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烛光斧影”的一次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过宋太宗

五代十国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中国正经历隋唐盛世向两宋另一个高峰的过渡阶段。帝国的中心也在渐渐地东移,而引发这一切的就是几百年前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中原王朝沟通南北漕运水系的形成,使得帝国中心也从洛阳-关中双轴,渐渐转变为开封-洛阳双轴。不同于隋唐时期的洛阳-长安双子星,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的都城几乎都集中到开封-洛阳这对儿新兴的couple上来了。之后统一天下的宋朝,都城依然设在了漕运便利的开封,然而,天下大定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却一直想迁都洛阳,甚至为此做了很多准备,但这一切,却被赵炅(后来的宋太宗)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早于“烛光斧影”的一次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过宋太宗

宋太祖一直想迁都洛阳

宋朝初年,赵匡胤一直有一种迁都的倾向,汴梁(开封)虽然漕运发达,九省通衢,但无险可守,还面临着黄河这个地上悬河的威胁。因为宋太祖本身是洛阳人,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对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洛阳这个千年古都就成了赵匡胤迁都的首选了。

《宋史》记载“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
早于“烛光斧影”的一次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过宋太宗

宋朝开封人口有百万之众

公元976年,宋太祖率领百官巡幸西京洛阳,这次驻跸洛阳,宋太祖有着大的倾向性,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但无奈大臣们都反对,宋太祖甚至说了气话,说我不仅要迁都到洛阳,将来还要迁都到长安。气话归气话,事实上随着中原帝国人口的激增,长安在隋唐时代就不太适合做为首都了,很多时间必须由洛阳担任实际的都城职能,关中地区无法给养大量的人口,隋文帝的“就食东都”和唐中宗“逐粮天子”已经深刻的暴露出关中地区的先天不足了。据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描述,北宋东京(汴梁)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这样庞大的人口,是要靠广大的中原腹地和江南的粮食来供养才行。

早于“烛光斧影”的一次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过宋太宗

烛光斧影,太祖始终未能“斗”过太宗

​宋太祖并没有死心,将皇陵建在了洛阳的巩义(巩义在近代被划归郑州管辖),但尽管宋太祖如此钟情洛阳,太祖的弟弟赵炅却不想迁都,这主要是因为赵炅的势力范围就在汴梁一带,迁都对他而言,无任何好处。这时候,赵炅一句“在德不在险”,弄的宋太祖无言以对,迁都洛阳的年头也自此作罢,太祖皇帝也在当年去世,西迁成为了永远的遗憾。百年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金人南下如履平地,靖康之耻差点使得宋朝亡了国,自此大宋只剩半壁江山。试想,如若不是那句“在德不在险”,太祖迁都计划也未必会作罢,倘若如此,大宋朝的战略纵深会更大,更有回旋的余地,真是赵炅的一句话影响了宋朝的国运。宋太祖与宋太宗在烛光斧影之前的一次较量,依然是宋太宗笑到了最后。

早于“烛光斧影”的一次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过宋太宗

靖康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