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李氏出好官,丈夫清正耿直遭毒斃,妻子開棺驗屍洗冤情

青島:即墨李氏出好官,丈夫清正耿直遭毒斃,妻子開棺驗屍洗冤情

即墨李姓,雖然未列望族序列,卻也是當地大族,當地許多村莊有李姓人氏居住。

李姓在即墨分佈很廣,大多村莊中有李姓居住,在即墨姓氏中排第二位。據說,即墨李姓最早發源於墨水河南岸的李家西城。據《李氏族譜》載,李氏先祖是兄弟二人,在明代時期由雲南北上遷居(或為雲南烏撒衛軍屯),至山東始居青州府東關街一帶,其中一支由青州遷居即墨,在縣城西關落腳。清代康熙年間,二世祖李宗密再由本縣西關遷居西城疃。

而據舊譜記載,李氏始遷祖為李福、李雄兄弟二人,明代永樂二年自雲南遷至燕京剪子巷(燕京即今北京),後又由燕京南遷到即墨縣城蒲渠一帶,後李雄移居即墨段村立村。

自二世祖李宗密起,李姓宗族在即墨古城已經居住數百餘年,但是李氏始遷族的原籍何在,因譜系散迭已經無可考證。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雲南",並非今天的雲南省,可能是山西省侯馬以南,即運城南的"運南"之誤。

自李氏在即墨縣城西關落腳起,留住古城西關聚居的一支李姓,主要分佈在北閣裡、閣裡、西北關、李家營等村生活。二世祖李宗密所在的李家西城一支,繁衍至今分散在大北嶺、郭集街(現勝利街),在德州武城縣官路埠鎮大李莊也有。

至於李家西城的由來,據即墨《張氏族譜》載,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有張氏兄弟來此立村,系因地處西城疃後而定名為張家西城。清康熙二十年(1681),李氏遷來而日以興盛,李氏蓋過張氏,張家西城遂稱為李家西城。為何稱為西城,或雲系因地處東城之西,而東西兩城的來歷,有人說,此地故有東西雙城(系夏代遺蹟),又或傳說此地有兩處製陶工場,稱為東場、西場,日久以訛傳訛稱為東城西城。

李氏宗族也多有名人出世。

青島:即墨李氏出好官,丈夫清正耿直遭毒斃,妻子開棺驗屍洗冤情

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號榮軒,是西關李氏一支的後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戊辰科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蘇候補(無明確職務,分撥當地聽後委派)。

李毓昌去江蘇赴任的當年,黃河、淮河就發生了嚴重的水患,致使江蘇淮安一帶洪水滔天、災民無數,清廷得知此事,即下令發放賑銀救濟災民、治理災情。

李毓昌與衙署官員十餘名,受兩江總督鐵保委派,赴山陽縣(現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調查災情、賑濟災民。當地知縣王伸漢貪汙朝廷撥付的賑濟銀,中飽私囊。上差到來的消息傳到山陽縣,他恐怕事情敗露,便提前準備,對李毓昌等調查官員進行賄賂,希望他們能緘默不言。

由於山陽知縣出手豐厚,查賑的官員都被他收買,對當地的事情似是而非,裝聾作啞。唯獨李毓昌不屑於山陽知縣的骯髒手段,甚至謝絕了王伸漢為他準備的高檔賓舍,到當地一座庵堂臨時歇腳。

李毓昌的"不接地氣"和特立獨行,讓王伸漢深感不安。果然,當年九月二十九日,李毓昌撇開其他幾名查賑官員,自己帶人親赴鄉村田間實地察看災情,核查人丁數目及賑災銀兩的領取情況,回到衙署將記錄與山陽縣原先呈報的放賑賬目互相比對查驗。僅用一個月時間,即將山陽縣的實際情況核查完畢,掌握了王伸漢虛報冒領、剋扣賑銀的確鑿證據。

李毓昌立即將核查結果整理出來,書寫呈文稟帖,打算將情況如實呈稟山陽縣的上級淮安知府。王伸漢隨時關注李毓昌的動向,得知李毓昌打算揭發他的罪行時,大為驚恐。他立即安排人員,修書一封送到李毓昌居住的庵堂,請他到縣衙內堂,設宴招待,名為慶功,實為遊說。

