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唱响生态扶贫之歌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

一面是深度贫困,一面是生态脆弱,如何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

寻求突围的大宁县,在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决策部署指引下,成功实施了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增收脱贫。数字显示:2017年一年造林投入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总和;今年8.16万亩造林管护任务带动6264人脱贫,占到现有贫困人口的67%。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做好规划设计,造林合作社以议标的形式承接工程造林,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新思路需要新布局。在政策上,成立了生态扶贫领导组,制定出台了《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管理办法》《大宁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等10个文件,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在方法上,确立了“县要有重点,乡要有工程,村要有精品”的原则,做到点面结合,点上出样板、出思路,面上出规模、出效果。

为保证生态扶贫真正惠及贫困户,县里明确两条“硬杠杠”:一是造林主体必须是合作社,二是合作社里的贫困户必须占到80%以上。

“政策给我们吃偏饭了,跟着欣达造林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元,还愁脱不了贫?”曲峨镇白村的冯还堂乐呵呵地说。

合作社领办人冯明星说,这种创新方式有效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从“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

除了造林,管护也是贫困户的一大收入来源。只要有空,昕水镇白杜村村民冯文贵就要到山上转转,看哪棵树需要管理。他告诉记者,今年栽了30多亩树,可挣1万多元,另外,护林还能有1万元的收入。

“购买式造林不仅撬动了社会资金流入林业领域,而且有效提高了造林资金的使用效率。”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说,政府向市场主体购买造林服务,要求把树种活,老百姓和合作社一开始就有了责任、质量意识。

实践验证,购买式造林成果丰硕、潜力巨大。如何发挥更大效能?

根据省委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决策部署,大宁县把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引申到交通、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大胆探索“村社一体”乡村振兴改革,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

具体路径是:村党支部发起成立“村社合一”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等资产折股量化,自愿入社,合股联营,组织村民承接工程,发展产业,实行自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在三多乡楼底村,70岁的王天恩除了种地还有了一份新工作,就是修路。老王说,半年跟着合作社修路挣了1万多元,这在以前就是一种奢望。

楼底村党支部书记程红剑介绍,今年村里承接了500多万元的工程,修了水泥路、蓄水池、水塔,还有大棚,参与工程建设的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给村集体创造利润大概有40多万元。

2018年,大宁县先行选择了7个村开展试点,共投入资金2423.6万元,带动贫困户250户639人人均增收4357元,村集体创收182.6万元,每个村平均26万元。山庄村是大宁县第一个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村,今年通过合作社修路、修广场、修水渠,村集体一下赚了24万元,比过去十几年攒的钱还要多。

县委书记王金龙表示,探索“村社一体”乡村振兴改革,实现了“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改变了工程分配、利润分配格局。省委在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的政策中,给大宁县专列一条,给我们实践探索增加了底气和胆量。

本报记者 赵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