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水城會「呼吸」——河北省遷安市海綿城市建設調查

河北省遷安市又多一個“新身份”——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使得當地人民頗為自豪。2015年3月,遷安被納入首批試點,且是其中唯一的縣級市。這座被稱為“鋼城”的資源型城市為何能夠擔此“重任”?3年多的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遷安的城市發展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近日來到河北省遷安市展開調查,尋找答案。

清淤築壩,求有容乃大

驅車進入遷安市區,途經鋼城大橋,橋下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與橋上“魅力水城 綠色遷安”的紅色字體交相輝映。“水”,成為記者對這個北方縣城的第一印象。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鋼城大橋所跨過的是黃臺湖景區。景區是遷安在灤河古道上建造的一個人工湖泊,有14平方公里的水面,最寬的地方有5公里。”遷安市副市長李強說。

黃臺湖景區與遷安開展灤河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尤其是景區湖體強大的蓄水能力,更是海綿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條件。

所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也就是說,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淨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個過程與“吸氣”“呼氣”有些相似,因此,海綿城市也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建設海綿城市來說,提高儲水能力是一項重要內容。“雖然遷安是在2015年被列入試點範圍,但是在此之前,遷安就已經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有所實踐。”遷安市委書記張淑雲說。遷安的實踐是將整個城區建成“大海綿”。

遷安地處燕山山脈和灤河沖積平原之間。灤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穿遷安城而過,在遷安境內綿延約54公里,流域面積約262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條被當地視為母親河的重要河流,曾經水患頻發。有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85年,灤河發生過數十次洪澇災害。每當洪水暴發,滾滾灤河水流入遷安驟然分為數支,此間河道分散,河床不穩。每到汛期,人們的心都跟著雨水“懸”起來。後來,上游相繼修建了年蓄水量高達20億立方米的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庫,又遇北方年降水量減少,灤河由常年流水變為季節性河流,加之不規範採砂,每到春季季風季節,原來寬闊的遷安灤河灘風沙彌漫。

面對缺水與洪災並存的困境,遷安人開始了根治灤河水患的執著行動。

本世紀之初,遷安提出了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目標,實施了灤河生態防洪工程,市委、市政府當時形成共識:這項工程不單純侷限於一般的防洪保安,要按照系統思維的方式把區域防洪效益、資源利用效益、生態補給效益、城市景觀效益有機結合。遷安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投資6.5億元,實施了灤河第一階段的綜合治理工程,極大地提高了行洪區外的防洪標準。隨著灤河堤壩的增高和加固,遷安又對生活在“夾心灘”上的5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8700口人實施搬遷安置,僅用20天就全部完成了拆遷協議簽訂工作,實現了“零拒籤、零強拆、零上訪”。同時,建設了24.4公里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100年校核的左岸大堤(按照50年可能遇到的最大工況概率進行設計,在此範圍內是能夠正常運行的。但是要按照100年一遇概率的情況來進行校核,保證遇到百年一遇概率工況不會被破壞);為保障城市右側的農田安全,建設了26.8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50年校核的右岸大堤;修建了6公里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20年校核的撤退路。防洪大提的修建,極大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標準,保障了城市的安全。

2013年7月,投資70億元的灤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成功蓄水,現已形成14平方公里的水面和6800多畝可供開發建設的島嶼,蓄水能力約2000萬立方米。遷安成為名符其實的“北方水城”。整個綜合治理工程竣工後,可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9平方公里可供建設的島嶼,2平方公里的生態景觀島,15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和溼地,蓄水能力將達4000萬立方米。

“如此大的水域及其配套綠化等,對遷安市區的小氣候產生了積極影響。與實施治理工程前相比,現在遷安主城區空氣溼度平均值提高5%,平均溫度下降2攝氏度,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增加了20%。”遷安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張小彬說。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如今每逢休息日,許多市民會來到黃臺湖景區遊玩,或乘遊船遊覽,或在河邊垂釣,或登上湖中小島觀鳥,欣賞美景、放鬆心情。

灤河實現成功治理,為遷安獲得試點資格並進一步規範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園植綠,助水體運化

在遷安採訪時,記者聽到一段故事:2011年初,遷安市投資1.3億元在市區南北軸線燕山大路兩側,建設了龍形綠化帶和雲形綠化帶狀公園,佔地總面積1000畝的帶狀公園串聯起香巴拉家園、碧桂園等10多個住宅小區,成為市民早晚休閒、健身的好去處。而這背後,遷安市放棄了20多億元的土地出讓收益。在市區“黃金寶地”建設綠化帶,讓綠於民成為遷安城市建設的一段佳話。這樣的發展理念更進一步融入到了遷安海綿城市建設中。

