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父母面前不乖,在老师面前却表现的很好?

Cora8694


想到了《妈妈是超人》里面贾静雯的女儿咘咘,

每次不吃饭不听话的时候,修杰楷贾静雯就搬出coco老师。

一听到coco老师的名字,咘咘整个人都慌了,马上就说“不要不要,立马站起来好好吃饭。

包括圈圈家孩子也是这样的,在家里调皮捣蛋,在幼儿园里小手背好,老师说什么就就什么,原因大致有几个:

1、老师的权威性

从上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一段时间老师的权威性是最强的,而家长也三番五次给孩子强调要听老师的话,当孩子自我意识还在发展时,他就会下意识的遵从老师制定的规则,比如幼儿园里吃饭、睡觉,上小学后完成作业等等,你会经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们老师这么说的”“我们老师要这么做”。

2、环境的影响

当别的同学因为表现好,得到表扬的时候,或者别的同学因为调皮,被老师责备的时候,这些都会给孩子提示:哪些行为能得到表扬,哪些行为不能做,不然会被批评。所以,在学校在老师面前,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定势,从而转化成习惯行为。

3、父母的宽容

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更何况一哭一闹,家长就妥协了。所以家里成了孩子最放松的地方,他也明确知道父母可以容忍自己的任性,当家长被折腾得头大的时候,就会想要个“乖”孩子事实上,孩子都是乖的,只不过在家里,天性里的调皮好动被毫无顾忌的释放出来而已。

当然,也有老师反应孩子在学校调皮,但家长说“孩子在家很乖的”,这两者都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多跟老师沟通,试着改变,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甜甜圈伐木累


有一个家长对我说,有一次,她带女儿去玩,晚上回来后她让女儿把今天的事写成作文,女儿不愿意,就写了一点点。她要求女儿写四百个字,因为女儿是四年级。

女儿不服气,反驳道:“那么多字,你也写不出来。”

这位家长说,那我们来比比。于是她刷刷刷写出了一千字,征服了女儿。

从此在写作文上,这位妈妈成了女儿的权威。妈妈说什么女儿做什么。

所以,孩子在家长面前不乖,而在老师面前乖,一方面是孩子认为,老师知道的多,而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已经逐渐失去了权威。有的父母没有耐心教孩子,干脆说自己不会,有的父母教的和老师不一样,这都会在孩子的心中将父母的形象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越来越明白,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从潜意识里有持无恐,他们知道,不管自己犯多大的错误,不管父母打骂自己多严重,都不会不要自己的。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不乖,是因为不害怕。

很多家长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打一顿,要我说,每朵花都有开花的时候,只是迟早问题,请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等待他们花开。


问心浅笑


哈,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我的儿子最近的一件事。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最近一段时间他非常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在家里,做了有鸡蛋的饭菜,他都要把鸡蛋挑出来,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太不喜欢吃鸡蛋了。

但是有一次,我去他们幼儿园的开放日,中午饭孩子们有一道黄瓜肉片鸡蛋,我想完了,这个家伙一定会把鸡蛋挑出来,没想到,人家大口大口的把饭菜吃了一个精光,看样子吃的还非常地美味。

回到家我问他,为什么在家不吃鸡蛋,在幼儿园里反而吃的那么香。小人精跟我说,因为幼儿园里不吃老师会批评的。我反问,那在家里,如果不吃,妈妈也是不建议的哦,他笑着说,老师批评会比较凶。我哑然失笑,心里想,这个小鬼头在一点点地长大了呀。

察言观色是我们在社交环境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我们说一个人会察言观色,然后依据这种观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调整的得当,我们就说这人情商高,不得当,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就会对他们有一些不太友好的评价,甚至不接纳。

其实就题主这个题目而言,孩子正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中,不必为这件事感到哭闹,也没有必要非要比出一个123,只是像开玩笑地跟他一带而过就OK了,因为这说明,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他们知道爸爸妈妈爱他,包容他,接纳他,所以就显露出孩子本性活泼调皮的一面,他们知道老师严厉,一视同仁,就会表现出遵守规则的一面——从这个角度说,这恰好说明你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如果孩子在你们面前也噤若寒蝉,反而成了一种不正常。


壹父母


前几天问孩子们:你们感觉自己是在家表现好还是在幼儿园表现好? 几乎异口同声:在幼儿园。 我又问:为什么在家不能和在幼儿园一样好? 有的捂着嘴偷乐,有的在思考,有的哈哈大笑:因为家里没有老师。

