。

3、父母的寬容

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麼明確的規矩?更何況一哭一鬧,家長就妥協了。所以家裡成了孩子最放鬆的地方,他也明確知道父母可以容忍自己的任性,當家長被折騰得頭大的時候,就會想要個“乖”孩子事實上,孩子都是乖的,只不過在家裡,天性裡的調皮好動被毫無顧忌的釋放出來而已。

當然,也有老師反應孩子在學校調皮,但家長說“孩子在家很乖的”,這兩者都是因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多跟老師溝通,試著改變,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甜甜圈伐木累


有一個家長對我說,有一次,她帶女兒去玩,晚上回來後她讓女兒把今天的事寫成作文,女兒不願意,就寫了一點點。她要求女兒寫四百個字,因為女兒是四年級。

女兒不服氣,反駁道:“那麼多字,你也寫不出來。”

這位家長說,那我們來比比。於是她刷刷刷寫出了一千字,征服了女兒。

從此在寫作文上,這位媽媽成了女兒的權威。媽媽說什麼女兒做什麼。

所以,孩子在家長面前不乖,而在老師面前乖,一方面是孩子認為,老師知道的多,而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已經逐漸失去了權威。有的父母沒有耐心教孩子,乾脆說自己不會,有的父母教的和老師不一樣,這都會在孩子的心中將父母的形象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孩子也會越來越明白,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從潛意識裡有持無恐,他們知道,不管自己犯多大的錯誤,不管父母打罵自己多嚴重,都不會不要自己的。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不乖,是因為不害怕。

很多家長覺得這個時候應該打一頓,要我說,每朵花都有開花的時候,只是遲早問題,請對孩子多一些耐心,等待他們花開。


問心淺笑


哈,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我的兒子最近的一件事。

我兒子現在上幼兒園大班,最近一段時間他非常不喜歡吃雞蛋,每次在家裡,做了有雞蛋的飯菜,他都要把雞蛋挑出來,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太不喜歡吃雞蛋了。

但是有一次,我去他們幼兒園的開放日,中午飯孩子們有一道黃瓜肉片雞蛋,我想完了,這個傢伙一定會把雞蛋挑出來,沒想到,人家大口大口的把飯菜吃了一個精光,看樣子吃的還非常地美味。

回到家我問他,為什麼在家不吃雞蛋,在幼兒園裡反而吃的那麼香。小人精跟我說,因為幼兒園裡不吃老師會批評的。我反問,那在家裡,如果不吃,媽媽也是不建議的哦,他笑著說,老師批評會比較兇。我啞然失笑,心裡想,這個小鬼頭在一點點地長大了呀。

察言觀色是我們在社交環境中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我們說一個人會察言觀色,然後依據這種觀察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調整的得當,我們就說這人情商高,不得當,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就會對他們有一些不太友好的評價,甚至不接納。

其實就題主這個題目而言,孩子正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社會化的一個過程中,不必為這件事感到哭鬧,也沒有必要非要比出一個123,只是像開玩笑地跟他一帶而過就OK了,因為這說明,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他們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包容他,接納他,所以就顯露出孩子本性活潑調皮的一面,他們知道老師嚴厲,一視同仁,就會表現出遵守規則的一面——從這個角度說,這恰好說明你們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如果孩子在你們面前也噤若寒蟬,反而成了一種不正常。


壹父母


前幾天問孩子們:你們感覺自己是在家表現好還是在幼兒園表現好? 幾乎異口同聲:在幼兒園。 我又問:為什麼在家不能和在幼兒園一樣好? 有的捂著嘴偷樂,有的在思考,有的哈哈大笑:因為家裡沒有老師。

很多家長奇怪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現完全不同,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園強調規則。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和一日生活活動的正常進行,每個班級都會有固定的常規,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遵守。雖然會有個別不遵守規則現象,但是孩子們知道那種行為不恰當,自然就很少模仿。


2、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一貫性。很多家庭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不統一,造成孩子“看人下菜”;規則要求隨意變化,使孩子不好辨別是非,無法預判行為的後果,孩子也無法準確領會家長的意圖。比如家長心情好的時候,孩子耍賴你滿足了他;下次再有這種情況你卻拒絕了,孩子自然不願意。

3、家長自身行為沒有說服力。現在不少孩子會和家長辯解:為什麼你可以我不可以?大了點甚至會說:你有什麼資格說我!?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你的言行不一致,肯定會給你的家庭教育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4、教育缺乏技巧。老師們每天和幾十個孩子在一起,沒有一點教育功底分分鐘可以讓你崩潰。雖然孩子小,但也是要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而且孩子的個性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老師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少家長處理教育問題時不會換位思考,不考慮方式方法,你的方式孩子不接受,他們自然不乖。