“這幾年,遷安的空氣更好了,藍天多了,水更清了。就算是趕上汛期的雨天,路上也沒有那麼多積水了,出門就更方便了。”在黃台山公園,市民李彬告訴記者,他就住在公園附近,每天兩次到公園散步已經成為習慣。

其實李彬所感受到的變化,離不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鋼筋水泥建築不斷增加,對城中水系水體的運化交流造成一定影響。比如雨水因道路硬化而無法直接滲入地下。近年來,我們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併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使其能夠自然運化‘呼吸’”。遷安市市長韓國強說。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2015年被納入試點後,遷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海綿城市創建工作指揮部,由市長任指揮長,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發揮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作用,與多項城市建設任務相結合,相繼制定出臺《遷安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遷安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導則》《遷安市海綿城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數十個具體指導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制度政策;聘請清華大學、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團隊進行技術指導;聘請北京大嶽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海綿城市PPP諮詢服務,拓展PPP項目實施模式,以深圳金磚城市國開先導基金管理公司為依託,以有限合夥方式設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引導基金”,吸引金融機構資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確定了包括老城區7平方公里、新城區14.5平方公里共計21.5平方公里的試點建設範圍,試點面積佔河東主城區的86%;建立海綿城市一體化信息平臺,時刻監控水質、流量、液位等, 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動態的數據採集、遠程傳輸和預警報警,為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定量化績效評價與考核提供長期在線監測數據和計算依據,為設施運行情況的應急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一工程,不能把海綿城市建設簡單理解為城市防洪防澇。”張小彬說,海綿城市概念針對的是城市的水問題,由於水本身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海綿城市建設因此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只有做到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共同治理,才能真正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在三里河生態走廊,記者遇到了前來釣魚的市民梁玉水。他告訴記者,這裡是自己休息時最喜歡去的地方,但是別看現在這裡碧水淙淙,河岸也滿是綠色,以前卻不是這樣。原來,三里河曾經一度渾濁不清,附近造紙廠排放的汙水與河水匯合一處,再加上亂扔垃圾,河水臭氣沖天,附近居民經常都不能開窗。

2007年,遷安提出治理三里河工程,興建綠色河東生態走廊。2009年5月,佔地144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105萬平方米、河道面積30.5萬平方米,投資6億餘元的三里河生態走廊建成對外開放。2017年,遷安又投資5億元改造三里河,改造工程被設計成城市帶狀公園、城市的生態廊道、景觀廊道和休閒廊道。該項目獲得“全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世界景觀獎”,被稱為“會呼吸的河道”。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城區兩河環繞,三山拱衛,是遷安的一大特點。遷安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綠地園林,實施全域公園化戰略,市區建成各類公園65個,其中千畝以上的就有6個,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81%、41.74%、22.7平方米,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進園。同時,以“四環(環城區、環園區、環廠企、環村莊)、三沿(沿路、沿河、沿街)、兩山(荒山、礦山)”綠化為重點,大力開展工程造林、企業造林等綠化攻堅行動,積極打造連接城鄉的綠色走廊、景觀大道。累計新增造林面積11.6萬畝,有林地面積達到69.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1%,比2009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遷安大街小巷、廣場社區、公園學校等眾多綠地的增加,增強了城市蓄水能力。而綠地系統背後,大多藏有蓄水箱涵等設施,這正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裝備”。

中午時分,在濱湖東路東側綠化帶,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市民休閒散步。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據遷安住建局工作人員郭亞鳴介紹,濱湖東路東側綠化帶是以海綿城市雨水綜合利用為主題,承載市民健身、休憩功能的綜合性公園。為儘可能使雨水滲透或滯留,此綠化帶建設了臺層花園等一系列設施,項目區年設計雨量為42.6毫米,吸納雨水量達到85%。

綠地下沉改造,增加溢流井,道路進行透水鋪裝……在納入試點以後,遷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約50公里排水管網進行雨汙分流改造,減少合流管道溢流汙染,保障“清”水入河;開展生活汙水廠提標改造與工業汙水廠新建、沿河截汙幹管建設、沿河雨水排口淨化等系列治理;完成綠化景觀改造77萬平方米,人行步道改造34萬平方米。在此期間,2016年11月,遷安市被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2月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精改城區,得雨潤萬家

建設海綿城市,既需要從大處著眼,有宏觀意識,同時也需要有精準意識,往細處發力。3年多來,遷安實施城市低影響開發、內澇防治、水質改善、供水保障、能力建設等五大類189項海綿工程,其中政府出資76項,PPP投資113項,實現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6%(雨水徑流總量控制率即城市減少排放的雨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比例)。

