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郭健,國家一級作家,金城文化名家,被評為“蘭州好人”。敦煌文學獎和金城文藝獎獲得者。以記錄甘肅人民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大型報告文學系列叢書《當代中國》(八卷)和長篇小說《野花正香》而著名。曾任《甘肅鄉鎮企業報》、《甘肅青年報》和甘報集團《文化快報》總編輯、酒泉行署副專員。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合水二中的糊湯鍋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裡暖暖的,像有一股電流通過。

合水二中的糊湯鍋很大,大到舉世無雙。

因為在後來的歲月裡,雖然我經常留心,卻再也沒有看見過可以和那口鍋媲美的鍋。

二中的糊湯鍋大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上灶的百十號學生,每人半斤糊湯,它能一次性熬製成功。熬糊湯的時候,彭師傅要用長把鐵鍁當勺去攪。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糊湯姓張,越攪越香!”其實那只是彭師傅的信口開河。熬製那麼一大鍋糊湯,只有不停地攪,玉米榛子才不會粘鍋,鍋底才不會被燒糊。

在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和漢語遭遇網絡語言無情盪滌的今天,我需要說明一下:糊湯系玉米榛子加水熬製而成。也有人叫玉米饊飯或榛子湯。

百十人的學生灶,只有彭師傅一個炊事員。所以,學生會去輪流幫灶。幫灶的主要任務是去河灣挑水和燒火。

彭師傅圍個圍裙,躬著高大的身軀,雙手掄圓了攪糊湯的姿勢,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勞動者身影。因為彭師傅每攪動一次,開飯的時間就離我們近了一步。我們在課堂上飢腸轆轆,溫飽和熱量是我們最大的需求。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打糊湯是開飯的全部內容。每四人選出一個強壯些的代表,端個臉盆,神情莊重。依次走到糊湯鍋面前。彭師傅拿著帶了長把的大馬勺,把糊湯盛到臉盆裡,再由這個代表均勻地分給每個人。

我們都不用碗,每人端一個大瓷盆或者瓷缸子。半斤糊湯雖然常常只能蓋個底,但是誰也不願意率先把自己的飯盆換小。

食堂和用作宿舍的窯洞建在學校後院的山腳下。長長的一排窯洞門前,我們蹲在地上,搭配著自己或有或無的鹹菜和乾糧一起,狼吞虎嚥或者細嚼慢嚥。百十號人,男女生都有。喝糊湯的唏嚠聲響徹雲霄,壯觀而淒涼,還有些滑稽。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那時候我們剛剛有了歷史課,歷史書的第一頁是“原始奴隸制社會”。我老盯著我的代表看,他長得像極了原始部落裡那個酋長。威嚴,但談不上公正。我背後叫他“糊湯代表”。

當年我的個頭小,沒有任過這個職務。

食堂的管理簡單而透明,沒有滋生腐敗的土壤。週日晚上,同學們從四面八方把玉米榛子背到學校,當面過秤,兌成飯票。吃飯預訂……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差不多半個世紀裡,合水二中的糊湯鍋孕育出一批批優秀人才。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就慶陽本土而言,政協主席、法制辦主任、人大秘書長以及宣傳、教育、金融和警界,一大批骨幹力量,都是從二中的糊湯鍋旁邊走過來的。

放眼全國,更不得了。司令員、專員、作家、教授、名記……枚不勝數!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裡,沒有一人成為人民的階下囚。由此看來,彭師傅常說的“小時喝糊湯,長大‘不尿炕’”這句話原來是真理。還有人誇張地說,二中的糊湯鍋功高蓋世。

一點慶陽丨合水二中的糊湯鍋(郭健)

起綽號是高智商同學的一種無償勞動。有一個綽號叫李狗頭的男生,平時就刺刺歪歪“足智多謀”。在排隊打飯的一點空檔,還要衝站在旁邊的漂亮女生開那種半素半葷的玩笑。彭師傅嫌他煩,盛糊湯時大馬勺就那麼抖了一下。

這一抖可就是好幾口糊湯不見了啊。長身體的年齡,那還了得!於是兩人拳頭馬勺大打一場,李狗頭被開除了學籍。

李狗頭多才多藝,他在校園的舞臺上演過話劇。有句臺詞的大意是,通過“鬥私批修”,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偷了同學兩塊饃”。腳本應該有自己生活和創作的成分。

那天李狗頭是為生存而戰,可惜當年沒有行政複議的機會。李狗頭回家種地之後,同學們還常常提起他。

二中的糊湯鍋還有一個功能:燒開水。每天清晨我們起床後,彭師傅會燒滿滿一大鍋開水。春夏秋三季,這一鍋開水是包括老師在內的全體師生一整天的飲用水。到了哈氣成冰的冬天,它則是我們的早餐和洗漱用水。冬天的飲用水是靠教室裡的火爐解決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人的口號是“節約用電”,我們那裡還沒有熱水器和電熱壺問世。即便是有,也不可以用。我們只有燒開水那一個概念。那是大環境所致,是國情使然。

糊湯鍋是合水二中校長們的傑作,學校的一切權利歸校長。應該沒有錯,在我的記憶裡,唐紅校長是校長。或許他只是個副校長。

二十一世紀初葉,因為自己的一點文學成就,因為莘莘學子的烏鴉反哺和羔羊跪乳情結,我把自己出版的作品整理了滿滿兩大箱,轟轟烈烈去母校二中捐書。當時興師動眾,一起去了那麼多官員同學,自然就說到了那口功不可沒的糊湯鍋。新一屆的年輕校長告訴我們,那口大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光榮退休”,現在不知所終。

聽到這個結局,我的心裡有些酸楚。這口鍋似乎生不逢時,要是處在戰爭年代,它可能就青史垂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