媽咪老師72


我是一名老師,經常接到電話,說他的孩子在家裡怎麼不聽話,要我多教育教育他,說孩子最聽老師的話了,相信很多家長對此都深有感觸!老師的話對於孩子來說,那簡直就是聖旨啊,不僅會用心的聽,還會不折不扣地執行呢! 相反地,爸爸媽媽的話,怎麼也沒有老師的話有效果,無論你是好說還是歹說,不聽!不聽!就是不聽!你能拿我怎麼著?搞得好多父母出於無奈,只能拿老師嚇唬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鮮明的對比呢?老師們究竟是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背後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認真總結反思一下,沒有的話我幫你們分析分析。

第一個原因: 一個班級那麼多學生,老師為了能管住這些孩子,制定了明確的規矩,而父母沒有 。學校老師剛接到班級就明確的規定孩子什麼是必須做到的,什麼是不能違反的。 恰恰是因為有了一套這樣的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至於束手無策,方能掌控全局。

而各位爸爸媽媽們,回想一下自己的家裡有沒有一套這樣的規定,若有的話,執行率又有多高呢? 是不是孩子撒下嬌,鬧下脾氣就執行不下去呢?

第二個原因: 明確了規定以後,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獎懲,而父母沒有 。既然有了規矩,那就要執行,沒有執行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是規矩。 在學校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 老師能夠堅決執行制定的獎懲方案,違反紀律要受到懲罰,表現好能夠獲得獎勵,正是如此懲罰分明,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反觀一下大多數家庭的父母呢?經常對孩子許下承諾,卻不執行,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你為了讓孩子趕快吃飯,就誘哄他說,趕快吃飯,吃完飯之後,媽媽就讓你看電視!然而~~吃完飯之後,孩子提出要看電視, 不行!孩子不肯做作業,為了督促孩子趕快寫完作業,就對孩子說寫完了家庭作業就可以出去玩了。孩子為了能夠出去玩,抓緊時間趕緊寫,寫完了之後你卻又拿出一本練習冊…… 當你隨便許諾卻不兌現時,這會一點點的蠶食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日積月累後,你的可信度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了。還有 主要是因為孩子一鬧脾氣,父母就心軟,長此以往下去,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只是一紙空文!

第三個原因: 老師為孩子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父母沒有 。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地、正面的形象,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老師們一般都會提前做示範。反觀很多父母,他們常常將自己當成局外人,只知道要求孩子應該怎麼怎麼做,卻從不要求自己。 有些家長不僅沒有給孩子樹立榜樣,反而是典型的反面教育。此時,你去要求孩子,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自己都做不到,還要要求我做到?


經典歌曲影視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這樣一件事:幼兒園一小朋友感冒了,家長帶他去看醫生。一般醫生都會先開兩天的藥讓孩子吃吃看有沒有好轉,可這位小朋友卻在幼兒園把藥吃了好些天才吃完。老師感到納悶,為什麼家長在家都不給孩子喂藥呢,這樣會耽誤病情的。詢問一番後才知道,孩子在家裡根本不願意吃藥,家長拿他完全沒有辦法。而在幼兒園,孩子一聽到老師叫他吃藥,便乖乖站在飲水處,接過老師倒好的藥,咕嚕咕嚕的喝完了。


和孩子相處的日常中,家長不難發現,孩子總是會把“這是老師說的”“老師讓我們這麼做的”等類似的話掛在嘴邊。可以看出,老師在孩子眼中,是非常具有權威的。

老師嚴厲、獎懲分明的形象,讓孩子慢慢學會“看臉色”“懂規矩”,知道什麼事是該做的,老師會表揚獎勵,知道什麼事是不該做的,老師會批評懲罰。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就算得不到老師的表揚獎勵,也不願意被老師批評懲罰,因為老師相對家長而言更“下得了手”,再者還有那麼多同齡小朋友看著呢。所以在老師面前,孩子都會表現得相對好一些。

而在家裡,家是避風港,孩子在家可以無憂無慮的。家長親和、疼愛孩子,對孩子妥協、“下不了手”,讓孩子感覺到放鬆、自在,可以好好的釋放下天性,“為所欲為”一番。


說白點,老師在孩子心裡的標籤是一個威嚴的外人,而家長是一個親和的家人。就和大人在家散懶上班積極一樣,當環境不同,身份不同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也會有所改變。


我是膩膩媽,堅持日更育兒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媽媽。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

膩膩媽


我們也做過孩子,這種感覺我們當孩子的時候也有過哦。

那時候我們的爸媽也會這樣說,老師說話就是聖旨,什麼都會聽。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家長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一切都是從家長引導開始的。