很多家长奇怪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现完全不同,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强调规则。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和一日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每个班级都会有固定的常规,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虽然会有个别不遵守规则现象,但是孩子们知道那种行为不恰当,自然就很少模仿。


2、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很多家庭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造成孩子“看人下菜”;规则要求随意变化,使孩子不好辨别是非,无法预判行为的后果,孩子也无法准确领会家长的意图。比如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耍赖你满足了他;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你却拒绝了,孩子自然不愿意。

3、家长自身行为没有说服力。现在不少孩子会和家长辩解:为什么你可以我不可以?大了点甚至会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身教重于言传。如果你的言行不一致,肯定会给你的家庭教育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4、教育缺乏技巧。老师们每天和几十个孩子在一起,没有一点教育功底分分钟可以让你崩溃。虽然孩子小,但也是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而且孩子的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老师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少家长处理教育问题时不会换位思考,不考虑方式方法,你的方式孩子不接受,他们自然不乖。


妈咪老师72


我是一名老师,经常接到电话,说他的孩子在家里怎么不听话,要我多教育教育他,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相信很多家长对此都深有感触!老师的话对于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圣旨啊,不仅会用心的听,还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呢! 相反地,爸爸妈妈的话,怎么也没有老师的话有效果,无论你是好说还是歹说,不听!不听!就是不听!你能拿我怎么着?搞得好多父母出于无奈,只能拿老师吓唬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鲜明的对比呢?老师们究竟是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背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认真总结反思一下,没有的话我帮你们分析分析。

第一个原因: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老师为了能管住这些孩子,制定了明确的规矩,而父母没有 。学校老师刚接到班级就明确的规定孩子什么是必须做到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 恰恰是因为有了一套这样的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方能掌控全局。

而各位爸爸妈妈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家里有没有一套这样的规定,若有的话,执行率又有多高呢? 是不是孩子撒下娇,闹下脾气就执行不下去呢?

第二个原因: 明确了规定以后,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奖惩,而父母没有 。既然有了规矩,那就要执行,没有执行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是规矩。 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 老师能够坚决执行制定的奖惩方案,违反纪律要受到惩罚,表现好能够获得奖励,正是如此惩罚分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反观一下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呢?经常对孩子许下承诺,却不执行,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为了让孩子赶快吃饭,就诱哄他说,赶快吃饭,吃完饭之后,妈妈就让你看电视!然而~~吃完饭之后,孩子提出要看电视, 不行!孩子不肯做作业,为了督促孩子赶快写完作业,就对孩子说写完了家庭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了。孩子为了能够出去玩,抓紧时间赶紧写,写完了之后你却又拿出一本练习册…… 当你随便许诺却不兑现时,这会一点点的蚕食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日积月累后,你的可信度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了。还有 主要是因为孩子一闹脾气,父母就心软,长此以往下去,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只是一纸空文!

第三个原因: 老师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父母没有 。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地、正面的形象,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老师们一般都会提前做示范。反观很多父母,他们常常将自己当成局外人,只知道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却从不要求自己。 有些家长不仅没有给孩子树立榜样,反而是典型的反面教育。此时,你去要求孩子,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自己都做不到,还要要求我做到?


经典歌曲影视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幼儿园一小朋友感冒了,家长带他去看医生。一般医生都会先开两天的药让孩子吃吃看有没有好转,可这位小朋友却在幼儿园把药吃了好些天才吃完。老师感到纳闷,为什么家长在家都不给孩子喂药呢,这样会耽误病情的。询问一番后才知道,孩子在家里根本不愿意吃药,家长拿他完全没有办法。而在幼儿园,孩子一听到老师叫他吃药,便乖乖站在饮水处,接过老师倒好的药,咕噜咕噜的喝完了。


和孩子相处的日常中,家长不难发现,孩子总是会把“这是老师说的”“老师让我们这么做的”等类似的话挂在嘴边。可以看出,老师在孩子眼中,是非常具有权威的。

老师严厉、奖惩分明的形象,让孩子慢慢学会“看脸色”“懂规矩”,知道什么事是该做的,老师会表扬奖励,知道什么事是不该做的,老师会批评惩罚。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就算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奖励,也不愿意被老师批评惩罚,因为老师相对家长而言更“下得了手”,再者还有那么多同龄小朋友看着呢。所以在老师面前,孩子都会表现得相对好一些。

而在家里,家是避风港,孩子在家可以无忧无虑的。家长亲和、疼爱孩子,对孩子妥协、“下不了手”,让孩子感觉到放松、自在,可以好好的释放下天性,“为所欲为”一番。


说白点,老师在孩子心里的标签是一个威严的外人,而家长是一个亲和的家人。就和大人在家散懒上班积极一样,当环境不同,身份不同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我是腻腻妈,坚持日更育儿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妈妈。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向拍摄者致谢。

