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咱北京这天儿啊,是一天天的冷起来了!

也难怪,眼瞅着霜降一过就立冬了,

等西北风一来,咱北京就彻底进入冬近天儿了。

每年一到这时候,

总是不自觉的想起那段胡同里,

家家户户生炉子,安烟囱的日子。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这两年,随着“煤改电”项目的推进,

当年四九城里家家窗前伸出一节烟囱的景色再也看不见。

跟许多00后,90后的朋友聊天儿,

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北京还曾经有那么一段生炉子的岁月,

我们应该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了!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当年北京人住平房的居多,

无论东西南北城,只要到了十一月份,

家家户户就开始捣腾炉子了。

千万别小看这生炉子,安烟囱,

这可绝对是个个技术活儿,

同样也绝对是个关乎一家人性命的精细活儿,

因为万一弄不好,跑了煤气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当年,每到这日子口儿,

您一准儿能在胡同里看见用耐火土膛炉子的老爷们儿。

当然,既然是技术活,就有人手艺好,有人手艺潮,

所以街坊四邻互相帮忙那是常有的事儿。

我们胡同里有个“杨叔”,

每年到这时候,少着也得帮街坊膛十来个炉子。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炉子膛好了,接下来就是安烟囱了。

烟囱可没有私人定制这么一说,

都是标准尺寸,半米的,一米的等等,

可每家每户的炉子摆放位置,

以及到窗外的距离和方式却是各式各样。

于是,接烟囱就成了一项具有“排列组合”

又兼具“统筹规划”的工作。

“拐脖”的运用,使得烟囱可以在屋子里拼接出不同造型。

同样,“顺茬儿”拼接,也是这个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风斗,必不可少的一项设备,

能够保证屋内空气流通,还能避免冷风倒灌。

一般来说是窗户上面留一个口,在这个位置安一个风斗

大概的样子和铁簸萁很像,扣在窗户上。

当年,为了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

每到这时候,片警,居委会都会挨家挨户的检查一遍。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接下来,蜂窝煤就要登场了,

其实它早早就来了,在家里等着炉子和烟囱这二位呢。

那时候,家家户户要买“冬储煤”,也是凭本供应的。

价格要比平时的便宜,从9月份就陆陆续续的开始订购了。

有的家里会自己去煤铺拉上几车,

当然,也有的家里会让煤铺代送,

送货费和蜂窝煤钱一起结算。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蜂窝煤来到各家各户,首先要放在那里风干,

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干燥,燃烧的时候水汽很大,

伤烟囱不说,还会从烟囱出口往外滴答“烟囱油子”

所以,您看很多家烟囱外边都挂半了可乐瓶子

就是接这个用的,省得滴答路人一身。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为了这生炉子取暖,还衍生出很多工具。

“炉钩子,火筷子,通条,煤铲儿,火盖,大圈儿,二圈儿”,

它们就像绿叶一样衬托这炉子这个红花儿,

少一样,您还真鼓捣不了这炉子,

甚至类似“火盖,大圈儿,二圈儿”这种东西

还不是通用的,只能和自己所在的炉子搭配。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要说这炉子的构造和生炉子的过程

也是充满乐趣和智慧。

打开最下面的炉门,用火柴点着废纸,

用燃烧的纸引燃劈柴,再引着放在炉膛最下面的碳,

噼噼啪啪的火就生了起来。

这时候窗外的烟囱里就会冒出烟雾,

随着风向院子上方飘去,

大概齐,有个十来分钟,等不冒烟了,

这时打开锨开火盖一看,正是一片火红!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随着炉子里的火生起来,北京的冬天也就这么来了。

北京正经八百的供暖日期是11-15,可自己生炉子总要早几天。

别以为有了生好的炉子就万事大吉了!

这每天晚上的封火,是无论如何马虎不得的。

乏煤一定要扔出去,新煤填的时候要错开眼儿

火盖和大圈儿,二圈儿一定得盖严实,关上炉子底下的炉门。

看似零碎的工作,却必须认真细致,

因为煤气这种东西,不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胡同里的人情味儿,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串门儿的街坊邻居,总会再帮你看看烟囱安的是否合适,

总要分享几条防止煤气的窍门儿。

“二婶,您家火上来了吗?昨儿晚上火没封好,跟您这夹块煤。”

“来来来,火刚上来,正合适。”

这样的对话,总在当年的寒冬里温暖着我们的心。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那时候,有一种炉边美味,现在几乎吃不到了。

烤馒头,酥脆!外酥里内,热热乎乎的,香!

烤白薯,先在炉膛里烤,然后再炉边上熥,焦香流油。

烤鱼骨头,绝对是小时候最时髦儿的“零食”。

烤花生,崩栗子,烤柿子,全是垂涎欲滴的回忆。

还有,橘子皮,虽然不能吃,

但是屋子里弥漫的那种味道至今难忘。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有美味,同样也有尴尬事。

估计北京人生过炉子的应该都遇到过,

比如,炉子里莫名就出来一股子尿骚味儿,

这要是赶上,家里正来客人,可绝对是够尴尬。

甭问,一准儿是那个坏小子,又没正型儿来着。

还有就是填煤的时候出现崩溅事件,

差点崩到眼睛的有没有?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还有就是炉子和蜂窝煤的奇妙用途,

那时没有什么加湿器,炉子上做一盆水,

洗手时暖和,还起到了加湿的作用。

烧完晾凉的乏煤放冰箱里,您试过吗?

这时候的蜂窝煤,有着类似竹炭包的意思,

当年的冰箱没那么多高科技,经常有些异味儿。

于是,弄半块乏煤放到保鲜室里,

就成了生炉子时代的逆天操作。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

集中供暖,煤改电,自采暖代替了以前的煤炉子。

家里更卫生了,也不用担心中煤气了,

再回首那段岁月,恐怕没有人再愿意去弄个炉子了。

可那时,靠自己双手“制造”的温暖却别有一番乐趣,

邻里间的那份感情,也是那么值得留恋。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我们并不想回到过去,

我们只是想留住那些苦中有乐的记忆,

留住那些穷开心时的笑容!

那时候,北京很静,生活很慢,炉火很暖,

如今,每到这个季节,我总会回忆起那些日子,

别问我为什么,毕竟我当了多年的“总捅!”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