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2008年10月9日,经过一年的筹建,澄城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博物馆的规模和展览,名列陕西县级博物馆之首,所以当时被誉为:“陕西县级第一馆”。如今,十年过去了,澄城县博物馆是否还风采依旧呢?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18年10月13日,冒着蒙蒙细雨,赶在闭馆之前,我第一次来到澄城县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古徵大街中段,毗邻古徵公园,建筑坐东朝西。博物馆建筑的外观,酷似一件方形的鼎,鼎足是拴马桩的造型。大门的轮廓好像一件大钟,象征这里的“镇馆之宝”——金代铁钟。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墙壁上展现的浮雕,讲述了澄城县的著名典故。正中放置着澄城县地形地貌模型,黄龙山横亘北部,洛河从西南流过,地势北高南低,支沟流贯原体,四条河川将县境划分为“三梁一原”。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包括古代文明厅、尧头陶瓷厅、雕刻艺术厅、民俗工艺厅、当代发展厅等五个部分,形成一座融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规划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1、古代文明厅

澄城古属雍州,春秋时属晋国,秦国始设北澂县,北魏始建澄城县,县名县治一直沿用至今。这里从100万年前的古象牙化石开始,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到青铜器、瓦当、陶俑等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这里展出的一件唐代琉璃狮座,张口怒吼,大步朝前,颇有“顺陵走狮”的神韵。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抬头向左,目视远方,背上配有鞍,可惜上面的菩萨已经不知所踪。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旁边还有一件六角亭式的陶质舍利塔,整体为仿木结构,底部有须弥座,顶部六角攒尖,檐下雕刻着梁、枋、斗拱等。塔体有六个面,只有一个面空白,其他五个面雕刻着牡丹和菊花等图案。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2008年5月,在澄城县的雷家洼村,有一座清代的墓被盗。澄城县博物馆得知以后,考古工作者到达现场时,此墓已经被盗掘一空了,仅在墓门处竖立着两件石人造像。

两件石像均高一米左右,青石雕刻,表面涂彩,衣着为清代式样。男子眉清目秀,头顶帽,穿长袍,足蹬虎头鞋,双手捧着一个烟袋;女子柳叶眉,头顶发髻高耸,双脚缠为“三寸金莲”,右手提壶,左手托盘,上放盖碗。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在展厅的结尾处,精心制作了龙首坝的模型。1933年,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时,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龙首坝。它是洛惠渠的渠首工程,号称“关中八惠”之一,引洛水灌溉蒲城和大荔一带50万亩良田。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2、尧头陶瓷厅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尧头窑,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澄城县最闪亮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澄城县博物馆里,专门设立一个展厅,介绍尧头窑的历史,展示这里著名的黑瓷。

由于尧头窑是民窑,产品均为民间所用,所以器物粗朴,以“黑瓷”居多。这里展出的黑瓷,从1000余件馆藏尧头窑陶瓷中精心挑选而出,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包括碗、碟、壶、盘、瓮、盆、罐、坛等类别。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其中,老鼠罐最具代表性。在大小不同的罐子上,爬着一只小小的老鼠,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尧头窑的工匠,以罐盖喻天,以罐底喻地,老鼠为繁衍之神,寓意子孙世代繁衍生息。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在展厅之中,复原了著名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瓷窑,乃北方地区典型的馒头窑。周围摆放着反映尧头窑陶瓷工艺制作流程的泥塑,辅助以图画、照片和展板等,勾勒出尧头窑的烧造技艺。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3、雕刻艺术厅

这里主要展示了澄城县历史上具有地域特色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以及其他类别的雕刻作品,鲜活地折射出雕刻艺术的光辉,凝聚着古老澄城的内蕴与活力。

这里的石雕以周边出产的青石与红砂岩为主,盛于魏晋至隋唐时期,造型多为神龛和佛像;在宋元以后,以拴马桩为代表,包括上马石、门镇石、饮马槽、石狮、碑碣、墓志铭等蔚然成风。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在展厅正中间,摆放着一件高大的陀罗尼经幢,原本竖立在澄城县善化乡居安村的圣寿寺内。这件经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幢顶雕有八个兽头,幢身刻有陀罗尼经,基座为莲花宝座,为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刻立。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4、民俗工艺厅

结束一层的参观,来到博物馆二层,这里展示了澄城的民俗一条街、庄户人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刺绣、洪拳鼓、民间鼓吹乐艺术、威风锣鼓、三元鼓、五元鼓、耍龙灯、澄城面花制作工艺及民俗、武帝庙会、手绘门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穿过当代发展厅,走出博物馆以后,眼前的广场之上,出现众多的拴马桩,形成了一座“八卦阵”。目前,这里陈列着720件栓马桩,多为明清以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分为狮、猴、单人、人骑兽和多人组合等五种类型。除此之外,在这个“露天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清代砖雕门楼、元代石佛像和金代大铁钟——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1、清代砖雕门楼

这里复原的三座门楼,原物建于清代中晚期,后来整体迁移到博物馆。左边为西社村李姓人家的门楼,中间为西马店村傅姓家族的祠堂门楼,右边为什二村成姓人家的门楼。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2、元代石佛像

这三尊石佛像,原本不在一处,左边的石佛像最早安放在善化建都村内,中间和右边的石佛像放置在善化居安圣寿寺内。1984年,三件石佛像被搬移至澄城城隍庙神楼,2012年又被搬迁至澄城县博物馆之中。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3、金代大铁钟

这件铁钟原本在庄头乡代庄村普济寺内,外观普通,不足为奇。抗日战争时期,它被搬至县城,作为防空警钟,一直放在澄城城隍庙神楼里。

1994年10月,《人民日报》以《汉字简化800年,澄城古钟有铁证》为题,对这件铁钟上的简化字进行报道。在铁钟上的简体汉字中,有十八个字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分别是:“万、仙、顺、坚、监、贺、张、国、济、贵、党、宝、润、荣、来、弥、驴、雷”。

澄城县博物馆:陕西第一县级博物馆

这件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由此证明,我国在800多年前,已经开始使用简体字。另外,钟上铭文为汉字和梵文合体,为研究印度古梵文提供了实物依据。因此,它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澄城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