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一边是灰色收入的避税天堂,一边是被各国声讨的帮凶,让人又爱又恨的瑞士银行10月5日宣布,要将储户信息昭示天下!

说好的不忘初心呢?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瑞士银行:“守口如瓶”三百年

1713 年,“日内瓦理事大会”明确,严格禁止银行和任何人分享客户消息,除非得到城市议会准许。

这一信条,奠定了瑞士银行后来成为世界最保密金融体系的源点。直到二次世界大战,诞生了《银行保密法》。

如同英雄不问来处,瑞士银行“不管你的钱是怎么来的,只要放进我这里,就是进了保险箱。”凭这牛B哄哄的承诺,哗啦啦的钞票从世界各处流向瑞士银行。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曾经,007系列电影里,詹姆斯·邦德作为特务只信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就如同毛主席老人家说的:你办事,我放心。

比保密法更牛气的是,在这里存25万美元只能算平民;25万到200万勉强是中等收入;大客户至少在200万美元以上。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客户,起存数至少是200万美元。

这恐怕在世界银行业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还不算,储户不但没利息,还要交纳管理费。光这一项每年收益高达140亿欧元,超过瑞士银行系统全部利润的1/2,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5%。

对那些不正当财富储户来说,安全远远大于利息。

2008年,瑞士拥有327家银行和证券机构,包含从银行巨头到为社区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分支机构5000多,平均1400多人就有一家银行办事机构,还在国外开设了400个分行。外国在瑞士也有200多家分行。有人形容瑞士是用银行垒起来的国家。

逻辑上讲,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的瑞士,原材料匮乏;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周边邻居是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都是强国,还有欧洲最重要金融中心布鲁塞尔。

不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禀赋的瑞士,在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转机。战争的炮火冲垮了布鲁塞尔的经济秩序,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和保密原则,许多欧洲犹太人把毕生积蓄存入瑞士银行,战败国德国纳粹党等也把账户存入瑞士银行。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同时,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法——银行保密法,并受瑞士法律保护,核心是这样的:

第一、不用真实身份,一律实行化名或代码制,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做到永不露面;

第二、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第三、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一旦泄密,将面临6个月监禁和最高5万瑞士法郎罚款。银行职员无论是离职、退休还是被解雇,保密协议终身有效。

独特的保密制度,让瑞士法郎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货币之一,瑞士的银行富甲天下。

据统计,银行业的巨大利润,每年对瑞士GDP贡献率超12%,对税收贡献率超20%,仅次于商业,远远高于医药和机械制造业。国内约2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

2015年底,瑞士有2.7万亿美元离岸资金,占全球专为富人服务离岸银行业务的1/3。

这让800多万人的欧洲小国日子过得很滋润,人均财富雄踞全球第一。苏黎世和日内瓦两兄弟占据了“世界上生活品质最高城市”的冠亚军榜。

“黑金帝国”的坍塌

没有爆不破的铜墙铁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

10月5日,全球三大离岸金融中心之一的瑞士银行宣布,将自动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曾在电影里出现的“将钱打到我瑞士银行的账户”场景和台词将成为昨日黄花。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保密信誉”的坍塌,从1989年开始发酵。“纳粹黄金案”闹得满城风雨,此前二百多年的谦谦君子良好形象不复存在。

该事件包括两个部分。即犹太人的存款与纳粹的赃款。

根据规则,账户持有人如果不签署法律文书,即使出现了意外,该信息都永远不会被第三方知晓。对此,许多犹太人,后来国际犹太人组织认定金额高达100亿美元左右的存款,及德国纳粹疯狂敛财的5亿多美元赃款,都因为“死无对证”象征性赔偿而了事。

2007年9月,瑞士银行返还了前菲律宾独裁者马科斯侵吞的5亿美元资产,尼日利亚前总统阿巴查6亿多美元。2008年爆出台湾陈水扁家族将3100万美金存入瑞士银行账户,直接导致了倒扁浪潮。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严守私密”假面被撕,让新一代银行家认识到,瑞士银行业的繁荣既“不光彩”,也“不道德”。这里成了一些国家独裁者、政客、流亡者、恐怖分子和黑帮隐匿不义之财的避风港;成了有意避税逃税的一些国家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艺明星存放离岸资金的的“保护伞”。

