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银 吴氏版画艺术的守望者

木版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节庆民俗的载体,拥有千余年传承发展历史,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应用地区广泛、文化信息密集、地域风格丰富、民族心理鲜明、具有世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驻马店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便利的交通运输基础,浓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各种文化并存,相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文化积淀丰厚。多种木板年画在此基础上也迅速发展着,地理区域给木版年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吴氏版画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以其有序的传承一举成为天中文化的一张名片。

吴雪银 吴氏版画艺术的守望者

神采奕奕的灶王爷、富态十足的财神爷……很久以来,为了祈求来年的美好生活,人们过新年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在农村过新年贴年画更是非常盛行。流行于上蔡县华坡寨、小岳寺乡赵集、西洪乡坡吴村以及驻马店驿城区吴氏版画年画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了让老手艺流传下来,吴氏版画传人吴雪银在延续版吴氏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吴氏版画畅销国内外。

学艺经历:七八岁开始学印年画

昨天,记者来到驻马店市金顶山路金雀路交叉口同信缤纷之窗十号楼2619号吴氏版画第四代传人吴雪银公司里采访,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满满当当摆放着各种木版年画,既有神气十足的《财神爷》《灶王爷》,又有寓意“金玉满堂”伸手在缸里摸鱼的白胖小子,更有吴雪银自己创作的各类题材作品,人物画形象纤毫毕现,神态逼真,花鸟画逼真传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纯净安详的水墨意境画。

“那时候我年龄小,大概有七八岁,家里怕我印刷时弄坏年画,所以不让我靠前。我就偷着学,慢慢地掌握了其中的奥妙,也很少印错,家人就再也没有反对,后来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系统地学习起木版年画印刷和雕刻来。”吴雪银告诉记者,吴氏木版年画始于清朝末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她家是木版年画世家,因为年画制作质量高,早在清朝时就在当地最为出名。每到过年时,附近一些商贩便会涌到她家里大量购买年画。

选材故事:走遍乡村寻找好板材  

吴雪银 吴氏版画艺术的守望者

在另外一个房间里,记者看到摆满了刻有《一家之主》《金玉满堂》《连年有鱼》《门童》等各种各样的木刻印版。“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些印版,这可都是宝贝啊。尽管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但没有损坏,依然可以使用。”吴雪银告诉记者,这些印版都是当年祖上用野生梨木雕刻成的。每一个印版都有年岁了,曾印出了无数张年画。“木版年画模板的选材必须用梨木,尤其是野生梨木更是木版年画原材的上品。”吴雪银说,梨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变形,自古以来作为木版年画的艺人为能找到一块野生梨木作为原材而非常高兴。从她开始从事木版年画至今,每年空暇时他都会到乡间和果园寻找好木材。这些年来,附近的乡村以及果园都被他搜寻了个遍,现在他手中存有可以制作年画模板的梨木和野生梨木有几百斤之多。

工艺复杂:一套年画要20道工序  

吴氏版画是绘画的主要品类之一,它以板为媒介,运用刀和笔以及其他工具,在不同材料的板上刻画,通过印刷可复印多份原作。后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即现代版画创作。版画作品精炼独特,易于保存和收藏,传播深受人们喜爱。版画创作极为重视工具和材料处理。不同板材,技法的处理创作出的版画风格也各有不同。印制木版主要有桃木与梨木板。吴氏版画主要以凸版(木版)为主,综合版、粉印版、拓印、套画色版印,套色绝版印等。版材主要有桃木、梨木、银杏木、枣木板等,经过1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一大批现代的材料,如塑胶板、石膏板、纸板等也加入了板材的序列。所需刀具主要有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斜口刀等,每种都有小大不同型号,剪刀、油墨、磙、拓包、墨铲、裁纸刀、直尺、电脑等等……“从选木版的材质,到构思画出年画的底稿,再到后期细雕细刻,雕刻一块木版一般需要两个多月时间。印制一张木版年画,至少需要至少4块版逐一印刷才行。”吴雪银说,年画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刻版时要先刻线版,即把年画的墨线稿反贴在梨木上,把轮廓线部分刻掉,然后再按照线版的样子和设计好的色彩刻出数块色版,这样才能制成一整套的年画版。印刷年画时,首先要找出一套所需要图案的印版,然后用刷子蘸上颜料刷到版上,再将宣纸压在第一张印版上,用不带颜色的刷子轻轻一刷,印出图案的大体轮廓。接着,换另一张版,用刷子蘸另一种颜色刷到版上,再将年画图案与印版对齐后,再轻轻一刷,印出第二种颜色的图案。通常一张年画中最多用到黑、大红、桃红、紫、绿、黄共6种颜色,而年画的制作程序细分起来有20多道工序,大的工序主要有制版、印刷、晾晒。