酒席宴前,王伸漢滿臉諂媚的將金銀推到李毓昌面前,說"君初入仕途,不知此中關竅耳。慕虛名而失實惠,竊為君所不取也!"用言語敲打李毓昌,提醒他不要破壞官場的潛規則,貪圖虛名,失去了到手的實惠,實在是"不接地氣"。

李毓昌對王伸漢的話毫不動搖,"我非不欲得實惠,顧不忍向垂斃之饑民奪口食耳!此事任君自為之,弟實不敢自汙以欺天也!然我將聞之上臺。"義正言辭的說,從垂死的饑民口中奪食,這是貪官汙吏做的事,“接地氣”是撲下身子為民服務,你這樣的“地氣”欺天地、喪良心,我確實做不出來。

說完,李毓昌起身而去,宴會不歡而散。

王伸漢見軟的無效,就捉摸著來硬的。宴會之後,他立即找來自己的親信狗腿子包祥,商議個狠毒的計議,決心將頑固不化的李毓昌置於死地,塞其口,以絕後患。

王伸漢拿出金銀,讓包祥悄悄給李毓昌帶來的僕人李祥、顧祥、馬連升等人,買通消息,承諾事成之後另有厚報。然後再次安排宴席,親自到庵堂,請李毓昌到縣衙後堂吃飯,號稱上次言語失當,專門賠罪。

李毓昌十分厭惡王伸漢的品行為人,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免為其難,只好答應了邀請。宴席上,王伸漢連連賠罪,並殷勤勸酒,李毓昌初涉官場,不及防備,很快被王伸漢灌醉,酒意薰薰的回到住所。

當日夜晚,三個僕人把李毓昌扶到床上休息。知道李毓昌必然酒後半夜焦渴,李祥就把準備好的毒藥,投到李毓昌的杯中。李毓昌果然半夜飲水,喝下毒藥後,腹痛難忍,口鼻出血,翻滾哀嚎。李祥、顧祥、馬連升三人一起上前,七手八腳的按住李毓昌,用床頭的絲帶將李毓昌勒死。李毓昌雙目圓睜,死不瞑目,這一天是清代嘉慶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勒死李毓昌之後,三人將他口角、眼角的血跡擦掉,把屍體懸在樑上,偽裝成李毓昌酒後自縊的假象,搜撿出關于山陽縣貪汙賑濟的疏文交給王伸漢。聞知事成,王伸漢立即行動起來,派人驗屍以自縊身亡匆匆定案,並花錢買通了淮安知府王轂,經上峰審定,報喪給李毓昌家屬,著迎柩返鄉發喪。

青島:即墨李氏出好官,丈夫清正耿直遭毒斃,妻子開棺驗屍洗冤情

李毓昌妻子林氏悲痛欲絕,將正當盛年的丈夫迎回即墨安葬,但是心中一直不能接受丈夫自縊這個"事實"。次年春天,林氏心中不捨,在翻看丈夫生前的衣物時,意外發現一件有血汙的衣服,血跡深黑,異常奇怪。細細檢點,發現衣物內側有一角殘頁,是一份稟帖殘稿,殘頁上有"山陽冒賑,以利嗿毓昌,毓昌不敢受"等語。

林氏大驚,認為丈夫的死因一定另有蹊蹺。遂召集鄉鄰開棺驗屍,發現屍身上有明顯的中毒跡象。林氏哭求宗族做主,於是李毓昌的族叔李清泰書寫狀紙,遂赴京城都察院告狀。因涉及地方多名官員,都察院將案件呈報皇帝,嘉慶帝震怒,親自做出批示嚴懲案犯。

清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六日(1809年),李毓昌被殺案真相大白,主犯山陽縣令王伸漢、淮安知府王轂以及李毓昌三個僕人包祥、李祥、馬連升,斬立決。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等人被牽連革職流放,凡此案有牽連的官吏亦受到輕重不一的懲處。

有感於李毓昌的一心為民、忠貞不渝,嘉慶帝親手題詩,刻石立於李毓昌的墓前,記載這一清代奇冤。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留言給我。如果對文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也請在下方留言賜教。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