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15部小說影響熒幕60年,再見,金庸江湖……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金庸先生曾給自己設計過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

古龍去世時,尚有倪匡寫一副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金庸(本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94歲。倪匡接到媒體電話,不斷反問:“哪裡來的消息?”

金庸自己寫的14個字,是對他寫作人生的最好總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個字,正是他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有一部不在其中的是《越女劍》。

從1955年到1972年,金庸以豐沛的想象力寫下了15部作品。在香港身處大陸移民湧入,尚處於英國統治下的時代裡,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所締造的家國天下的江湖,成為一代又一代國人共同進出的想象世界。

以其作品的流行程度,他被譽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金庸的一生,經歷極其豐富,他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也是傑出的報人,晚年投身做學問,是華人文化屆的重要人物。他所生活的時代,見證了上世紀中國無數重大歷史事件。

金庸的離開,猶如一個武俠時代的落幕。他筆下締造的家國江湖,不僅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園,還給娛樂江湖輸送了一代又一代小生花旦,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李連杰、古天樂、林青霞、鞏俐、張敏、邱淑貞、周迅……撐起大半個娛樂圈的一線演員都出演過金庸的作品。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武俠背後的娛樂江湖:捧紅了半個娛樂圈

即便你沒有讀過金庸的原著,但你一定不會沒有聽過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金庸小說被多次改編,成為幾代人共同的武俠記憶。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尤其是《射鵰英雄傳》,不僅是金庸第一部被翻拍為電視劇的小說,也是被翻拍最多次的一部。1985年前後,黃日華、翁美玲主演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在內地播出,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這也是最經典的一個改編版本,翁美玲還原了書中俏皮精靈的黃蓉形象。

《神鵰俠侶》的改編次數是僅次於《射鵰》。最經典的是1995年古天樂、李若彤那一版,打開了二人在內地的名氣。李若彤得知金庸去世之後悼念道:“他筆下的小龍女給予我一切一切。”2006年的那一版,則為內地娛樂圈輸送了一波“新鮮血液”,劉亦菲、楊冪此後成為85後花旦中的領頭者,黃曉明躍居內地一線小生。

改編次數居於這兩者之後的,分別是《倚天屠龍記》、《鹿鼎記》、《天龍八部》。其中,尤以吳啟華和蘇有朋版的《倚天》影響最為廣泛,黎姿和賈靜雯這兩版趙敏,成為一代經典的熒幕形象。

90年代初,無厘頭喜劇佔據香港市場,此後又在內地影響了一代年輕人的說話方式,這集中體現於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之中。周星馳、梁朝偉、陳小春、張衛健所詮釋的韋小寶,是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心中無法替代的形象。

《天龍八部》更是一個造星機器,尤其是1994年電影版中鞏俐、張敏、林青霞三大女神在其中同臺演繹,在大銀幕中定格下一個難得一見的陣容。值得一提的是,王菲還唱了插曲。

從1958年《射鵰英雄傳》首次被改編為電影以來,在過去的整整60年間,金庸的武俠小說,不斷被改編,拍成影視作品,諸如鄭少秋、黃日華、翁美玲、梁朝偉、劉德華、湯鎮業、古天樂、樊少皇、林青霞、劉亦菲……可以說,從香港到臺灣再到內地,燦若銀河的明星是從金庸小說改編影視作品裡脫穎而出並被人們永久記住的。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虛實相間的武俠意象:容納了幾代國人的精神世界

比起古龍、梁羽生等同時代的武俠小說家,金庸作品的影響範圍更為大眾化。

為什麼如此?

