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啓正:願中日關係未來走得更穩、更好

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之際,10月27至28日,由復旦大學、日本創價大學主辦,中華日本學會協辦,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承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與實踐——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暨池田倡言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原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在研討會上做特別紀念演講,現摘編如下:

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兩國舉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字時,福田赳夫首相在東京收看了實況轉播。福田首相說,日中關係“木橋變成了鐵橋,今後運東西方便多了”。但是,後來的事態說明,“鐵橋”的維護和加固也是需要後來者繼續不斷地投入力量的。

趙啟正:願中日關係未來走得更穩、更好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就是從這座“鐵橋”上走過來的。當時有數萬上海市民在街頭歡迎天皇和皇后陛下。外務大臣渡邊美智雄對我說,這麼多人不會出事吧?我當時是分管外事的上海市副市長,負責了接待事項,我請他務必放心。天皇說:“此次我們訪問貴國,如能作為一個契機,使以此友好紐帶連接在一起的兩國國民作為良好的鄰居向著未來共同邁進,我將感到十分高興。”明仁天皇要引退了,但是這句話並不會“引退”。

我剛剛在東京參加第14屆東京—北京論壇回來。這個公共外交論壇是2005年建立的,我是中方的主要創建人之一。這個論壇14年沒有中斷過,我也沒缺席過一次。我在論壇上總是愛講“吳越同舟”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孫子兵法”,是說化“敵意”為友誼的故事。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的演講中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後,習近平主席從人類利益和價值的通約性出發,進行了多次闡釋,在國與國關係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希望與各國人民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是永遠的鄰居。實踐習近平主席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和理念是中日關係的關鍵命題,也是開展中日公共外交的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實踐中包括了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區域內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從哪個層面看,中日兩國都是理所當然包括在內的。中日關係應當表現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在基本理念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是和平與發展;在實現路徑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從大局出發,“求大同,存小異”,中日之間應該徹底摒棄對抗,堅持對話,為構建亞洲和平起基石作用。

最新一期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剛剛發表。報告顯示,中國公眾對日本的印象及兩國關係的評價持續好轉,顯現出積極態度,這是令人欣喜的結果。但從總體看,要扭轉持續多年的負面情緒,要拆掉中日民眾心中那堵無形的牆,雙方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週年之際,我們不能忘記中日社會各界為兩國友好做出的傑出貢獻。我們不由地會回憶起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廖承志、孫平化、西園寺公一、松村謙三、岡崎嘉平太、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園田直、宇都宮德馬等諸位前輩。還包括池田大作,還有和我多年相知相交、但已經去世的野中廣務、二階堂進、加藤紘一、鮫島敬治、若宮啟文、白西紳一郎諸位先生。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現在,中日兩國間需要更多的能理解對方、進行高層溝通的人物。如何培養新一代熱衷中日友好的力量,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民間交流在中日長期的歷史交往中源遠流長,在邦交正常化之前更是起到過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在今天,民間交流的形式大大發展了,大大超出了民間對民間的範疇,於是它以“公共外交”的形式而使得交流的內涵更豐富、範圍更廣泛,既包括政府對民間,也包括民間對民間、民間對政府的各個層面,還包括教育界、社會團體等等,都是民間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骨幹。

對於中日這一重要的雙邊關係,如何行穩致遠,如何建立持久的戰略互信,如何實現真正的民心相通,兩國社會各界重任在肩,責無旁貸。我相信,我們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一小步接著一小步地往前走。願中日關係的每一個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走得更穩、走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