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从1990年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学界普遍认可、屡受赞誉,在中国免疫学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头羊”作用,提升了我国免疫学在国际免疫学领域的竞争力,引领中国的免疫学术水平由过去的国际排名第19位进入世界前列。

基础研究

2004年在国际一流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论文,这是该杂志首次登载我国本土学者研究成果;一项科研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成果转化

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治疗肿瘤研究,研制的原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细胞治疗制品。

队伍建设

培养出12名“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和多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学者,被传为业界佳话……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这个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组建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日暨创新争优奖励大会”上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全国创新争先奖”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在国际免疫学界发出中国声音

◆ ◆

中国免疫学界何时起在全球发出了响亮声音?大概是从2004年开始。传统免疫学认为,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免疫激活作用的树突状细胞,一旦成熟并发挥免疫激活功能后将作为一种终末细胞,不再具有分化发育能力而走向死亡。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在机体内有部分成熟树突状细胞最终会进一步分化发育为具有抑制免疫活化作用的新型免疫细胞群体,从而预防免疫功能过度活化而导致免疫相关性疾病,维持机体的稳态。2004年,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国际一流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这是该杂志第一次登载我国本土学者研究成果。

此后该杂志几乎每年都能刊载中国免疫学研究人员的成果。近五年,世界三大顶尖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也开始陆续发表中国本土免疫学研究人员的论文。在免疫学领域,世界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该团队发现了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并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统一命名。近15年来,该团队几乎每年在基础免疫学理论方面都会取得新的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杂志包括国际顶尖科技学术期刊包括《细胞》《自然》《科学》发表文章23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5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侯晋博士等人的科研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团队带头人曹雪涛院士多次受邀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撰写综述,并成为一流杂志如Cell的编委,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国际免疫学会联盟学术大会主席。

“唯一”源自立意高远不浮躁

◆ ◆

“我们在中国研究细胞治疗最早,但至今没有赚钱。”团队资深学者说,前些年社会上许多单位忙着用细胞治疗肿瘤疾病的时候,我们不为所动,始终按照自己的科研节奏攻下一个个技术难关。

在临床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团队建设了免疫学实验楼,并建成了生物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在细胞治疗转化医学工作方面走了一条艰辛却踏实并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

他们研制的原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于2001年通过国家药检所检定,并在国内最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肿瘤患者;2009年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试验效果;2012年获批准进入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细胞治疗制品。

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国际标准规范开展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参与了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等文件起草制定工作,为国内相关产品研发开辟了路径并起到示范作用。

获得全国教育成果“特等奖”

◆ ◆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同类实验室中体量最小的,有在编科研人员30人。但是,他们的业务水平各个都不同凡响,多个课题组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其中两个课题组分别得到国家科研资助5000万元以上。

团队的发展壮大,得益于这里具有良好创新学术氛围和合作共进的团队文化。他们有敢为人先的志向,强调“把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把团队的内耗降到最低。”20年来,几乎每个周六的上午这里都举办学术活动,由团队成员讲解最近发表的优秀免疫学论文,不仅讲科研进展和意义,而且要指出文章的不足。极大拓宽了科学家们的学术视野,让大家知道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在哪里,以便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科研目标。

团队负责人、我国自主培养的“土博士”曹雪涛院士,对于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新的生长点的敏锐洞察,保证了团队数十年来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25年来,他带领团队年轻人奋发努力,不仅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教研室发展为国际知名的实验室,更培养和聚集了一批免疫学青年学者。培养出12名获得“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的优秀博士生,培养出了多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学者。2012年,国际著名《细胞》出版社特刊《聚焦中国》和2014年《科学》杂志均专门对该团队进行了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立足本土培养创新型国际化青年人才模式——《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思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专家评委认为“对其他实验室具有示范作用”,获得 2014年国家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特等奖。而被誉为“最牛博导”的曹雪涛院士获得2015年《自然》导师成就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