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張芝的「一筆書」

張芝,號伯英,後漢敦煌酒泉(今甘肅省內)人。自幼對書法就很痴迷,書法主要學習崔媛、杜度的章草(一種從隸書變化出來的草體),感到這種草書不便連筆寫下去,而變更它的寫法。


“草圣”张芝的“一笔书”​把章草的挑筆去掉,一筆寫下去,讓它氣脈連貫,聯綿不斷。人們稱它為“一筆書”,也叫今草。張芝勤學苦練,白天寫,天黑也寫。當時紙張很難得,他看到做衣服用的增帛,可以用來寫字,就在繒帛上練字,把繒帛寫了,就拿到池子裡洗洗,晾乾後再寫。

“草圣”张芝的“一笔书”​直寫到繒帛黑得看不清點畫的時候,再拿去煮染了做衣服。就這樣,家裡人每買來繒帛,他就先練字,再煮染。天長日久,把門前池裡的水都洗成黑色了張芝寫字非常認真,一筆不苟。

“草圣”张芝的“一笔书”​有人認為他寫草字一定是很隨便的寫,可他說寫草書比寫真書更要謹慎,因為筆畫稍有差錯,就不成字了。他給人寫信,多不用草書,他說:“因為太忙,來不及寫的班草書。”
“草圣”张芝的“一笔书”​​​​可見他寫草書十分鄭重。他給人寫字,也不肯輕易用草書。即令是一小塊紙的草書,他也不輕易寫。因此,後來人們得到張芝的草書,無不視為珍寶。

“草圣”张芝的“一笔书”​三國時人韋誕,最愛張芝的草書,稱張芝為草聖。草書體的名稱,就是從張芝開始的。​到唐代,又出現了個草書大師,叫張旭。杜甫《醉飲中八仙歌》說:“張旭三杯草聖傳”。於是人們也稱張旭為草聖,也稱草書為草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