他们高薪聘用一些税务行业、私人银行业、会计行业和投资行业的专业能手,为其量身定做诸如跨国并购、地下钱庄、影子公司、比特币交易等项目来躲避监管,继而实质上完成资产转移。

正如一句话:华丽绚烂的背后,要么是沧桑,要么是肮脏。

如同“阴阳合同”引发的一场国内影视圈大地震,瑞士银行发布的这条消息,或将导致其它“避税天堂”,包括澳洲,加拿大,卢森堡,巴哈马,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安道尔等43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啸一并喷发。

据估计,全球超过21万亿美元,经这些“避税天堂”中转。其中大部分不受税务监管。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就个人财富看,据Business Insider2017年9月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GDP总和约为75.6万亿美元,而超级富豪们就隐匿了约7.5万亿美元的财富。从本·拉登到投资大师罗杰斯,瑞士银行的客户遍布全世界。

不见阳光的财产,说他是天堂。

欧盟反对营私舞弊委员会的一份7页报告,列举了150起与瑞士银行洗钱有关的案件,多是香烟、橄榄油和纺织品的走私活动。

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并未违反瑞士银行保密法,但“瑞银”每披露一名客户信息,银行业的信誉就受损一分。

不良资产者对银行保密制度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惹全球众矢之的“避税天堂”

三百年的“铁齿铜牙”终于被撬开,源于硬币的另一面。

先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周边兄弟不满。这些国家普遍实行高个人所得税制,用以维持国家福利。许多有钱人为逃避高税收,将钱存进瑞士银行。2008 年被爆出的德国,隐匿在瑞士的秘密账户就有约2000亿欧元。

瑞士虽是欧洲国家但不是欧盟成员,不受制于欧盟协议,一度表示了强悍的一面。但因在美国有庞大的银行业务,所以对待美国方面的态度还要看其脸色行事。

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国怀疑瑞士银行协助恐怖分子洗钱,开始对其施压。全球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对公民海外资产的追查力度。

2009 年2月18日瑞士提供了4000多名美国客户信息,并支付了7.8 亿美元罚金。为此,第一季度营业亏损达20亿瑞郎、资产净流失230亿瑞郎。同年裁员11.4%。全年损失了1/4 的银行存款。

保密制度就此名存实亡。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此外,各国追查本国腐败官员窃取国家资产流向瑞士银行的压力不断加强。2009年6月2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个成员国的部长和代表就共同反对“避税天堂”和增加税收透明度达成一致。

瑞士是公投之国,2013年民意调查显示,86%受访者支持瑞士坚持银行保密传统严格的保密制度,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瑞士成为众矢之的也是必然。

在2010 年20 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上,瑞士等几个被称为“避税天堂”的国家遭到巨大压力。2014 年5 月6 日,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瑞士于与其他46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标准。

2016年1月6日,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发表公报说,包括瑞士在内的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标准,包括用于计算资本利得税的纳税人银行存款、股息、利息收入和销售收入。

这是全球打击逃税举措的重大突破之一。

瑞士银行,该何去何从?

风雨欲来,避税天堂能否成为避风港?

答案不言而喻。但对于这“突发事件”,普通民众自然感知不到这对侥幸者排山倒海般的海啸。

瑞士联邦税务局表示,到2019年,如果合作国家满足保密性和数据安全的标准,数据共享方面将扩大到约80个国家和地区。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那就是税收和死亡。

瑞士银行业300 年为客户绝对保密的原则正在成为历史,隐匿富人们巨额财富的避税天堂,可将不复存在。

瑞士银行不再保密200万客户资料,21万亿美元将无处可藏

在G20的大力推动下,截至2017年6月30日,已有101个国家(地区)承诺实施AEOI标准。此外,已有96个国家(地区)签署实施AEOI标准的多边主管当局协议或者双边主管当局协议,中国和瑞士都位列其中。

这是各国(地区)之间加强跨境税源管理的一种手段,也可能被用于外汇监管、反洗钱和反贪污贿赂,但不会增加纳税人本应履行的纳税义务。

“穷人割肉缴税,富人花式避税”长期为人诟病。时至今日的互联网世界,一切都将被彻底改变。所有的隐私将不再是隐私,在阳光之下公平、公正交易,必然是各国要遵守的国际游戏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