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社會都是無人駕駛、無人售貨、無人操作,那人都幹什麼去?

話雲談風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但是回顧一下歷史,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以來就存在,所以沒啥好擔心的。


汽車剛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擔心馬車伕會失業。後來汽車的確替代了馬車,但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無論是汽車的生產、銷售、維修以及研發,事實上汽車產業的崛起給包括馬車伕們在內的許多人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


電腦的出現也是這樣,許多人擔心做手工帳的會計會失業,銀行裡打算盤的櫃員會失業。但事實上電腦在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替代一些傳統工種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新機遇,現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就是在電腦普及後發展起來的。


講得大一點,過去幾次工業革命都是在革了一些工作的的同時創造了新的需求、新的工作和新的崗位。這就像新陳代謝一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總不能指望永遠活在30年前吧?


同樣的道理,人工智能時代的「無人」技術會替代一部分工作,但同也會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和風口,甚至是許多人「翻身」的機會。


別的不說,機器人也需要人來設計、維護和運營吧,這些都是新的機會。我記得我92年開始學電腦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人會用電腦,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技巧之後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電腦高手”。


現在也是一樣,越早進入這些新的領域,就越容易找到最好的機會,很多時候成為專家不是懂的多,而是因為入行早。想想當年早期做淘寶的人、早期做自媒體的大V,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不管在什麼時代總會有技術變革發生,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要擺正心態,並積極地去學習,就有機會在新趨勢中獲利。所以講到底,一切都是要靠自己!



高挺觀點


假設,未來人工智能真的要取代了人類的工作,那麼我們思考一下:首當其衝的工作都有哪些?

按照正常的邏輯,無外乎是駕駛、售貨、快遞等這些具備高頻、簡單、重複性等特點的工作。

那麼問題來了:

①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未來的趨勢,但如何平衡人工智能與人之間的關係?

②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群數量龐大,如果這些人全部下崗待業了,帶來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

要理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一、京東的思考

如果從人數來看,京東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劉強東還表示,未來京東的人數要超過100萬!

而另一方面,京東也緊隨BAT之後,努力發展人工智能。

就這個問題,劉強東是這樣給他的兄弟們說的:人工智能來了,京東集團依然可以保證你們不會失業,你們可以做倉庫的維修保養等工作。可以跟客服一樣,坐在非常好的辦公室裡,盯一下屏幕,看一下遠程監控。

且不論未來劉強東是否可以守住他的承諾,起碼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電商具有天然與人工智能技術密切結合的優勢,前不久比較火的叮咚音響可見一斑。

而未來叮咚音像搭載京東智能雲,正在涉及打車、外賣、快遞、上門服務、健康管理、娛樂、資訊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同時,如果徹底將服務與智能家居入口對接,很有可能需要更多、更龐大的幕後工作人群。

所以,這樣看來,劉強東說未來京東要實現100萬員工,不是誇誇其談而已,可能我們的工作內容、重心會有所轉變,但不會出現無事可做的情形。

二、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帶來的思考

1929-1933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期間,無數的人被迫下崗,帶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為了解決人員就業的問題,時任總統羅斯福的做法是:修建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決就業,從而擴大消費,刺激生產。

所以,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帶來了大量的失業。人們都沒有錢掙了,那些人工智能產品的市場何在?

退一步來講,如果大量失業的情況真的有一天出現了,我們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就是拋棄這項技術。

這是講不通的。

一定是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才能進一步反哺技術以發展的動力。

所以,借用網友的話結尾:“要樂觀,車到山前必有路不是嗎?”


筆記俠


說起來,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思考過,在人工智能技術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像富士康用流水線取代更多的工人一樣,很多機械性地崗位,都會被機器取代。

李開復就曾經說過,十年後50%的人類工作將被AI取代。因為機器智能、聰明,還便宜,只要訓練好了,比人好用多了。

未來,大多數相對機械的工作,都會被機器取代。李開復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保安會被攝像頭監控和機器人巡視取代,司機會被無人駕駛取代。

