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科技觀察》發刊:從時髦到常態的金融科技有多遠?

不管你承不承認,金融科技(Fintech)都深度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作為新金融科技觀察的分析師,我們喜悅、激動、然後甚至是驚懼於金融科技的影響,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範圍、烈度、力度和程度撲面而來。

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在北上廣深杭,絕大多數的消費,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新四大發明之一移動支付讓生活變得如此簡單而豐富。有人說,那沒有什麼稀奇的,那都是中國的一線城市。

兩年前,在中國中部一個小鎮上,理髮店的“90”後理髮師會對理髮的人說,你可以掃碼支付。彼時彼地,這還是年輕人的時髦。現在,確是生活場景的常態化。急速流變的生活,高度渴求的慾望,海量人群的需求和各取所需的利益訴求,讓金融科技以一日千里之勢奔湧向前。

《新金融科技觀察》發刊:從時髦到常態的金融科技有多遠?

手機支付是最接地氣的金融科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現如今,西部的小鎮上,賣豆腐的大爺,賣饅頭的大叔,買菜的大媽的攤位前,都貼著讓人支付的二維碼。“你掃我”,這就是金融科技的一部分。而金融科技遠不止掃一掃那麼簡單。

金融科技(Fintech)是個舶來品,Fintech是由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兩個詞組合而來。根據標準的定義,金融科技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於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是金融業未來的主流趨勢。

按照這樣的理解,似乎是專業而複雜。

世界一流諮詢公司畢馬威(KPMG)對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理解是:非傳統企業以科技為尖刀切入金融領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搶佔市場,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以及更好地管理風險。

《新金融科技觀察》發刊:從時髦到常態的金融科技有多遠?

金融的本質不會變

金融的本質不會改變,金融仍然是一門管控風險,匹配資金需求與供給的生意。科技的發展應該是讓金融更便利、更美好。

全球範圍來看,金融科技競爭不斷升溫,融資越來越高,自去年以來前50大公司吸引到了146億美元資本,短短一年就實現同比增長逾40%。美國是Fintech一詞的誕生地,在美國,FinTech行業的發展起步比較早,但並沒有真正成規模,主要還是在一些零星的領域,以補充為主。即使在美國,P2P也很難完全做到信息中介平臺的定位。

畢馬威的研究表明,全球排名前五的金融科技創新企業中有四家都來自中國,反映了中國金融科技“無可爭議”的增長。從螞蟻金服謀劃上市到趣店美國上市掀起的波瀾,從陸金所、眾安保險、京東金融到人人貸、我來貸,融360,凡普金科,這些名字都非常接地氣的金融科技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搶佔市場,抓緊獲客。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更大,在一些技術領域比如支付處置能力等也更領先。這主要是基於:市場空白大、技術發展快和監管適度。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普惠性也十分突出。

然而,必須要正視這樣的現實:行業發展不平衡,如網絡貸款比較混亂、股權眾籌基本沒有做起來。在一些領域,還存在監管缺位、企業欺詐、行業標準無序的情況。具體到互聯網金融行業,具有業務跨區域、跨行業,風險傳導快而廣的特點;同時,互聯網金融業的一些參與者識別與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低。過去幾年發生的一些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案例,如果有基本的資質審查和日常的監管程序,這些風險有可能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業內專家指出,金融科技(Fintech)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這些風險都會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隱患。過去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主要針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但實際上,對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的,也有可能是一些大型的Fintech公司。“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也是《新金融科技觀察》探尋的方向之一。

尊重金融的本質規律,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服務門檻,這就是金融科技(FinTech)。去除神秘化,回到平常,回到日常,回到冒著露珠、冒著熱氣的生活,回到小鎮上的翠花,或者小強。

《新金融科技觀察》發刊:從時髦到常態的金融科技有多遠?

新金融科技觀察揚帆起航

草木蔥蘢,曲徑通幽。《新金融科技觀察》今日正式面世。

它聚焦金融科技領域的大小事件、現象、人物。

它由受過金融、媒體專業訓練,並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幾位志同道合者聯手創辦。

它為觀察而生,以情懷和價值觀來剖析並記錄這個時代的金融科技變遷。

它旨在促進行業有序、規範和透明。

它是大海中的帆船,帶你瞭望並欣賞壯闊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