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为什么农药能够大规模进军食物链呢?

特别关注:为什么农药能够大规模进军食物链呢?

不久前,某食药检部门在超市蔬菜随机抽样,发现了韭菜等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并对销售商进行了高额处罚。农药残留是笔者预料之中的事情,所惊诧的是业已严重到如此程度。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认真,只要认真排查起来,那些问题食品就会大白于天下。

为什么农药能够大规模进军食物链呢?

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1

生产方仅管生产,他们不消费自己的产品

农民不吃自己种的蔬菜,种出来是卖给别人吃的;养鸡养猪户不吃自己的鸡肉和猪肉,需要时到市场上购买放心一点的肉。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就危险了。有一个笑话让我笑不起来。这个笑话的大意是,两个人碰在一起喝酒,一个是种蔬菜的,一个是养猪的,都用自己生产的东西做下酒菜。菜上来了,养猪肉的不吃自己的猪肉,而挑对方的蔬菜;而种菜的不吃自己的蔬菜,专挑对方的猪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留给自己吃的蔬菜和粮食是不打药、不上化肥的。目前在农村,农民定亲、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请客,谁家如用养鸡场的鸡招待客人,是被乡亲们耻笑的,这家会在村里抬不起头来的。养鸡场的鸡肉是卖到城市去的,城里人没有选择。

2

优质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经营方不愿营销成本稍高的放心食品

按照农业部门的分类,食品分为有机、绿色、无公害和普通食品等,生产这些食品需要投入的成本有较大区别,因此价格上差异也大。如规定生产有机食品不能有化学类物质添加,农药自然是不允许用的,这样生产成本就增大了。然而,由于管理不严,许多打着“有机”或“绿色”品牌的食品,其实就是普通食品。仅外面的商标是真的,内容却是假的。假的成本最低,利润空间大,许多商家都愿意卖,包括一些大型超市。 

特别关注:为什么农药能够大规模进军食物链呢?

3

消费方不可能对购买的食品进行化验,从消费终端控制农药是奢望

尽管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如消费者发现了有害农产品,可索取10倍以上的赔偿。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做到为了几元或几十元的食品,花几千元去找第三方鉴定。在食品消费方面,消费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只要超市卖什么,他们就买什么,唯一的希望就是质检部门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4

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

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是现代农业的“常规武器”,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普及转基因 “新式武器”。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命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缩短至2.5~4个月。这些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大量泛滥,令各种农药、激素和添加剂充斥城乡食品中。 

特别关注:为什么农药能够大规模进军食物链呢?

5

监管力度不大,无法从源头控制食品污染

由于农产品生产多为农户经营,销售渠道也五花八门,食品安全监管起来困难很大。目前的做法多在超市或农贸市场末端监管,但农药和添加剂早已混进食物了;检出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会成“漏网之鱼”。即使检测出问题食品,地方政府部门为稳定老百姓情绪,多是“大事说小,小事不报”的,或多搪塞语言。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监督力量,让农药、激素和有害添加剂远离健康。

6

科学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些令人眼光缭乱的农药和添加剂,多为科学家的新发明。科学家有意夸大其发明物的正面作用,有意隐瞒其负面影响。三聚氰胺就是“良心”缺失的科学家的“杰作”。目前,许多化学家、生物学家、农学家的发明瞄准与人类性命攸关的食物生产,让人感到十分不安。

其实,告别农药和化肥并不难,有机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难的是优质的食品卖不上优质的价格,商家就降低成本来经营这一人命关天的食品产业。仅靠惩罚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必须形成一种合理的机制,在生产方加强管理,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认地认人”,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认证,并实行严格的年检制度。农民在健康环境下生产食品,所造成的成本增加消费者应当“买单”。当然,这是通过市场发生的自觉行动。“让一部分先吃起来”,不妨从有机农业做起。如果市场上纯正的有机食品增加了,普通市民对健康放心食品的需求增加了,那么,我们告别农药的这一天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