2018年7月24日,遷安城區當日降雨量達到108毫米,試點區域內沒有監測到明顯積水。而2017年7月25日,遷安總降雨量為105毫米,同樣範圍內的積水點達41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初顯。

“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居民住宅區是一個重要部分。”張小彬說,但是試點建設並非一帆風順。在試點之初,仍然出現了“反對”的聲音。

試點工作展開初期,遷安對居民住宅區進行分類施工。試點前建設的尤其是一些年代較久的住宅區,需要通過增綠化、補管網、提設施、修鋪裝等措施完成改造。新建小區和在建小區則最大程度直接採用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儘管在改造實施前,當地已經做了大量宣傳,但是有些居民看到小區內的綠地被挖開、被改為下沉綠地時,表示不理解。然而當地黨委和政府並沒有放棄,他們一方面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各種途徑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有關知識,一方面快速推進改造。當改造完成後遇到一場強降雨,居民們看到以往經常積水嚴重的地方只有地磚溼透而沒有積水,無不紛紛稱讚。

“海綿小區建設的理念是‘綠色為主,灰綠結合’。綠色即自然生態,如通過雨水花園等對小區景觀進行提升。灰即蓄水模塊、管道建設等地下隱蔽工程。針對小區特點進行海綿式設計,我們在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科學性方面均做了充分考慮。”張小彬說,生態優先恰恰是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遷安在推進小區海綿化改造過程中,個別設計圖紙與老小區裡的成材樹木存在衝突,部分工程曾被迫暫停。為保持原有生態,保留原有綠化景觀,相關部門對工程圖紙緊急進行合理化修改,保證了成材樹木不被破壞。

記者來到永安小區採訪時,遇到了正在小區健身區域鍛鍊的居民趙玉如。她告訴記者,她是2003年搬進小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小區改造,讓居民們得到了實惠。“改造前,路面總有一些坑坑窪窪的地方,一到雨天就積水,給大家造成不便。改造後,路面平整了,積水也沒了。住著更舒服了。”趙玉如說。

其實,對改造讚不絕口的還有小區底商。在惠泉大街一家商店,員工宋佳明告訴記者,改造後商店門口更加敞亮了,即使遇到大雨地上也沒有積水,不影響備貨停車,也不影響銷售。

君和廣場小區建設過程直接採用了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該小區建有300立方米的雨水箱涵,雨水下來後,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生態停車場、蓄水模塊等設施,將雨水優先滲透,多餘的徑流通過窪地或透水帶等滯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徑流會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通過淨化後使用,以上手段無法消減的雨水徑流最後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網。將存儲淨化後的雨水充分利用,作為景觀用水,既環保又節約了水資源。在首屆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創新典範項目“中國特色海綿樣板”名單中,君和廣場小區成為全國11個“小區樣板”之一。

在試點中,遷安通過建築小區、城中村、公建區、道路廣場等138項改造項目,發揮源頭減排海綿設施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通過源頭改造可控制雨水約24萬立方米。

绿色水城会“呼吸”——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歷時3年,遷安因海綿城市建設,城市發生了新的變化:徑流控制全面達標,雨汙管網全面改造,內澇積水全面根治,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同時,試點建設已經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遷安市還委託燕趙都市報對海綿城市建設效果開展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99%的受訪者認可幸福感提升,群眾滿意度達92%。

“作為工作在海綿城市建設一線的一名遷安市民來說,我不僅是海綿城市的建設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張小彬對這幾年遷安海綿城市建設感觸頗深。他表示,經過3年多的紮實推進,遷安城市湖泊水系、公園綠地等“海綿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能夠做到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也已經實現。最重要的是,遷安在試點中探索出了“4185”建設模式。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遷安在小區整體環境、生態廊道、城市排水系統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在對遷安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時認為,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遷安確實發揮了試點建設作用,現階段也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遷安市委書記張淑雲認為,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城市建設模式的創新,更是一種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這與當地“魅力水城 綠色遷安”的發展目標相契合。“魅力水城”,就是要把鋼城之骨與水城之秀高度融合,賦予城市以生態、創新、活力的豐富內涵,建設生態宜居之城、創新智慧之城、現代產業新城。“綠色遷安”,不僅是城市形態上的綠,更是綠色的發展理念、綠色的發展模式,體現的是生態和發展的高度統一,追求的是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遷安被納入試點,既是一種榮光,是對其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認可,也是一項重要使命。遷安將落實好這項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內涵,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建好綠色水城,建成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中國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