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價值密度低?

數據價值密度低?

聖誕老人

12月25日,隨處都是過節的氣氛,儘管其實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的節日。中國人似乎熱衷於過節,傳統的節日、外來的節日,並且有種把大多數節日都過成情人節的能力,尤起聖誕節這種本來就有交換禮物傳統的節日。朋友圈都是曬禮物、紅包秀恩愛的,這對於單身汪來說似乎痛苦了一些。

過節基本就有促銷,商家們恨不能天天過節。再加上年底沖銷量,雙蛋是不能錯過的好時機,可以說是成敗在此一舉。畢竟春節家家戶戶在家相聚過節,大城市還好,小地方外面幾乎沒有人。近幾年,每年最後一個季度從雙十一開始,緊接著雙十二、聖誕元旦,各種活動不斷,方式從線上蔓延至線下,每個節日都有精準的定位和目標客戶,這才讓我意識到,我們身處大數據時代,然而大數據營銷只是大數據應用的一個方面。

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麼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了,我們還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又來了。

——馬雲卸任演講

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Big Data)是指“無法用現有的軟件工具提取、存儲、搜索、共享、分析和處理的海量的、複雜的數據集合”。業界通常用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來概括大數據的特徵,翻譯下對應的就是數據體量大、數據類型多、數據價值密度低、數據處理速度快。

其他三個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就不理解數據價值密度低是什麼意思了,還會問出既然數據價值密度低為什麼還要進行數據蒐集呢?

其實價值密度的高低與數據總量的大小成反比,即數據價值密度越高數據總量越小,數據價值密度越低數據總量越大。任何有價值的信息的提取依託的就是海量的基礎數據,當然目前大數據背景下有個未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更迅速地在海量數據中間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

數據價值密度低?

大數據

相信大家最近經常聽見的一個名詞“新零售”,顧名思義就是新的零售模式,各大企業目前都有自己的新零售模式,並不相同,但是各自的倚仗卻是同一個——大數據。

舉例來說,咱們的國酒茅臺。在2017年幾乎一年的價值投資風潮中,茅臺可謂一枝獨秀,最高峰過了700元大關,名副其實A股市場龍頭老大。各大券商的研究報告也是紛紛看好茅臺,原因之一就是“茅臺雲商”運營,開創茅臺新零售模式。它自2016年6月正式運營,之後茅臺的酒可以值賣消費者並且價格更便宜,還規定“經銷商年度剩餘計劃量的30%必須通過茅臺雲商銷售”。截至今年11月底,累計交易40億,25萬的客戶網上交易,每天5000個訂單,單日最高交易額達到8000萬。

茅臺雲商的大數據為公司提供一手資料,用戶數據、市場偏好讓茅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計劃、分析消費行為、完善價格體系、優化管理渠道、提供更好服務。

阿里以盒馬鮮生模式為主,入股三江購物、新華都、高鑫零售、聯華超市,形成阿里入股,盒馬品牌、管理輸出為主的泛阿里聯盟模式。騰訊線上助力永輝超市(已成立永輝雲創),永輝正加速開啟實施自己的計劃:2017年中增持中百集團至30%、近期又拿下紅旗連鎖12%股權。

阿里雲和騰訊雲相比茅臺雲商資格更老,並且前兩者體量更大,用途更廣。近日兩家佈局“新零售”,可以說是在整個超市行業形成了兩大陣營,行業內整合速度明顯加快。

超市行業直面廣大消費者,消費者範圍廣粘度大,騰訊阿里瞄準的是更廣闊的用戶數據,完善數據庫。但其實兩家本來的數據也能幫助“新零售”精準快速成長,實現雙贏。

“新零售”模式只是大數據應用的一個表現,事實上,理論上大數據能運用於所有產業。只不過現在大數據更多的應用於第三產業,第一二產業數據缺乏,發展速度較慢。

受限於本人知識水平,本文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大數據,還有更深更廣的東西等待挖掘。篇幅也有限,不能讓各位看官看的太累,只能粗淺的講一講。最後說明下:

數據量越大,可供應用的數據就越多。

大數據挖掘的不是數據本身的價值,而是數據應用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