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心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即便成功了,他死後劉禪也必被篡位嗎?

零櫻集


劉禪怎麼可能被篡位呢?

蜀漢的皇權之穩定,在三國之中是最高的。即便是劉禪前期並沒有親政,把權力交給諸葛亮,蔣琬,費禕,也沒有這樣的危機。他親政之後,就更加沒有這樣的危機了。

反而是曹魏和孫吳的皇權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危機,權臣專政,廢立皇帝,每次權臣內鬥都弄得雞飛狗跳。而每一次這樣的折騰,都是對皇權權威的動搖,直至最後完全蕩然無存。

比如曹魏的曹爽與司馬懿鬥爭,先是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殺了曹爽三族,完全控制曹魏政權,之後司馬師廢黜了曹叡指定的接班人曹芳,另立曹髦,曹髦又被司馬昭殺死,最後的曹奐就是用來禪讓的傀儡。

孫吳從諸葛恪到孫綝,孫峻兄弟,連孫權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孫亮都被廢了。先立了孫休,之後又要廢黜孫休,迎立孫皓,一直到孫皓登基後才逐步真正控制了皇權。

蜀漢在諸葛亮,蔣琬,費禕都死了以後,劉禪才開始親政,自己掌權,即便他在後期縱容黃皓亂政,但劉禪的皇權也沒有受到任何威脅始終非常穩固。

這不能不說要得益於諸葛亮的苦心經營和佈局。正是諸葛亮身前身後,先後搞掉了有成為權臣潛質的李嚴,魏延,這之後就沒有人有這個能力了。

後期蜀漢唯一有這個能力和潛質的,其實就是姜維,如果姜維真的率兵入宮,捕殺黃皓,雖然可以快意恩仇,給蜀漢去除一個禍害,但這麼做同樣會危及蜀漢皇權的權威,所以姜維並沒有這樣做。

蜀漢皇權之所以能夠比較穩定的另一個比較重要原因其實就在於劉禪長壽,沒有出現幼年登基的皇帝,所以也就不容易出現皇權輕而易舉就轉移到權臣手裡的條件。

不僅劉禪本人長壽,而且到蜀漢滅亡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也都已經成年了,如果蜀漢不滅亡,他們順利登基,也不太容易出現權臣動搖皇權的情況。

相比之下,曹魏從曹操死後,曹丕和曹叡都是壯年死亡,所以才讓司馬懿有了篡權的機會,而司馬懿能夠篡權,最重要的原因其實無非就是他比其他人都活得長,熬死了其他人。

孫權倒是也活得長,但是他晚年縱容甚至鼓勵太子和魯王相爭,造成朝廷內部分裂,甚至元老重臣也出現了分裂,一部分最後被殺,導致孫吳政權內部嚴重失血,最後不得不讓尚在幼年的孫亮繼位,只好任命輔政大臣,實際上就已經為權臣鋪好了路。


蕭武


諸葛亮為什麼一心要北伐成功,難道只為了劉備那三顧茅廬的恩情嗎?還是因為他要完成心中的宏圖大志?



當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後,他的志向就是要統一中國。而且根據當時的情況,他必須要用重大的軍事力量來鎮壓蜀國本地的臣民,他也知道如果他自己死後,蜀國就再也沒人能夠有能力對抗北方,因此必須要在有生之年多次北伐爭取成功。



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手握重權,如果他不將這個權力運用在戰場上,那麼他的權力就會一點點兒的被稀釋。於公於私北伐都是勢在必行的。

如果他北伐成功了,也是對他自己、對先主劉備、對蜀國甚至是對後人有一個交代,也是他事業里程碑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都是我們世人通俗易懂,表面上的道理。諸葛亮,擁有著深不可測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所以多次北伐的真正原因大家未為可知。


愛赫本的紀梵希


題主問“難道諸葛亮不知道劉禪必被篡位”,我倒是很好奇,題主哪裡來的自信覺得劉禪必被篡位呢?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從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仍然順利做了三十年皇帝的經歷來看,他絕對是一個權術高手,深諳平衡之術,幾乎不可能有人篡得了他的位。

