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又添「洗白案」,這次輪到了編劇

說到如今的好萊塢才女,憑藉自編自導自演的美劇《都市女孩》(Girls)拿獎拿到手痠的莉娜·鄧納姆(Lena Dunham)一定佔據一席之地。然而,所謂人紅是非多,這位32歲的女星近日深陷一場口水戰:原本,她愉快地在社交媒體上宣佈,自己被兩位前輩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和J.J.艾布拉姆斯選中,為他們監製的新項目當編劇;不料很快便樂極生悲,成了網絡上千夫所指的“兩面派”,而鄧納姆自己則覺得相當委屈。

好莱坞又添“洗白案”,这次轮到了编剧

莉娜·鄧納姆

事情的起因是斯皮爾伯格希望能由鄧納姆來改編一本名為《比海更大的希望》(A Hop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ea)的紀實文學作品。這部書2017年初上架之後,便獲得如潮好評,早有多家好萊塢公司希望能將它拍成電影。最終, 版權被斯皮爾伯格與J.J.艾布拉姆斯拿下。導演、主演都尚未確定,僅是公佈了一個編劇人選,竟已引發軒然大波,估計也是兩位老江湖事先沒想到的。

好莱坞又添“洗白案”,这次轮到了编剧

原著小說

《比海更大的希望》由聯合國難民署首席聯絡官梅麗莎·弗萊明(Melissa Fleming)創作,講述的是19歲的敘利亞女子朵阿·艾爾-扎梅爾(Doaa Al-Zamel)從埃及坐船偷渡前往歐洲時遭遇海難的真人真事。她所在的船隻被撞沉沒,同船的未婚夫不幸罹難,但她卻咬緊牙關活了下來,而且還救出了素不相識的兩個同船的嬰兒,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感動。

好莱坞又添“洗白案”,这次轮到了编剧

原型朵阿

只是,在反對莉娜·鄧納姆擔任編劇的民眾看來,讓她來改編這個故事,恰恰觸碰了當下好萊塢一大政治不正確的罪狀——“洗白”(whitewashing)。以往,這項罪名一般都只針對演員,遠的有早期美國電影裡白人扮演亞裔或非裔(如名作《蒂芬妮早餐》裡白人演員米奇·魯尼飾演的日本鄰居、賽珍珠名作《大地》裡由白人演員飾演的中國農村夫婦),近的則有《攻殼機動隊》裡的斯嘉麗·約翰遜、《湮滅》裡的娜塔莉·波特曼、《奇異博士》裡的蒂爾達·斯溫頓等。這些在小說原作裡設定為有色人種的角色,到了好萊塢作品中,都由白人演員飾演,引發了高漲的反對聲浪。但這一次“洗白”的適用範圍顯然已從演員延伸到幕後的編劇身上,實屬罕見。

綜合各種反對意見,最主要的認識就是:為什麼不讓敘利亞人來做這一改編工作,敘利亞也有好編劇、好作者,也有人能完成這一任務——最低限度也得是阿拉伯裔,但最好還得是女性作者,因為這是女性的故事,最好還得是有過難民經歷的編劇,因為那樣才能獲得故事的真實性(authenticity)。

在眾多批評者中,女性網站“連衫褲”(Romper)的媒介主編、父親是敘利亞人母親是古巴人的蘇珊娜·薩明(Suzanne Samin)言辭最為犀利:“如果你不是敘利亞人,那就別來碰敘利亞人的故事,特別是你,莉娜·鄧納姆,謝謝。”而且,她還要求鄧納姆站出來先表個態,以前有沒有給敘利亞難民捐過錢,“純屬好奇,多問一句,莉娜·鄧納姆,在你拿我們敘利亞人的痛苦為自己謀利之前,是不是至少應該先替我們的難民出點力啊!”

好莱坞又添“洗白案”,这次轮到了编剧

批評者蘇珊娜

蘇珊娜·薩明的推文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點贊,網民紛紛指責鄧納姆平時口口聲聲要做女權鬥士,為包括難民、有色人種在內的受壓迫者發聲,怎麼到了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還是當起了“兩面派”?而這也迫使鄧納姆隔空做出回應,表示自己願意與蘇珊娜·薩明早日展開對話,瞭解各種不同意見。

這番爭吵不休甚至讓原著作者梅麗莎·弗萊明坐不住了,她公開表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朵阿全權委託我來書寫的。如果當初我沒把它寫出來的話,我擔心像這樣的事情,就永遠沒機會被寫下來了,最多也就在報紙上熱炒一天而已。製片方已經向我一百個保證,這次的劇本改編和電影製作,肯定會忠於事實。”

一次看似無關痛癢的電影幕後人員的選擇,卻引來軒然大波,其中的緣由或許不僅是碰到了政治不正確的紅線那麼簡單。好萊塢原本就是全球社會動態的放大鏡,在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西方各國愈發收緊難民政策的背景下,這部《比海更大的希望》可能已經不單純是一部電影,而是成為政治力量的博弈工具,將來它的演員甚至導演人選的確定,恐怕也難免再生波折,至於上映之後的狀況,那更不待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