腻腻妈


我们也做过孩子,这种感觉我们当孩子的时候也有过哦。

那时候我们的爸妈也会这样说,老师说话就是圣旨,什么都会听。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家长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一切都是从家长引导开始的。

孩子还小,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学校还是托儿所的时候,家长会跟孩子天天絮叨,爸妈不在的时候,要听老师的,才是好孩子哦。

所以一件事情重复多了,孩子自然会接收到这个信息,甚至把这话当成信念。



其次,老师在孩子眼里既是天使,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老师会很多家长不会的,比如跳舞,比如弹琴,比如做游戏。

这些家长都不会,老师很快就成了孩子最信任的人。

而且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远远会超过父母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对老师多了更多的信任感。

还有最后一点,当家长的没有老师的耐心,更不会像老师一样跟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心里,老师跟父母是不同的两个身份和地位。

大多数家长自从孩子入学后,很难再像之前一样一直陪伴着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会经常很晚回家,会不按时接孩子回家,所以在孩子心里,老师比父母更好,更靠谱。



现在,我们当爸妈了,同样束手无策,既吃老师的醋,关键时刻又要把老师拿出来当幌子,这样孩子才会听话。


妈妈向上


三方面原因

其一,孩子在家里比较熟悉,和父母比较亲昵,从出生到现在建立的安全感使他能够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很好的释放天性。我们大人还有在朋友面前说个不停,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不爱说话的表现了,更何况是个孩子?这是生物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本领。



其二,幼儿园老师比较会哄小孩,也不排除有些幼儿园为了好管理老师吓唬小孩的,当然,无论是老师会哄还是吓唬小孩,孩子都是会比较买账的。



其三,在幼儿园,同龄小朋友多,其实往往一个孩子表现很好,受到表扬,很多孩子会自动模仿。而且幼儿园里很多时间和同龄小朋友相处,一起玩,小家伙注意力都在不断探索了,还没疼下功夫捣乱了,哈哈。


小七老师育儿笔记


我认为这是正常情况。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依附理论: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而他们的水来自安全感,来自和他们最亲近的人。
如果他们需要照顾和安慰的时候就是他的水杯需要蓄水了。
所以,孩子如果有较好的安全依附感的话,他在和外人相处,比如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相处,会很乖,很懂事,这是因为他把所有不好的情绪都藏起来了。
等到遇到父母就是他的主要依附对象的时候,这些感受就表达出来了。比如妈妈不在家时的小婴儿一点儿都不哭闹。可是看到妈妈之后非常黏妈妈,一点儿小事情就哭。比如在学校很正常的孩子,回到家就各种叽叽咕咕。

面对回家就变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清楚,他的杯子空了,需要我们给他们拥抱、爱和照料。

本来孩子指望我们给他续杯,结果我们反而打翻了他的杯子,他的杯子会徐不满,杯子甚至会裂开甚至破碎。这样,代价太大,也许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心里疾病,影响他们的生活。
而怎么给他们续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闭上唠叨的嘴巴,多抱抱。

海路得育儿记


孩子在家长面前不乖,在老师面前表现好的原因有:

1、 在家里比较轻松,孩子容易展示出本来的样子,爸爸妈妈是包容他的“港湾”,孩子可以将情绪中最原始的状态“喜怒哀乐”随时展示出来,这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就好比我们大人在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就容易展示出“本性”,就是因为无需掩饰。

2、 家长对孩子比较包容,对孩子无条件无原则的教育方式,也容易让孩子在父母前面“不乖”。

实际上,孩子有的时候不是真的不乖,只是他在挑战大人的底线而已。比如有的孩子出门总是要求爸爸妈妈买这个买那个,每次爸爸妈妈不满足他,他就撒泼打滚满地哭闹,这时候爸爸妈妈为了面子,为了制止他的行为就顺从了孩子。那孩子知道了用这种方式是可以获得满足的,下一次遇到规则的遵守和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用各种行为来试探家长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家长有约定,并能坚持立场,会让孩子知道哭闹不乖的行为,是得不到任何退让的,那么孩子就不会轻易的表现出“不乖”的行为了。

3、 在老师面前,因为老师的承诺会兑现,孩子知道底线在哪里。另外老师在孩子心中的角色就偏威严、有地位的状态,师生关系不如亲子关系紧密,所以他不会轻易的展示出他“不乖”的一面,以免破坏了这段关系,未来容易遭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也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