甚至部分看起來很高端的職位,也並不安全,比如醫生,以及華爾街的交易員等。

所以,人類要想在未來機器人橫行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就要培養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去從事機器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創造性的工作,包括各種藝術類工作,比如畫家、作家、音樂家等等。當然,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藝術天賦,但仍然有一些可以選擇的方向去考慮。比如,李開復曾經建議,50歲以上的人,可以轉型做高端服務工作。

這也對未來的年輕人提出了一個要求,人工智能可能會像傳統的基礎教育一樣,進入中小學生的課程中,成為一個基礎技能。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去尋找可以與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結合的地方,作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機器人可能統治世界,這聽起來是挺可怕的。但前提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脫離人類科學家的控制,並有足夠的能力反噬他們的技術。目前來看,難度還是很高的,因為我們也不必提前過度擔憂。


科技考拉


不得不說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等都已經沒有了人的參與。再放眼看去,似乎一些操作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工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性,而現在這個趨勢也是越發明顯,人工智能的新時代正在到來,人都已被替代,那大家都幹嘛去?

1.任何新的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崗位和機會。

從一個大的角度來看,一項新的技術產生和應用確實會對傳統的工作方式產生影響,但是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機會。比如說開發中剛開始並沒有具體分出前後端,但是隨著技術發展大家覺得這種分離方式對開發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也就開始細化出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各自負責自己的板塊並以此深入。再比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產生,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如何用車,市場縮小,對傳統的自行車行和汽車租賃公司都是一種衝擊。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如單車維護回收,實地投放,使用調查控制等等相關的工作,而這些都是跟隨著新興的共享模式產生的。傳統的工作方式被替代,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機會。應用在無人售貨上,雖然售貨員被替代出來,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和營運維護相關的工作人員,供應鏈,安全監管等。總的來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保持學習隊形做到變通,這些問題就有些“杞人憂天”。

2.依然有一些崗位是不可替代的,全面替代遠沒那麼快。

人工智能時代可能會令部分傳統工種消失,但是像醫生,律師,軟件,藝術相關,設計,自媒體等等帶有創造性的工作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所不可替代的,這些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呈現出的規律性並不強,目前的人工智能還遠沒如此“智能”,試想一下如果程序員也被替代,從需求到直接實現,那得強大到什麼地步!遠不是現在的技術所能達到的,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隻要保持著時代的嗅覺,持續學習不掉隊,就不至於被拋棄!


stormzhang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這個時點回頭望,會發現人類技術的進步從來都是如此,今天的“無人技術”並沒有多少的不同。

例如,無人超市的火爆背後,圍繞著這個新技術所帶動的RFID標籤、冷凍保鮮設備、傳感器等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圍繞著大數據、精準定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開發,都將產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機會,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和價值。

事實上,“無人技術”是人類永恆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類脫離那些重複低效、高成本低產出的工作,或者是遠離那些包含著不確定性的危險工作。事實上,決定孩子們未來會不會失業的關鍵因素絕不是“無人技術”,而是他們是否具備承擔未來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當下一個“無人技術”取代了我們現有的工作,我們是否有能力掌握並勝任新的工作崗位,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生中能夠持續地進行學習,確保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關於“無人時代”的憂慮,還有一種觀點值得我們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我們有理由相信,“無人技術”的發展也會遵循類似的規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無人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更多的便利,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無人駕駛駕駛,無人售貨銷售,無人操作,原始化的勞做發展到今天,自動化,機械化廣泛應用,人們還是忙忙碌碌。不要擔心以後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取代人類,任何的人工智能,無人操作都是工具,掌握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是人。任何發明創造都是為人服務的,人類需求永遠不會滿足,而且總在開發新的領域。這一點到任何時候都是無法取代的那麼。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呢?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軟件開發、推銷、工程設計,藝術家、劇作家、 小說家、 詩人, 室內設計師、 信息製圖設計師,自由媒體策劃、多媒體制片人、藝術指導,商品設計員及陳設員等等.... 這是技術永遠取代不的, 面對技術進步,人類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坦然接受。既然人工智能善於做的就讓它去做好了,人的休閒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或者說能夠有產出。

因此我們人類的思想要做出積極改變,去適應新的社會形態。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鎂客網