吴雪银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现场制作了一幅年画给记者看,他先从100多个已经刻好的木版中掏出来几个,这些木版都是硬度适中、纹理细密的野生棠梨木,都是上辈老人留下来的老版,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吴雪银先在一个木版上刷上黑色的颜料,随后将画纸盖在木版上,用工具一压便套上了色。“这只是上了一种色,这幅年画需要上6种颜色。”吴雪银说。仅仅10分钟的时间,一幅惟妙惟肖的《麒麟送子图》印刷完成了。

吴雪银 吴氏版画艺术的守望者

面对记者的刨根问底,吴雪银如数家珍:一百多年前在上蔡县小岳寺乡坡吴村土生土长的她的高祖吴发天,受师傅的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潜心学习木版画制作,并以此作为养家糊口维持生活的本领,他是目前吴氏木版画有谱可查的先祖,吴发天的儿子特别是到了吴发天的孙子吴志珍这一代木版画雕刻更加精致,表现力更加独特,刀法更加多样。但局限于黑白木刻,也就是只有黑白两色,色是用手工描上的。到了吴雪银这一代不仅传承了前几代的木刻凸版画,而且学会了综合版画,凹版画,粉印版画还有拓印,套画色版印,套色绝版印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吴雪银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梳理,创造性的与现代画科学技术结合设计生产制作了吴氏版印机,在版画中融入科学技术,达到传承创新,创新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目的。

独门秘技:推陈出新让吴氏版画焕发生机

“我们现在既保留了老年画的制作工艺,又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创新,最终让年画成为艺术品并被收藏者所喜爱。”吴雪银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贴年画已不仅仅是一种风俗,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将年画当成一种艺术品收藏,但传统年画绘画方式存在一些局限,这种老年画逐步失宠。为此,从前几年开始,她便对木版年画进行了创新,首先选出符合当今人们审美观、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新品种。“比如,居室画可以精细一些,迎合怀旧的时尚趣味。”吴雪银告诉记者,木版年画除了传统的木版套印,还有一种新的工艺半印半画,即先印出底稿,再用手工添色,从效果看,前者是青一块,红一块,绿一块,无过渡色,而后者有层次,不但有过渡色且更加细致。“这幅画人物中眼睫毛都是用毛笔一笔一笔画的,让年画更加传神有韵味。”吴雪银指着墙上一幅装框的《金玉满堂》版画说,这就是“半印半画”的手法,使用国画颜料,不但图案是新的,通过改变工艺画面更加细致、精美,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所以很受消费者欢迎。再则,她大胆创新,把山水画、花鸟画题材加入到木板年画的范畴,彻底解决了木版年画题材形式单一的瓶颈,既发扬光大的祖传木版年华技艺,又开辟了吴氏版画的新天地。

吴雪银 吴氏版画艺术的守望者

“以前周围村庄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贴年画,图个喜气。现在年画实用功能逐渐减弱,贴的人少了,干我们这行的也都纷纷转行。”提到木版年画的现状,吴雪银神色黯然显得非常无奈。她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这项老手艺,她成立了雅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画公司,并已投入68万元用于吴氏版画的制作,同时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走出去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提高,请进来专家指导现场培训。她深知,吴氏版画是传统技艺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经济效益低,如果没有耐心和责任心很难传承下去并且有灭绝的危险。为了不让手艺失传,儿子齐思源在7岁时,她便开始教授他雕刻和印制木版年画。经过10多年的培养,儿子已经大致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各种技法。虽然购买木版年画的人在逐年减少,但为了宣传这门老手艺,吴雪银每年过年时仍然亲自制作年画,他还将木版年画做成成套画集或者将木版年画模板缩小进行雕刻,制成特色工艺品出售。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一些收藏者通过各种途径向她订货购买。

“新时代年画内容的创新要确保在传统年画固有艺术风范、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做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还应该是传统的,所谓“新瓶装旧酒”。正因为年画在形式上的创新还不够,所以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需求。”谈起吴氏版画的下一步传承,吴雪银一脸凝重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