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中國有句成語,普及度非常高,叫“驕兵必敗,哀兵必勝”。今天東臺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哀兵必勝”。

《道德經》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甚至可以說是一顆中華文明裡的瑰寶,是一顆不會被堙沒的明珠!

在這本經典裡的六十九章,就重點的提到了這句成語,原文不是“哀兵必勝”,叫“哀者勝矣”。大致的意思沒有變,就是懷著“哀”的人或者軍隊,是能輕易的取得勝利的。

勝利,是個多麼美好的名詞啊,誰不想勝利?勝利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感,是沒有辦法取代的。

“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文字很簡單,幾十個字,道理卻很深,先來翻譯成白話文:

善於用兵的人常說:我不敢輕易的主導戰爭的態勢,而採取被動的方式。不敢輕易的進攻,寧可多退卻一點。因為我最害怕,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人和我肩並肩的戰鬥,丟棄了我最擅長的無敵的制勝之道,連手裡都沒有兵器。

所有的禍患,最大的就是輕敵!輕敵能使我喪失取得勝利的依仗。所以,如果對抗雙方實力和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哀”的一方,就能取得勝利!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為什麼?違反常理啊,我們如果取得主動權,掌握節奏,肯定是“乘勝追擊”啊!我們做事情,肯定是要快快樂樂的啊,為什麼要“哀”呢?還說“哀”是取勝的關鍵呢?

“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我們不能用現代戰爭的眼光來看這幾句話,也不能抬這個槓,只能把這段文字看成是“戰略”層面的東西,而不能說是“戰術”層面的,沒有這個認識,基本是讀不懂的。

戰略是“道”,戰術是“術”。我們只講“道”,術的問題交給鬼谷子他老人家去講,可能更合適。

東臺認為,“哀”兵只所以能勝利,其實是一個態度問題!

我們的眼光從這篇文字上跳出去,講一講歷史,大家發現沒有?歷史上起兵造反,一個新興的勢力要奪取政權,都會有很多類似“檄文”的東西,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

檄文裡說些什麼呢?無外乎就是當權者如何如何腐敗昏庸,如何如何壓迫百姓,我們起兵造反,就是順應天道人心,我們必定能夠推翻舊的政權,讓大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為什麼大家都要寫這麼一個東西呢?兩個方面,第一,名正言順。造反這種事,總歸好像不是很好聽,當然,這隻能侷限在封建時代,那個時候是提倡奴性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能等同於現在。

第二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在製造“哀”的氛圍,取得更多人的支持。檄文裡常常會長篇累牘的描寫,老百姓如何食不果腹,如何生靈塗炭,如何悲涼悽慘。

這種時候,起兵造反的軍隊,就是“正義之師”,這是重點,圈起來,會要考的,哈哈。

正義感會帶來什麼?責任感和使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帶來什麼?重視

說到這裡,就回到《道德經》的這段文字了,重視任何正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事情,絕不輕敵!

“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我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會有些想當然,這個想當然,就是輕敵!

不是說我們要把對方當敵人,而是這些舉動可能會把對方演變成你的敵人!這絕非東臺在危言聳聽,我們來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我們生日,別人送了很精美的禮物給我們,我們也很欣然的接受了。可是對方生日,我們卻忘記了,還自己安慰自己,沒關係,我們關係這麼好,對方不會在意的。

這就是赤裸裸的,掩耳盜鈴般的“輕敵”,這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態度,你如果敵對的人不多,你來找東臺的麻煩。

第二個例子,我們開一個公司,覺得作為公司老闆,我正常的發放了員工的工資,至於員工的其他方面的需求,我們覺得無關緊要,完全不是搭理,甚至員工提出來一些改變的建議,也被我們一口回絕了。

這個事情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員工說上班的時候太熱,能不能去裝個空調,老闆覺得,勞務合同上,沒有規定,公司必須要裝空調給你吹啊。錯了嗎?沒錯。但就是這種沒錯,結果是大錯特錯!

作為老闆,忽視了員工的需求,不重視員工的想法,這本身就是“輕敵”!這種態度,會導致員工沒有歸屬感,沒有認同感,更不會將公司看作是自己的“另一個家”,這樣的環境下,員工會積極的工作?

“哀兵必勝”的另一種解讀,中間有個順序問題,大有玄機!

個人覺得,這是想都不用想的問題。我們對待任何事物和人,都不能想當然,也不能替別人拿主意,這是一個別人非常在意的問題,是一種最起碼的尊重。

如果你不尊重別人,又想取得別人的尊重,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我們認真的對待任何人和事,把這些都重視起來,很多潛在的問題就可以排除,還會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擁護,這些,才是勝利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