大多數可以被代替的人工操作都是被人工智能所做,而人工智能通常可以替代的都是人的基本功能,例如視覺,如果人用肉眼識別然後做出判斷,那麼這個功能對於原本的工人來說也是機械和勞累的,這樣的機械性工作可以讓人工智能替代,而人可以把時間用來做更重要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檢測出問題之後再由人來複檢,得出更精確的結果。

當然,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來講,也完全無法代替人的全部功能,至少開發製造人工智能這個職業仍然是無法替代的。除此之外,其實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只能替代工人的很多初級功能,而人力資本上升,對於勞動者來說,實際上是意味著更多福利,更多假期的機會的,因為他們的原先大部分工作都被替代,而他們本身實際上仍然在做著決定性的工作。

另外,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現在一般認為是理性思辨與情感相結合的工作,就是既需要智商又需要情商的工作,例如一些藝術上創作和理性的結合,比如同樣的寫稿,新聞稿可能會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一些抒發個人感想的特稿則更需要優秀的創作者來書寫。

人力將被解放去做更多有自由度,利於發揮的工作,而不會因為一生都做機械性和勞累痛苦的工作而限制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無人的各種行業並不會替代人的勞動,反而會惠及人的生活。而人可以享受到更多標準化的服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去優化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鉛筆道


人工智能(AI)對人類的影響的確很大。11月份,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報告稱,到了2030年,機器人和自動化可能會取代全世界8億人的工作崗位,相比之下,目前的全球勞動力總量約為40億。根據這份報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受到該趨勢的影響。在所有工作種類中,首當其衝的將是機器操作、快餐等一些較為機械化的工作。

但是一種新事物產生的時候,總會伴有興衰。舊的產業被頂替,新興產業將崛起。人類的工作就業也是這樣。汽車出現之後,馬車被取代掉。馬車伕沒有了工作,他們失去了經濟來源。但是,汽車的出現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汽車製造、汽車修理等等。這又提供了許多的工作與就業的機會。

“人工智將在未來代替許多人類的工作”這一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也會誕生一些新的就業機會。比如要對人工智能進行監測控制還有觀測的人員、開發人員等等。並且人工智能並不是完美的,這需要人類的配合,因此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出現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結合,這也增加了就業的崗位。

然而,能有能力勝任上述工作的人畢竟佔少數。所以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從事別的行業的工作,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服務並不適合人工智能,因此並不會受較大影響。當然,有一部分人會失業,這也是在所難免的遺憾。

在人工智能這股大潮中,人無非兩種選擇:努力爭取or坐著等死。想要不被這股潮水捲走,只能努力提高自己,才能站穩腳跟。


火星一號


哈哈哈,這倒是難住社長了,寫稿機器人都出現了,社長會失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新聞報道的形式多樣,機器人能寫的了消息快訊,但對於充滿個人特色和文風的特稿、非虛構寫作可就不見的那麼擅長了。

社長認為,所有基於無人操作的發明其實都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實際上是研發人員希望能夠將人們從那些繁瑣的、毫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比如,流水線上的富士康工人,超市數錢數到手軟的收銀員,接聽、解答無數重複問題的企業客服,再比如,因長期開車導致腰椎問題的出租車司機。

那你要問,被解放的這些人做什麼呢?他們會被淘汰嗎?事實上這是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誤讀,科幻電影裡看到的人類被人工智能幹掉的故事只是想象,強AI和弱AI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比如,你讓Siri 給你來段二人轉它可能只會給你表演一段B-box,所以至少短期內這些在可替代性崗位上的人還並不會被淘汰。

至於人類做什麼,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在自己的演講中曾多次表達過,在他看來人類未來剩下的只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創造力,包括了科學的創造力、文學、藝術的創造力,也保證了講故事的能力、公關、市場的能力。另外就是有關愛性的工作,也就是一些服務業,經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關愛,獲取更多的信任,那時AI只會是人類最好的工具。

關注我,第一時間知道為什麼丁磊愛養豬、劉強東是村長。

AI財經社


我們似乎正在通向一個“無人時代”!

亞馬遜的無人機、京東的無人倉、阿里的無人超市,百度的無人駕駛,西門子的無人工廠……層出不窮的“無人X技術”,讓我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這些快速迭代的新技術,在帶給我們驚喜、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內心無比的恐慌、無比的焦慮,我們難免會質疑:“無人時代”,還要那麼多的人做什麼?

