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5部小说影响荧幕60年,再见,金庸江湖……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金庸先生曾给自己设计过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

古龙去世时,尚有倪匡写一副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金庸(本名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倪匡接到媒体电话,不断反问:“哪里来的消息?”

金庸自己写的14个字,是对他写作人生的最好总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个字,正是他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是《越女剑》。

从1955年到1972年,金庸以丰沛的想象力写下了15部作品。在香港身处大陆移民涌入,尚处于英国统治下的时代里,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所缔造的家国天下的江湖,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共同进出的想象世界。

以其作品的流行程度,他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金庸的一生,经历极其丰富,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也是杰出的报人,晚年投身做学问,是华人文化届的重要人物。他所生活的时代,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金庸的离开,犹如一个武侠时代的落幕。他笔下缔造的家国江湖,不仅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园,还给娱乐江湖输送了一代又一代小生花旦,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李连杰、古天乐、林青霞、巩俐、张敏、邱淑贞、周迅……撑起大半个娱乐圈的一线演员都出演过金庸的作品。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武侠背后的娱乐江湖:捧红了半个娱乐圈

即便你没有读过金庸的原著,但你一定不会没有听过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金庸小说被多次改编,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武侠记忆。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尤其是《射雕英雄传》,不仅是金庸第一部被翻拍为电视剧的小说,也是被翻拍最多次的一部。1985年前后,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播出,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也是最经典的一个改编版本,翁美玲还原了书中俏皮精灵的黄蓉形象。

《神雕侠侣》的改编次数是仅次于《射雕》。最经典的是1995年古天乐、李若彤那一版,打开了二人在内地的名气。李若彤得知金庸去世之后悼念道:“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2006年的那一版,则为内地娱乐圈输送了一波“新鲜血液”,刘亦菲、杨幂此后成为85后花旦中的领头者,黄晓明跃居内地一线小生。

改编次数居于这两者之后的,分别是《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天龙八部》。其中,尤以吴启华和苏有朋版的《倚天》影响最为广泛,黎姿和贾静雯这两版赵敏,成为一代经典的荧幕形象。

90年代初,无厘头喜剧占据香港市场,此后又在内地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说话方式,这集中体现于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之中。周星驰、梁朝伟、陈小春、张卫健所诠释的韦小宝,是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心中无法替代的形象。

《天龙八部》更是一个造星机器,尤其是1994年电影版中巩俐、张敏、林青霞三大女神在其中同台演绎,在大银幕中定格下一个难得一见的阵容。值得一提的是,王菲还唱了插曲。

从1958年《射雕英雄传》首次被改编为电影以来,在过去的整整60年间,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断被改编,拍成影视作品,诸如郑少秋、黄日华、翁美玲、梁朝伟、刘德华、汤镇业、古天乐、樊少皇、林青霞、刘亦菲……可以说,从香港到台湾再到内地,灿若银河的明星是从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里脱颖而出并被人们永久记住的。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虚实相间的武侠意象:容纳了几代国人的精神世界

比起古龙、梁羽生等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作品的影响范围更为大众化。

为什么如此?

从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解读,金庸小说中的武侠意象,更契合国人对江湖的向往,亦即有情有义的侠义世界。他书中所缔造的家国天下,流传度最广的莫过于《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反复对杨过所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以文字表达来看,金庸的遣词造句,浅白易懂,却深具中文之美。常有网友整理,金庸作品中最打动你的一句话,从中不难体味到金庸文字通俗却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偏要勉强。”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程英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她话虽如此说,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且金庸小说的情节递进,常有爽文的框架,屌丝逆袭成为人生赢家,这契合了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填充了一代人的青春。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经历了被仇人追杀,被爱人背叛,掉入悬崖,却在身处绝境之时意外得到武功秘籍,修炼之后成功复仇,当上明教教主,抱得美人归。王朔曾批评过金庸,其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其他三者指的是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金庸则认为,俗恰恰说明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换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非常接地气,所以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欢迎。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掰开揉碎藏在故事中,读者看小说的同时消化掉了那些精神。比如,年轻人很少主动去读《论语》,但他们在《神雕侠侣》里读到“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与孔子所表达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何尝不是异曲同工。金庸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种种思考做了“降维”表达,让更多人在通俗故事中提纯到了这些精神力量。

更进一步来讲,20世纪50年代,金庸所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风靡香港之时,恰是香港正在经历文化气候的变化,彼时大批商人、政治家与财富涌入香港,改变了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金庸继承明末清初文学传统的文字风格,对当时的香港来说,非常新鲜且吸引人。

金庸非常爱看书,书中所涉知识体系非常庞杂,包括宋、明、清三代的历史,小说的空间和意象非常辽阔,有塞外的风光,亦有中原的江湖,足迹遍布蒙古草原、襄阳、大理等全国各地。

而且金庸小说中常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其塑造的人物与情节不少皆有现实原型,与历史形成互文。在政见上,金庸曾自称是个保守主义者,主张循序渐进,不喜欢一下子天翻地覆。谈到历史观时,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因为民族融合。这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中都有体现。

虚实相间的武侠小说中,金庸笔下的大侠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周旋,在归顺与叛离之间徘徊,呈现出金庸对历史规律以及人性的思考。江湖在金庸的描绘下,不仅仅只是打打杀杀的场所,更是争夺权势和政治斗争的缩影。

正是因为金庸所构建的武侠江湖容纳了如此辽阔且丰富的文化意象,且与现实的关联性强,因而他的小说在华人群体中的传播尤为广泛,构建了华人文化的想象共同体。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武侠之外的社评江湖:一生的转折是办《明报》

单以武侠小说泰斗来评价金庸,未免窄化了金庸。在现实的江湖中,金庸还是一位杰出的报人。至今仍在发行中的《明报》,由金庸一手创办,奠定了他报业大佬的基业。

在谈到一生的转折点时,金庸说:“就是办《明报》。”

1959年,35岁的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同年,他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在高峰期,金庸不仅要保持每日一篇社评文章,还要每天更新武侠小说,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数十年都没有断更。

30年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为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倪匡称赞他:“查良镛是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除了传说中的陶朱公外,能够同时成为大儒和富翁实在绝无仅有。”

在办报期间,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有数次行程要离开香港,但小说的连载不能间断。他就请好友倪匡代笔,其中阿紫双眼被丁春秋戳瞎的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以换眼的方式,让阿紫复明了。

武侠之外,金庸在政论方面的眼力和判断力,也备受认可。董桥曾评价:“金庸论证,基点是人性。”

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记》之后封笔。1989年,时值《明报》创刊三十周年,金庸卸任社长职务。20世纪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2010年,金庸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

金庸逝世,金庸女儿查传讷以一句“多谢关心,恕不接受采访”,谢绝一切采访。其实,关于人生的告别与离别的姿态,金庸早有解答。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

金庸回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香港病逝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钓鱼王官方每天都会在关注粉丝中随机抽取一名幸运粉丝送上精美礼品。中奖名单公布在每天第一篇文章结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