從作品的精神內涵來解讀,金庸小說中的武俠意象,更契合國人對江湖的嚮往,亦即有情有義的俠義世界。他書中所締造的家國天下,流傳度最廣的莫過於《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反覆對楊過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以文字表達來看,金庸的遣詞造句,淺白易懂,卻深具中文之美。常有網友整理,金庸作品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從中不難體味到金庸文字通俗卻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偏要勉強。”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程英道:“三妹,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煩惱?”她話雖如此說,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且金庸小說的情節遞進,常有爽文的框架,屌絲逆襲成為人生贏家,這契合了主流人群的價值觀,填充了一代人的青春。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經歷了被仇人追殺,被愛人背叛,掉入懸崖,卻在身處絕境之時意外得到武功秘籍,修煉之後成功復仇,當上明教教主,抱得美人歸。王朔曾批評過金庸,其小說是現代社會四大俗之一(其他三者指的是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四大天王)。金庸則認為,俗恰恰說明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歡它。

換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非常接地氣,所以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讀者歡迎。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掰開揉碎藏在故事中,讀者看小說的同時消化掉了那些精神。比如,年輕人很少主動去讀《論語》,但他們在《神鵰俠侶》裡讀到“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與孔子所表達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何嘗不是異曲同工。金庸將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種種思考做了“降維”表達,讓更多人在通俗故事中提純到了這些精神力量。

更進一步來講,20世紀50年代,金庸所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風靡香港之時,恰是香港正在經歷文化氣候的變化,彼時大批商人、政治家與財富湧入香港,改變了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金庸繼承明末清初文學傳統的文字風格,對當時的香港來說,非常新鮮且吸引人。

金庸非常愛看書,書中所涉知識體系非常龐雜,包括宋、明、清三代的歷史,小說的空間和意象非常遼闊,有塞外的風光,亦有中原的江湖,足跡遍佈蒙古草原、襄陽、大理等全國各地。

而且金庸小說中常針砭時弊,借古諷今,其塑造的人物與情節不少皆有現實原型,與歷史形成互文。在政見上,金庸曾自稱是個保守主義者,主張循序漸進,不喜歡一下子天翻地覆。談到歷史觀時,他認為,中國歷史的發展是因為民族融合。這在《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中都有體現。

虛實相間的武俠小說中,金庸筆下的大俠在江湖與廟堂之間周旋,在歸順與叛離之間徘徊,呈現出金庸對歷史規律以及人性的思考。江湖在金庸的描繪下,不僅僅只是打打殺殺的場所,更是爭奪權勢和政治鬥爭的縮影。

正是因為金庸所構建的武俠江湖容納瞭如此遼闊且豐富的文化意象,且與現實的關聯性強,因而他的小說在華人群體中的傳播尤為廣泛,構建了華人文化的想象共同體。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武俠之外的社評江湖:一生的轉折是辦《明報》

單以武俠小說泰斗來評價金庸,未免窄化了金庸。在現實的江湖中,金庸還是一位傑出的報人。至今仍在發行中的《明報》,由金庸一手創辦,奠定了他報業大佬的基業。

在談到一生的轉折點時,金庸說:“就是辦《明報》。”

1959年,35歲的金庸在香港創辦了《明報》,同年,他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在高峰期,金庸不僅要保持每日一篇社評文章,還要每天更新武俠小說,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數十年都沒有斷更。

30年間,金庸將《明報》塑造成為香港極具影響力的報紙。倪匡稱讚他:“查良鏞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致富的知識分子。除了傳說中的陶朱公外,能夠同時成為大儒和富翁實在絕無僅有。”

在辦報期間,還發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天龍八部》在《明報》連載時,金庸曾有數次行程要離開香港,但小說的連載不能間斷。他就請好友倪匡代筆,其中阿紫雙眼被丁春秋戳瞎的情節其實是倪匡寫的。後來,金庸以換眼的方式,讓阿紫復明了。

武俠之外,金庸在政論方面的眼力和判斷力,也備受認可。董橋曾評價:“金庸論證,基點是人性。”

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記》之後封筆。1989年,時值《明報》創刊三十週年,金庸卸任社長職務。20世紀90年代,金庸將《明報》集團賣給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2010年,金庸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博士學位的攻讀。

金庸逝世,金庸女兒查傳訥以一句“多謝關心,恕不接受採訪”,謝絕一切採訪。其實,關於人生的告別與離別的姿態,金庸早有解答。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

金庸回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香港病逝 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釣魚王官方每天都會在關注粉絲中隨機抽取一名幸運粉絲送上精美禮品。中獎名單公佈在每天第一篇文章結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