的確,一個整日辛苦奔波的計程車司機,在看到無人駕駛的新聞後,會擔心自己的工作還能維持多久?一個社區零售店的小老闆,在體驗了無人超市的服務之後,會猶豫要不要將店鋪改做餐飲?甚至,一個剛剛懷上二胎的媽媽,在得知了許許多多的“無人技術”之後,會焦慮該不該把孩子生下來……

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讓人們焦慮,讓人們恐慌,也同樣會讓人們思考:“無人時代”的來臨,人類能做些什麼?

1

“無人”背後的“有人”

有句老話說過: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同時還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這個時點回頭望,會發現人類技術的進步從來都是如此,今天的“無人技術”並沒有多少的不同。

例如從上個世紀開始,公路上的汽車逐漸取代了馬車,工廠裡的數控機床逐漸替代了傳統機床,教室裡的投影儀也取代了粉筆黑板,市場裡的自選超市替代了傳統的售貨櫃臺,交易所裡的電子系統取代了紅馬甲……這些已發生的變革,同樣給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同樣顛覆了傳統的工作模式,但是這每一次過往的變革,在消滅了原有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就拿證券交易來看,當證券交易所裡的“電子交易撮合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場內證券交易員”(紅馬甲)的人工撮合方式,“紅馬甲”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那些圍繞著“電子交易系統”而產生的新的崗位,如軟件編寫人員、系統維護人員,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為了使用電子交易系統而購買的電腦、通訊、服務器、存儲器等IT設備,圍繞這些設施設備而產生的新的工作機會,卻遠遠地超過了過去“紅馬甲”的人數。

類似地,各種冠以“無人”的技術方案,它們的背後,有無數的“有人”崗位在維持著它們的運轉,推動著它們的迭代發展。

例如,無人超市的火爆背後,圍繞著這個新技術所帶動的RFID標籤、冷凍保鮮設備、傳感器等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圍繞著大數據、精準定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開發,都將產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機會,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和價值。

再如,京東在研發出了自動補貨技術之後,大規模地裁撤了傳統的採購跟單人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數據分析師和軟件開發人員。他們根據每天在線產生的海量數據,分析客戶的消費方式,優化庫存的配置方案,設計最優路的徑的算法……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這些新增崗位的人數甚至可能會超過之前被裁撤的人員數量。

那麼,既然“無人技術”還需要大量的“有人”工作在維持,“無人技術”的真正意義何在呢?

事實上,“無人技術”是人類永恆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類脫離那些重複低效、高成本低產出的工作,或者是遠離那些包含著不確定性的危險工作。人類逐漸把這部分工作轉交給機器來完成,而將更多的精力轉而用在那些高附加值、高產出並且能夠為人類發展帶來更大貢獻的工作中去。

這其實是人類社會發展和自身進化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從原始人學會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至今未曾改變。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此而惶惶不可終日,更不用擔心還未出生的孩子將來會不會失業!

2

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事實上,決定孩子們未來會不會失業的關鍵因素絕不是“無人技術”,而是他們是否具備承擔未來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

這些能力包括:持續學習能力、承壓與自我激勵能力、變革與溝通能力等。

首先是持續學習能力。正如我們今天所見,很難有一項專業技術可以讓我們吃一輩子。當下一個“無人技術”取代了我們現有的工作,我們是否有能力掌握並勝任新的工作崗位,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生中能夠持續地進行學習,確保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其次是承壓與自我激勵。社會發展的腳步會越來越快,可能昨天還十分新穎的技術方案明天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能否承受這種壓力,並且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在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是未來社會生存的一個重要能力。

最後是變革與溝通能力。創新與變革相輔相成,新技術的產生和落地,需要我們具備創造力以及推動變革的能力。變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是“人”而不是“技術”,這是一個圍繞“人”的工作,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需要具備很強的溝通能力。未來的精英一定是引領和推動變革的人,而不是那些等著接受變革,被動承擔變革結果的人。

在這裡,我們沒有提到任何技術技能,因為它們都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是否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個人素質和能力。很遺憾的是,這些能力,在目前中國式的教育中往往是缺失的。

