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梁、温之温瑞安——最后的武侠大师

昨天,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一代武侠泰斗驾鹤西去,留下众多优秀的武侠作品和浩然侠气。如今,四大武侠宗师只剩下温瑞安先生了。

金、古、梁、温之温瑞安——最后的武侠大师

温瑞安(原名温凉玉),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台湾大学中文系肄业。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也是新武侠四大宗师(金、古、梁、温)之一,马来西亚华侨,香港户籍。

1973年赴台湾留学,1976年其创立的社团遭检举“为匪宣传”,拘留3个月后,被台湾政府驱逐出境。1981年抵香港发展,1990年转至中国大陆。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其代表作《四大名捕》等被多家电视公司多次改编。其耳熟能详的作品《逆水寒》、《少年无情》等。

金、古、梁、温之温瑞安——最后的武侠大师

温瑞安先生最出名的便是四大名捕系列,《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逆水寒》等等,还有《神州奇侠》、《大侠传奇》、《七大寇》、《游侠纳兰故事》、《杀楚》、《温柔一刀》等。金庸先生的江湖是少林武当、五岳剑派,而温瑞安先生的江湖是蜀中唐门、老字号温家,江南霹雳堂雷家,山东食色大口孙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四大名捕战神枪》,曲折离奇的故事引人入胜,甚至还有一丝恐怖,当年看铁手去山东神枪会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结构是温瑞安先生的弱点,所以有的时候看起来有点混乱。

金、古、梁、温之温瑞安——最后的武侠大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梁及卧龙生等作家均已封笔,古龙 等优秀作家逝世,温瑞安成了“古龙之后,独撑大局”(香港作家倪匡语)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温瑞安更是成了热点中的热点。有人说他可以与古龙相比,也有人说他甚至可以与金庸相比。对温瑞安的极力称赞和截然相反的贬斥,亦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武侠文坛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即使是在武侠小说已处于明显的不景气的时候,温瑞安的书仍照样畅销于市。至1992年,温瑞安出版的著作居然多达382部——这是一个令人难似置信的.

温瑞安的诗人气的多变及散文气的随意,对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是有帮助(局部精彩、语言有特色),却有负面的影响,即不利于严谨的结构和布局。这不仅是一个才能的问题,而是性格与心态的问题:诗人气的温瑞安难免冲动太多、变化太快而使心气浮躁。这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当然不利。更为不利的则是:温瑞安自信过人、任性亦过人,当惯了老大,听惯了掌声,恐怕难有自省与自审的闲空,而亦少接受批评的准备,因而以他的才华,本可以克服某些缺陷而更上层楼,终于却没能如此,那只能说是性格所致了。

金、古、梁、温之温瑞安——最后的武侠大师

除此之外,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完整性、创造性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头号难题,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心理及思维习惯的问题。不仅俗文学是如此,纯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我们是“诗歌之国”,向来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以及理性建构的学术/艺术的传统。因而一部分长篇尚停留在讲故事的层次,而另一部分长篇则满足于“讲经”(即以“经”的思想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和情节发展的依据)。正因为此,金庸的小说结构之精妙才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而温瑞安缺乏结构意识及结构才能,反倒是很正常的了。不能不承认温瑞安想象力丰富,而且才华横溢。他的武侠小说创作,起点就高,虽说小说的结构总有些问题,但他的故事,却仍有许多精美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