孩子還小,孩子被送到幼兒園學校還是託兒所的時候,家長會跟孩子天天絮叨,爸媽不在的時候,要聽老師的,才是好孩子哦。

所以一件事情重複多了,孩子自然會接收到這個信息,甚至把這話當成信念。



其次,老師在孩子眼裡既是天使,又是無所不能的超人。

老師會很多家長不會的,比如跳舞,比如彈琴,比如做遊戲。

這些家長都不會,老師很快就成了孩子最信任的人。

而且老師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遠遠會超過父母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對老師多了更多的信任感。

還有最後一點,當家長的沒有老師的耐心,更不會像老師一樣跟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心裡,老師跟父母是不同的兩個身份和地位。

大多數家長自從孩子入學後,很難再像之前一樣一直陪伴著孩子,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會經常很晚回家,會不按時接孩子回家,所以在孩子心裡,老師比父母更好,更靠譜。



現在,我們當爸媽了,同樣束手無策,既吃老師的醋,關鍵時刻又要把老師拿出來當幌子,這樣孩子才會聽話。


媽媽向上


三方面原因

其一,孩子在家裡比較熟悉,和父母比較親暱,從出生到現在建立的安全感使他能夠在家裡、在父母面前很好的釋放天性。我們大人還有在朋友面前說個不停,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不愛說話的表現了,更何況是個孩子?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本領。



其二,幼兒園老師比較會哄小孩,也不排除有些幼兒園為了好管理老師嚇唬小孩的,當然,無論是老師會哄還是嚇唬小孩,孩子都是會比較買賬的。



其三,在幼兒園,同齡小朋友多,其實往往一個孩子表現很好,受到表揚,很多孩子會自動模仿。而且幼兒園裡很多時間和同齡小朋友相處,一起玩,小傢伙注意力都在不斷探索了,還沒疼下功夫搗亂了,哈哈。


小七老師育兒筆記


我認為這是正常情況。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依附理論: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孩子不斷需要關愛和照顧,就好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而他們的水來自安全感,來自和他們最親近的人。
如果他們需要照顧和安慰的時候就是他的水杯需要蓄水了。
所以,孩子如果有較好的安全依附感的話,他在和外人相處,比如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會很乖,很懂事,這是因為他把所有不好的情緒都藏起來了。
等到遇到父母就是他的主要依附對象的時候,這些感受就表達出來了。比如媽媽不在家時的小嬰兒一點兒都不哭鬧。可是看到媽媽之後非常黏媽媽,一點兒小事情就哭。比如在學校很正常的孩子,回到家就各種嘰嘰咕咕。

面對回家就變樣的孩子,我們一定要清楚,他的杯子空了,需要我們給他們擁抱、愛和照料。

本來孩子指望我們給他續杯,結果我們反而打翻了他的杯子,他的杯子會徐不滿,杯子甚至會裂開甚至破碎。這樣,代價太大,也許孩子就會產生嚴重的心裡疾病,影響他們的生活。
而怎麼給他們續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閉上嘮叨的嘴巴,多抱抱。

海路得育兒記


孩子在家長面前不乖,在老師面前表現好的原因有:

1、 在家裡比較輕鬆,孩子容易展示出本來的樣子,爸爸媽媽是包容他的“港灣”,孩子可以將情緒中最原始的狀態“喜怒哀樂”隨時展示出來,這同時也是一種釋放。就好比我們大人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就容易展示出“本性”,就是因為無需掩飾。

2、 家長對孩子比較包容,對孩子無條件無原則的教育方式,也容易讓孩子在父母前面“不乖”。

實際上,孩子有的時候不是真的不乖,只是他在挑戰大人的底線而已。比如有的孩子出門總是要求爸爸媽媽買這個買那個,每次爸爸媽媽不滿足他,他就撒潑打滾滿地哭鬧,這時候爸爸媽媽為了面子,為了制止他的行為就順從了孩子。那孩子知道了用這種方式是可以獲得滿足的,下一次遇到規則的遵守和要求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各種行為來試探家長的態度。如果一開始家長有約定,並能堅持立場,會讓孩子知道哭鬧不乖的行為,是得不到任何退讓的,那麼孩子就不會輕易的表現出“不乖”的行為了。

3、 在老師面前,因為老師的承諾會兌現,孩子知道底線在哪裡。另外老師在孩子心中的角色就偏威嚴、有地位的狀態,師生關係不如親子關係緊密,所以他不會輕易的展示出他“不乖”的一面,以免破壞了這段關係,未來容易遭受到老師的批評,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