3

對於“人工智能”的思考

關於“無人時代”的憂慮,還有一種觀點值得我們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這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他曾預言到“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人類,也能夠毀滅人類”。他接著解釋到:“人類無法知道我們將無限地受人工智能的幫助,或是被其藐視、甚至被其毀滅。一旦人工智能脫離束縛,自行重新設計進化,而人類因為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限制,無法與其競爭,終有一日將被取代”。

筆者認為,任何新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反應的是人類的本性:是貪婪的,也是有節制的。好比人類對核技術的應用,它可以帶來清潔的能源,也能夠製造成為毀滅人類的核武器。在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的無序使用之後,人類終究還是迴歸了理智,通過“不擴散條約”將核武器封韌雪藏,而將核技術的應用研究重點放在了能源領域。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人技術”的發展也會遵循類似的規律。前期是快速甚至野蠻的無序發展;在達到了技術發展的“奇點”之後或將引發一系列的負面效果,甚至可能是局部的災難;災難之後是人類對於自身和新技術應用的反省,最終還將回歸到有節制的技術使用軌道上來。

對此,一方面,我們應當警醒,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避免出現科學家所預言的災難;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畏手畏腳,而應當在能夠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領域不斷突破進取!

4

不要忽視“人的情感”

事實上,快速發展的“無人技術”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如何照顧到客戶作為一個“人”的情感需求。

這是“無人技術”邁不過去的坎。就好比許多走進零售店的客人,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想買一瓶礦泉水或者一包瓜子,而是想和店老闆嘮嘮嗑、拉拉家常,聊聊本地的人情世故……而“無人超市”是無法解決這種類型的客戶需求的。即便是換了一個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作為“無人超市”的售貨員,也無法想象一個客人會願意和這樣的機器人聊些私密且八卦的事情,客人很有可能會擔心搞不好這些聊天的記錄哪一天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人類社會的發展本來就是多元化的,並不是零和一的博弈。不是非你即我,更不是你死我活。不論“無人技術”如何發展,只要人類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那麼就一定有適用於不同場景、不同人群的“無人”或“有人”解決方案。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無人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更多的便利,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會不斷讓我們焦慮,讓我們恐懼。但是,它同時也會讓我們反思,讓我們不斷進步,甚至是進化!


您好機器人


這個問題很好!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前段時間去聚珍園中百倉儲,發現裡面可以刷臉消費,最近,好鄰居超市和便利店也可以刷臉買單,這會導致至少4個收銀員崗位流失,這四個人要麼去別的崗位,比如理貨或者促銷,要麼失業,重新找工作。

最近幾年人工智能快速發現,出現了無人售貨機,無人收銀,無人駕駛等。這會導致很多人失業,丟掉飯碗,本來一個月就3000元不到的工資,本來就低,如今丟了飯碗,這點工資都沒有了!

在人類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類似的事情,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大規模地取代了手工勞動,它的效率是手工的很多倍,於是產能過剩,爆發了經濟危機,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工人失業了。工人沒了工作,就會起來鬧事啊!

最早期的工人運動是一個叫盧德的工人發起的,憤怒的工人衝進工廠,搗毀了機器,工人簡單地認為就是這厲害的機器生產能力太強了,導致他們丟了飯碗,他們把自己失業歸咎於機器。歷史上把這種初級工人運動稱為盧德運動!

現在人工智能會導致一些人的利益受損,或者失業。

比如,現在可以手機交話費,移動營業廳開始變的冷清,僱員沒有多少事可以做,不像以前那麼忙了!很多中國移動的店鋪關閉了。

由於共享單車的盛行,很多原本需要打的的人,不再打的了,原本搭公交的,不再搭公交了。這會損害很多的哥的利益!他們的生意在變少!不管是出租車,還是摩的!憤怒的的哥把單車掀翻,或者破壞共享單車,或者把單車扔到護城河裡,作為報復,為了洩憤!

所以說,科技太先進不是啥好事情。如果導致一些普通人丟掉飯碗,這樣的黑科技就不值得推廣。本來現在就業壓力就大,如果崗位變少,就會雪上加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