(劉禪)

劉禪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是207年出生到223年即位,第二個是223年到234年諸葛亮去世,第三個是234年到263年降魏,第四個是263年到271年去世。看這四個階段的經歷,會發現劉禪一直做的很有亮點,絕非“昏庸”、“扶不上牆”。

第一個階段,即位之前,這裡的歷史記載有限,但是諸葛亮評價他“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可以說是比較好的評價了,而且劉備後來又有了劉永、劉理兩個兒子,而劉禪也並非嫡子,沒有絕對的優勢,而劉備沒有選擇立兩個幼子之一,可見對他並無不滿。

(諸葛亮)

第二個階段,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這段時間劉禪存在感很低。但那恰恰說明他做的很對。全力支持諸葛亮北伐,沒有給他拖任何後腿。甚至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自貶三級後也及時給他恢復官職。在諸葛亮主政階段,蜀漢可謂君正臣賢。北伐不成功不是因為劉禪無能,而是蜀漢根基實在太弱,而曹魏沒有出現大的動盪。

第三階段,諸葛亮死後,劉禪大權獨攬。從這之後到蜀漢降魏階段,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大臣可以威脅到劉禪的皇位。234年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廢除了丞相官職,蔣琬名為接任執政,實際上最高也只做到大將軍。直到四年後238年才獲得大司馬官職和“開府”的資格,這時候才能說他獲得了真正的相權。但是,他真的能像諸葛亮一樣獨攬軍政大權嗎?顯然不能。甚至蔣琬制定的北伐方略都會被劉禪否決,可見真正大權獨攬的還是劉禪本人。

246年蔣琬死後,費禕接位,雖然在蔣琬還在為的時候,費禕已經接替了他的部分職務包括尚書令、大將軍、益州刺史等。可是蔣琬死後六年252年,費禕才獲准開府,且並沒有獲得大司馬官職。也就是說,這六年間,費禕也根本算不上有實權的宰相。而開府僅僅幾個月,費禕又被刺身亡。


(諸葛瞻)

費禕死後,再也沒有人獨攬軍政大權了。姜維雖逐步升遷為大將軍,主導對外軍事,但權力有限。內部陳衹、董厥先後擔任尚書令主理政務,也屬於互相牽制。蜀漢最後時期,姜維以大將軍身份率軍在外,諸葛瞻、董厥同為平尚書事,分擔政務。姜維北伐失敗後,諸葛瞻、董厥還可以共同彈劾,可見三人足以分庭抗禮。諸葛瞻臨死前說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句話恰恰說明了諸葛瞻、黃皓、姜維三人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係。後人總是喜歡用忠奸來評定的大臣,卻不知道在君主眼裡,沒有什麼忠奸,更重要的是大臣之間的相互制約平衡,這樣國家才能穩定,皇位才能安穩。這點來說,劉禪絕對是權術大師,在諸葛亮死後,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大臣能凌駕在他之上。


(樂不思蜀)

最後一個階段,劉禪投降之後,留下了著名的“此間樂,不思蜀”,千百年來被人詬病。實際上,這是相當高深的自保之術。想想當時,姜維投降後還慫恿鍾會發動了叛亂,意圖復辟蜀漢,這事劉禪是處於何等危險的境地,只有裝的沒心沒肺,才是最好的自保之道。所以最後他能獲封安樂公,有自己的公國,富貴終身。

所以說,劉禪一生都是很精明的,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大權獨攬,輕而易舉地將大臣的權力分割制衡,最終決策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人可以凌駕在他之上,說什麼被篡位,簡直天方夜譚了。至於諸葛亮,無論她是為了匡扶漢室也好,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也好,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好。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與劉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他努力北伐是很好理解的。


伊耆角木


對於諸葛亮一心北伐,即使統一天下,死後劉禪會被篡權,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觀點分析如下:

首先對於篡權這個問題在蜀國是不存在的,從諸葛亮死後劉禪繼續做三十年皇帝,也沒人造反,並不是因為劉禪有能,歷史上的劉禪其實並沒有什麼才能,整天吃喝玩樂,甚至國家滅了,還樂不思蜀,可見劉禪真沒有什麼能力,但是劉禪有一樣能力是別的皇帝所沒有的,那就是放權,很多皇帝都是把權利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而劉禪則相反,他政治、軍事所有的權利全部放了,自己什麼事情也不管,這樣有點類似傀儡皇帝,但又完全不同,因為劉禪還有權利,可以收回。這也是劉禪能當幾十年皇帝的一個原因,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治蜀,很多人只知道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治國是一把手,但是卻不知道諸葛亮究竟把蜀國治理的怎麼樣了,簡單點來說,諸葛亮治理的蜀國很多政策,一直到現代都還在使用,耕種方式,鍊鐵,織布,維護都江堰制度等等。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中國通史》諸葛亮治蜀。你會發展諸葛亮把蜀國治理的非常好,諸葛亮在北伐期間蜀國國力在呈現上升趨勢,而不是人們所說的窮兵默讀,消耗國力,魏國消滅蜀國後統計蜀國人才,發展蜀國人口比劉備入川時增加了不少。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 章武時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經歷了夷陵之戰後,國力損失慘重,人口肯定又減了不少,但是蜀國滅亡時【 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姜維二十多年窮兵黷武,人口竟然不減反增。可見人口的基礎肯定是諸葛亮時期打下的,能保證二十多年窮兵黷武人口還比一開始多,那諸葛亮得積攢多少人啊?一百多萬以上是沒有問題了,諸葛亮內政水平實在驚人。

蜀國沒人造反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但不同的是他是以儒家為基礎的, 行政不實於急功,在於教化人民,使國家風氣改變。諸葛亮就曾做出過解釋【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 明確提出了儒家的賞善懲惡,他還親自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等,可見是真正的儒家法治思想了。很快在諸葛亮儒家教化和法治之下蜀漢【 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蜀國風氣上到官下到民,都有了很大改觀,蜀漢面貌煥然一新。也有一些用法治的政治家如王猛,但他們只讓上層,而下層老百姓還沒有達到那種地步,這就是他們不如諸葛亮的地方,不知道運用儒家教化,。而是諸葛亮最強的地方就是不用殺人立威,蜀國都聽他的。

從諸葛亮治蜀可以看出,蜀國的官吏都是廉潔,有能力的人,不存在謀反的心,有這樣一批忠誠的臣子輔佐劉禪,怎麼會有人謀反,劉禪雖然信黃浩這種人小人,但是黃浩並沒有權,構不成什麼威脅,而劉禪又懂得放權給下臣,並非是像胡亥,楊廣這樣昏庸的皇帝。

不知道你怎麼看呢,歡迎討論


汐水柔情


劉禪是否會被篡位,這屬於未知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諸葛亮的使命就是北伐,至於劉禪是否會被篡位,那不是諸葛亮考慮的事情,至少不是北伐成功之前考慮的事情。

諸葛亮要做的是繼承劉備的意志,高舉恢復漢室的旗號,團結四川軍民,僅僅團結起來,也就只有北伐能把四川軍民團結在一起。

對於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分糾結沒有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諸葛亮是不會糾結劉禪是否會被篡位的,先把自己的使命完成再說。


昭烈名臣


個人觀點。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更不是為了江山社稷,主要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

其一,以當時蜀國的國力,就算每一步軍事都按計劃進行,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籌措幾年的糧草,只能供軍隊幾個月的需求,再加上蜀地多山,運輸困難,基本上每一次北伐都是在攻下幾個城池後就草草收場。大軍一撤退,曹魏就可以馬上收復失地。可以說,諸葛亮統治的那些年,蜀國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蜀國投降的時候,只有九十多萬戶,卻供養著十多萬軍隊和四萬多官吏。以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普通老百姓的負擔已經達到了極限。

其二,劉備剛死的時候,蜀國人才濟濟,諸葛亮死的時候,蜀國已無良臣名將。可見諸葛亮對人才一直是打壓的,尤其是誅殺李嚴,明顯是為了打壓政敵。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這段話看似勸諫,實則為了獨攬大權。試想,人事大權由某個權臣定,那麼朝中還有誰聽皇帝的?如果在明清時期有大臣敢這樣說話,一定會被以謀反罪處死!

