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因著它的家喻戶曉,其中的人物角色及其故事也是很為人津津樂道,無論是“草船借箭”,又或者“空城計”,等等。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有關三國兩大謀士諸葛亮和周瑜的“即生瑜,何生亮”的高下之爭,其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更是隨著諸葛亮取笑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名言而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周瑜不及諸葛亮聰明,而且為人氣量狹小,幾乎已成了人們的普遍認知。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周瑜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對於整個三國時代的歷史來說他也是舉足輕重的,可是有關他的評價,事實就真的如小說《三國演義》中所形容的嗎?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有首詞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這是由北宋的大文豪蘇軾所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遊覽赤壁舊跡時有感而發,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讀出蘇軾在遙想當年赤壁之戰的恢弘場景時,心中對於三國周郎(即周瑜)的無限讚美和神往。

蘇軾是比《三國演義》的創作者羅貫中更早也更接近周瑜所處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不曾受過《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他對周瑜的認知皆來自於他自己從史籍記載中的發現。蘇軾也是終整個宋朝及至當今影響深遠的文人,無論是他的才華還是品格,都是讓人敬仰和學習的榜樣。套用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麼反推一下:讓一個歷史上如此傑出的人物也如此欣賞甚至敬仰神往的人,其人必定也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事實上在三國時期,周瑜確實是非常傑出的。周瑜與孫策從小一起長大,孫母視其如子,他與孫策更同時娶了三國名士喬公之女大喬、小喬二姐妹為夫人,關係親近更添一層,所以他一生都為吳國效力,在為吳國的的成長壯大中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而自孫策被刺身亡之後,也是他一路地陪著吳氏政權新的繼承者孫權(孫策的弟弟)發展鞏固了吳國的勢力;在決定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赤壁之戰”中,周瑜更是功不可沒。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人們的印象是這場戰爭是由諸葛亮唱主角的,幾乎是他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但在史籍資料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述中,諸葛亮的身影僅限於出現在遊說孫權聯合劉備抵抗曹軍之初,其後的戰爭策劃及戰場主導則是全權由周瑜負責的。即便在遊說孫權的過程中,雖然諸葛亮憑著他的三寸之舌確實說得孫權有聯合之意,但最終讓孫權下定決心與劉備聯合抗曹的人還是周瑜,是他拍著胸脯向孫權保證此戰必勝才最終徹底打消孫權的疑慮的。

此時的諸葛亮應該才剛走上歷史的舞臺不久,還只是個配角;而周瑜早已在當時的政治局勢中奠定了屬於他的歷史輝煌,因此他們根本還沒有到可以相提並論的時候。

很不幸地,周瑜確實英年早逝,在36歲的盛年就去世了,時間約在赤壁之戰兩年後。周瑜不只是個在軍事政治上很有謀略的人,在文化藝術上也是個很有見地的人,以致還有了“曲有誤,周郎顧”這樣的美麗傳說,這大概真應了那句“慧及必傷”。

而因著周瑜的過早去世,他們兩人也未來得及在實力上真正的一較高下,甚至“即生瑜,何生亮”的說法都無法成立。因此,如果拋開《三國演義》的影響,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是很值得人敬仰神往的,恰如蘇軾詞中所言“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一個風度翩翩、氣質優雅,決勝千里之外的傑出人物。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又是怎樣的?


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雖然都是三國時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但並不是如傳言所說“即生瑜,何生亮”般的水火不融的。周瑜比諸葛亮大了6歲,又年紀輕輕即為吳氏政權效力,因此在諸葛亮被劉備請出相助劉氏政權之時,周瑜早已在這個時代裡混得風生水起,諸葛亮的存在對於他來說根本還起不到任何的威脅作用,他又何須因此則懷恨在心並讓自己嫉恨成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