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节选)

黄式宪 (1976.05.09)

《审椅子》在塑造丁秀芹的英雄形象时,有如下一些思想和艺术的特色:立意高,构思巧,开掘深。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构思巧——《审椅子》围绕着偷椅和审椅巧妙地组织了起伏跌宕、层次分明的矛盾冲突,把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置于阶级斗争波涌浪叠的尖端,工笔细描地刻画出丁秀芹锐敏精细的性格特征。剧作者开门见山,选择矛盾发展进程中趋于直接交锋、迅速激化的节骨眼上,来铺排冲突,展开情节,使英雄人物一出场就处于矛盾漩涡的中心。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当查夜民兵王德全报告了椅子被偷的情况,丁秀芹急赴现场,却并不见椅,找到的是富裕中农沈家昌的一根烟袋(他顺手牵羊,搬椅回家,遗失了这根烟袋)。这一情况把事情的真相掩盖了起来,正是:“哑谜未揭开,更添一层疑”。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面对这种错综交织的复杂局面,丁秀芹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坚持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既不为地主分子黄三槐诬赖栽赃所左右,也不象民兵王德全那样粗枝大叶、惑于假象,断为“一笔糊涂帐”。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剧中,在丁秀芹主动向敌人发起反击之前,为英雄人物精心设计了一个净场(即一人在场)演唱的“分析唱段”《无风不起浪》,着重描绘出英雄人物锐敏精细和注重调查研究的性格特点,揭示了她“一定要剥茧抽丝,查出那背后文章”的革命坚定性,为进入“审椅子”的重点戏作了有力的铺垫。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70年代现代京剧《审椅子》中丁秀芹形象的塑造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