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2008年10月9日,經過一年的籌建,澄城縣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的規模和展覽,名列陝西縣級博物館之首,所以當時被譽為:“陝西縣級第一館”。如今,十年過去了,澄城縣博物館是否還風采依舊呢?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2018年10月13日,冒著濛濛細雨,趕在閉館之前,我第一次來到澄城縣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古徵大街中段,毗鄰古徵公園,建築坐東朝西。博物館建築的外觀,酷似一件方形的鼎,鼎足是拴馬樁的造型。大門的輪廓好像一件大鐘,象徵這裡的“鎮館之寶”——金代鐵鐘。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牆壁上展現的浮雕,講述了澄城縣的著名典故。正中放置著澄城縣地形地貌模型,黃龍山橫亙北部,洛河從西南流過,地勢北高南低,支溝流貫原體,四條河川將縣境劃分為“三梁一原”。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包括古代文明廳、堯頭陶瓷廳、雕刻藝術廳、民俗工藝廳、當代發展廳等五個部分,形成一座融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和規劃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1、古代文明廳

澄城古屬雍州,春秋時屬晉國,秦國始設北澂縣,北魏始建澄城縣,縣名縣治一直沿用至今。這裡從100萬年前的古象牙化石開始,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民國時期的歷史,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可以看到青銅器、瓦當、陶俑等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這裡展出的一件唐代琉璃獅座,張口怒吼,大步朝前,頗有“順陵走獅”的神韻。它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抬頭向左,目視遠方,背上配有鞍,可惜上面的菩薩已經不知所蹤。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旁邊還有一件六角亭式的陶質舍利塔,整體為仿木結構,底部有須彌座,頂部六角攢尖,簷下雕刻著梁、枋、斗拱等。塔體有六個面,只有一個面空白,其他五個面雕刻著牡丹和菊花等圖案。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2008年5月,在澄城縣的雷家窪村,有一座清代的墓被盜。澄城縣博物館得知以後,考古工作者到達現場時,此墓已經被盜掘一空了,僅在墓門處豎立著兩件石人造像。

兩件石像均高一米左右,青石雕刻,表面塗彩,衣著為清代式樣。男子眉清目秀,頭頂帽,穿長袍,足蹬虎頭鞋,雙手捧著一個菸袋;女子柳葉眉,頭頂髮髻高聳,雙腳纏為“三寸金蓮”,右手提壺,左手托盤,上放蓋碗。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在展廳的結尾處,精心製作了龍首壩的模型。1933年,楊虎城將軍主政陝西時,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龍首壩。它是洛惠渠的渠首工程,號稱“關中八惠”之一,引洛水灌溉蒲城和大荔一帶50萬畝良田。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2、堯頭陶瓷廳

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堯頭窯,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澄城縣最閃亮的一張文化名片。在澄城縣博物館裡,專門設立一個展廳,介紹堯頭窯的歷史,展示這裡著名的黑瓷。

由於堯頭窯是民窯,產品均為民間所用,所以器物粗樸,以“黑瓷”居多。這裡展出的黑瓷,從1000餘件館藏堯頭窯陶瓷中精心挑選而出,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為主,包括碗、碟、壺、盤、甕、盆、罐、壇等類別。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其中,老鼠罐最具代表性。在大小不同的罐子上,爬著一隻小小的老鼠,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堯頭窯的工匠,以罐蓋喻天,以罐底喻地,老鼠為繁衍之神,寓意子孫世代繁衍生息。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在展廳之中,復原了著名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瓷窯,乃北方地區典型的饅頭窯。周圍擺放著反映堯頭窯陶瓷工藝製作流程的泥塑,輔助以圖畫、照片和展板等,勾勒出堯頭窯的燒造技藝。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3、雕刻藝術廳

這裡主要展示了澄城縣歷史上具有地域特色的石雕、磚雕和木雕,以及其他類別的雕刻作品,鮮活地折射出雕刻藝術的光輝,凝聚著古老澄城的內蘊與活力。

這裡的石雕以周邊出產的青石與紅砂岩為主,盛於魏晉至隋唐時期,造型多為神龕和佛像;在宋元以後,以拴馬樁為代表,包括上馬石、門鎮石、飲馬槽、石獅、碑碣、墓誌銘等蔚然成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在展廳正中間,擺放著一件高大的陀羅尼經幢,原本豎立在澄城縣善化鄉居安村的聖壽寺內。這件經幢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幢頂雕有八個獸頭,幢身刻有陀羅尼經,基座為蓮花寶座,為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刻立。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4、民俗工藝廳

結束一層的參觀,來到博物館二層,這裡展示了澄城的民俗一條街、莊戶人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澄城堯頭窯陶瓷燒製技藝、澄城刺繡、洪拳鼓、民間鼓吹樂藝術、威風鑼鼓、三元鼓、五元鼓、耍龍燈、澄城面花製作工藝及民俗、武帝廟會、手繪門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穿過當代發展廳,走出博物館以後,眼前的廣場之上,出現眾多的拴馬樁,形成了一座“八卦陣”。目前,這裡陳列著720件栓馬樁,多為明清以來的作品,千姿百態,形象生動,分為獅、猴、單人、人騎獸和多人組合等五種類型。除此之外,在這個“露天博物館”裡,還可以看到清代磚雕門樓、元代石佛像和金代大鐵鐘——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1、清代磚雕門樓

這裡復原的三座門樓,原物建於清代中晚期,後來整體遷移到博物館。左邊為西社村李姓人家的門樓,中間為西馬店村傅姓家族的祠堂門樓,右邊為什二村成姓人家的門樓。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2、元代石佛像

這三尊石佛像,原本不在一處,左邊的石佛像最早安放在善化建都村內,中間和右邊的石佛像放置在善化居安聖壽寺內。1984年,三件石佛像被搬移至澄城城隍廟神樓,2012年又被搬遷至澄城縣博物館之中。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3、金代大鐵鐘

這件鐵鐘原本在莊頭鄉代莊村普濟寺內,外觀普通,不足為奇。抗日戰爭時期,它被搬至縣城,作為防空警鐘,一直放在澄城城隍廟神樓裡。

1994年10月,《人民日報》以《漢字簡化800年,澄城古鐘有鐵證》為題,對這件鐵鐘上的簡化字進行報道。在鐵鐘上的簡體漢字中,有十八個字與現在的簡化漢字完全一樣,分別是:“萬、仙、順、堅、監、賀、張、國、濟、貴、黨、寶、潤、榮、來、彌、驢、雷”。

澄城縣博物館:陝西第一縣級博物館

這件鐵鐘鑄於金明昌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由此證明,我國在800多年前,已經開始使用簡體字。另外,鐘上銘文為漢字和梵文合體,為研究印度古梵文提供了實物依據。因此,它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澄城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