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科技观察》发刊:从时髦到常态的金融科技有多远?

不管你承不承认,金融科技(Fintech)都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作为新金融科技观察的分析师,我们喜悦、激动、然后甚至是惊惧于金融科技的影响,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范围、烈度、力度和程度扑面而来。

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北上广深杭,绝大多数的消费,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新四大发明之一移动支付让生活变得如此简单而丰富。有人说,那没有什么稀奇的,那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

两年前,在中国中部一个小镇上,理发店的“90”后理发师会对理发的人说,你可以扫码支付。彼时彼地,这还是年轻人的时髦。现在,确是生活场景的常态化。急速流变的生活,高度渴求的欲望,海量人群的需求和各取所需的利益诉求,让金融科技以一日千里之势奔涌向前。

《新金融科技观察》发刊:从时髦到常态的金融科技有多远?

手机支付是最接地气的金融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现如今,西部的小镇上,卖豆腐的大爷,卖馒头的大叔,买菜的大妈的摊位前,都贴着让人支付的二维码。“你扫我”,这就是金融科技的一部分。而金融科技远不止扫一扫那么简单。

金融科技(Fintech)是个舶来品,Fintech是由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组合而来。根据标准的定义,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

按照这样的理解,似乎是专业而复杂。

世界一流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对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理解是:非传统企业以科技为尖刀切入金融领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抢占市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以及更好地管理风险。

《新金融科技观察》发刊:从时髦到常态的金融科技有多远?

金融的本质不会变

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仍然是一门管控风险,匹配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生意。科技的发展应该是让金融更便利、更美好。

全球范围来看,金融科技竞争不断升温,融资越来越高,自去年以来前50大公司吸引到了146亿美元资本,短短一年就实现同比增长逾40%。美国是Fintech一词的诞生地,在美国,FinTech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但并没有真正成规模,主要还是在一些零星的领域,以补充为主。即使在美国,P2P也很难完全做到信息中介平台的定位。

毕马威的研究表明,全球排名前五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中有四家都来自中国,反映了中国金融科技“无可争议”的增长。从蚂蚁金服谋划上市到趣店美国上市掀起的波澜,从陆金所、众安保险、京东金融到人人贷、我来贷,融360,凡普金科,这些名字都非常接地气的金融科技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抓紧获客。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更大,在一些技术领域比如支付处置能力等也更领先。这主要是基于:市场空白大、技术发展快和监管适度。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也十分突出。

然而,必须要正视这样的现实:行业发展不平衡,如网络贷款比较混乱、股权众筹基本没有做起来。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监管缺位、企业欺诈、行业标准无序的情况。具体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业务跨区域、跨行业,风险传导快而广的特点;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一些参与者识别与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过去几年发生的一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案例,如果有基本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的监管程序,这些风险有可能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业内专家指出,金融科技(Fintech)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而这些风险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过去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但实际上,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也有可能是一些大型的Fintech公司。“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是《新金融科技观察》探寻的方向之一。

尊重金融的本质规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这就是金融科技(FinTech)。去除神秘化,回到平常,回到日常,回到冒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生活,回到小镇上的翠花,或者小强。

《新金融科技观察》发刊:从时髦到常态的金融科技有多远?

新金融科技观察扬帆起航

草木葱茏,曲径通幽。《新金融科技观察》今日正式面世。

它聚焦金融科技领域的大小事件、现象、人物。

它由受过金融、媒体专业训练,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几位志同道合者联手创办。

它为观察而生,以情怀和价值观来剖析并记录这个时代的金融科技变迁。

它旨在促进行业有序、规范和透明。

它是大海中的帆船,带你瞭望并欣赏壮阔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