其三。諸葛亮不斷北伐,根本原因應該是不願意交出兵權!因為按照當時的慣例,國家對外發生戰爭時,皇帝會把軍權交給前線指揮官。戰事結束,就要立刻把軍權還給皇帝,諸葛亮顯然不想把軍權交給皇帝,所以才不斷進行勞而無功的北伐,塗損蜀國國力!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北伐,並非只是出於諸葛亮的一廂情願,而是有不得不北伐的理由。蜀國國力本就弱於魏國,而在經歷了丟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後,蜀國想要北伐成功更是幾乎已是毫無可能。雖然劉備死後,蜀國經過諸葛亮的潛心經營已經有所恢復,但蜀國還是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還要一心北伐呢?

1、以攻代守,謀求自保。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國力本就在蜀國和吳國兩國之上,在經歷了長期治理之後,中原地區得到極大恢復,魏國國力早已遠超吳蜀兩國,而且這種差距還在逐步拉大。因此,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一心北伐,根本不是為了滅掉魏國,而是為了在打擊魏國的同時,謀求蜀國的發展,從而拉近與魏國的實力差距。正如清人劉獻廷所言,“孔明之出祁山,以攻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於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則坐而待之耳。”

2、報答先帝,盡忠職守。劉備臨死之際,曾專門招來諸葛亮,對其言道,“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 國,終定大事”,這個“終定大事”指的便是消滅曹魏。而諸葛亮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也當即表示“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而諸葛亮在給後主劉嬋的《出師表》中也言道,“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可見諸葛亮的北伐也有完成劉備夙願的原因在裡面。

3、北伐中原是諸葛亮的平生夙願。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統一全國同樣是諸葛亮平生之目標,這點在隆中對中就有所體現,在討論天下形勢時,他便擬定了佔領荊益二州,安撫益州西部諸戎、南部夷越,整頓內政,外與孫權結好,然後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計劃。只是隨著丟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後,這一計劃已經隨之流產。但正因為統一天下是他的平生夙願,所以他才能堅持不懈。


因此,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堅持北伐,與其說是為了滅魏,不如說是為了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避免蜀國被魏國所滅。而至於成功後劉嬋會不會被篡位,則完全沒有任何預兆,更何況劉嬋也並非演義中的那麼一無是處。

此外,多說一句,我想正是出於這種原因,諸葛亮才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反而選擇了更加穩妥的進攻路線。原因就是,一旦“子午谷奇謀”成功,那麼將會導致蜀國和魏國的大決戰提前爆發,而已當時蜀國的國力來說,是根本賭不起的。


香茗史館


這個觀點有點叫人糊塗。首先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維持了蜀漢政權幾十年,被篡位?被誰篡?誰敢篡?劉禪雖然棄國投降,但並不是演義裡那個糊塗膽小的君主,別人想把持朝政恐怕極難。而諸葛亮在世時,多選賢良能幹之吏輔之。並削除了李嚴等一批蜀中顧命大臣的權勢,使當地士族出現奪位的可能性變得很小。


大風起456


首先,我們分析諸葛亮,諸葛亮掌權實際上是劉備白帝城託孤到病逝五丈原。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正值夷陵兵敗,蜀漢政權岌岌可危,可以說此時主要矛盾主要是蜀漢和東吳的矛盾,隨著蜀漢和東吳關係的改善,北伐成為共同的默契。從始至終,蜀漢國內矛盾都沒有超過蜀魏矛盾,所以解決魏國威脅是蜀漢君臣需要解決的。

能夠讓蜀漢強盛是諸葛亮的責任而身後事,誰也預料不到。


長沙愛逗君


諸葛亮北伐,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如他的《出師表》中所寫“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且蜀漢剛剛經歷了大敗,北有曹魏虎視耽耽,南有孫權如虎在臨。這些也就罷了,蜀漢就連內部,也是危機四伏。西川士族實是蜀漢的最大隱患,劉備敗後蜀漢人心慌慌。所以只能用外部的戰爭,來解決內部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