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01

生活和工作,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法平衡

在剛剛步入職場的時候,我聽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把生活和工作平衡好,不要讓工作影響生活,讓生活拖累了工作,利用好下班後的8小時,這是你和別人拉開距離的時間。

然而到了真正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關係是受客觀條件決定。比如你在一家北歐高福利的公司工作,那麼你很有可能上班沒有多少事兒,準點下班。

但是如果你是在日韓企業或者互聯網企業,加班就是一種常態,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沒有你說的那麼容易。

即使不加班,老闆動不動會在群裡扔一個鏈接,@一下你,讓你週末趕報告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事情,工作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活,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已經改變了不了這種現狀,那麼能做的至少就是不能讓工作影響了心情。

項目進度吃緊,老闆人來瘋等等行為讓自己加班,換個心態來看這件事,你可以抱怨,但不是純粹只是為了抱怨,從瑣碎的加班中,去尋找貼近你人生目標的價值點,並通過加班的槓桿把你的價值點放大。

比如我在做管理諮詢的時候,加班演算一系列的數據模型,這提升了我的數據敏感度以及數據分析能力。

在做產品經理的時候,陪著開發一起發版本,我會把平時研究競品時候遇到迷惑的技術點以及實現方式拿出來和開發討論,這樣以後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會少走彎路。

生活和工作既然無法平衡,在炒掉老闆的之前,擺正心態,心態決定命運,這句話用在職場裡一點也不為過。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02

悶聲工作的人,往往結局都沒那麼好

初入職場的時候,聽過這樣一句話,做自己就好,現在想想,如此佛系的心態是多大的謊言。

在職場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一句話也不說,悶聲工作的人,加班也加的不少,工作也非常認真,但是到了年終評比的時候,這些人的考核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好。

很多人悶聲做著老闆交代的事情,但是從不關心公司的核心戰略在哪兒,核心項目在哪兒,一直做著不重要瑣碎的事情,你的年終考核,你的升職加薪和你帶給公司的價值成正比,而非和你的工作量成正比,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種自我安慰的話,在老闆眼裡可有可無。

在給公司提供相似價值的時候,記住一句話,

會哭的孩子有奶喝。你除了努力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更要懂得向上級彙報,展現自己的成果,並從上級以及高層的反饋中調整自己的方向。

也要懂得如何向公司爭取資源,公司資源有限,如果能給您配備充足的資源。那麼項目也會多向你傾斜,不斷在和高層的對話中形成自身價值的不可替代性,讓領導在考慮核心項目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你,那麼你的結果會差到哪兒去呢?

埋頭幹事的時候,要抬頭看看天。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03

工作,其實就是一種契約關係

不少70後,80後的職場過來人,經常勸我一句,要在一家公司待長一點時間,受到委屈要從自身找原因,別老想著跳槽。沒有一家公司的HR喜歡頻繁跳槽的人。

看似很有理,但不一定適用於目前的職場,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目前很多互聯網創業企業,存活的時間還是未知數。

我在這兒也不是鼓勵大家頻繁跳槽,你每三個月跳槽一次,是個公司都不會要你的。你要始終相信一條是沒錯的,你所從事的工作,你拿著老闆發的工資而非股權時候,你和老闆之間只是一種契約關係。

這種契約,說白了,你出賣你的智力和體力,換取相應的勞動報酬,這種勞動報酬包括你的薪水還有你的成長值。不同時期,你對成長值和薪水有不同傾斜罷了。

剛剛畢業希望能多學東西,那麼向成長值傾斜,工作一段時間,希望能多拿一些薪水,則會向薪水上傾斜一點。

在這樣的契約環境下,所謂對公司的忠誠,對老闆的忠誠,聽上去實在可笑,我不排除你會遇到明智的老闆,開明的公司,但是對於目前大對數公司來說,大概率事件還是,你和他永遠是契約關係。

基於這樣的事實,在相同工作時間內,索求勞動報酬最大化,是自己最根本的出發點,當然不同時期,薪水和成長價值側重點不同罷了。

跳槽,只不過是一種雙方解除之前的契約,重新和另外一家公司簽訂契約的過程而已,直面這個本質,你會拋棄很多顧慮。

我們在和其他公司合作時候,並不是說我和這家合作公司關係不好我就不合作了,而是這個渠道帶來的ROI太低了,回報遠遠低於我的付出,那麼我們會毅然決然的解除和這個渠道的合作。

同樣的,當你不開心了,當你覺得拿的少了,都不是你終止這份契約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你的付出回報比太低了,低於你的底線了,此時就解除這份契約吧。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04

你所期待的培訓,也許就只是價值觀的洗腦

在我作為應屆生往返於各大校園招聘現場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公司有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能幫助員工實現最快的成長,包括入職培訓,公司高管Mentor制度。

這幾年我和各大公司的管培生交流下來,應屆生們對公司的培訓期待很高,往往希望通過入職培訓能夠完成學生到職場人的完美蛻變。

然而事實呢?大多數號稱有完整培訓體系的500強大公司,所謂的培訓永遠少不了價值觀的洗腦,公司文化,公司理念,規章制度等等。

我經歷過最殘酷的培訓是21天公司文化洗腦教育,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個環節,叫”異口同聲“。

一組10個人,需要一起一字不差背誦出公司文化,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背錯,節奏沒跟上甚至聲音小一點,整組人出去下一輪重新再來,直到教官挑不出毛病為止。

更不用說,一直推行軍事文化的某些民營企業了,我很敬佩我軍的軍事素養,但是這種泯滅個性,追求整齊劃一的培訓方式使用在員工身上,無非是僱主自私的體現,他只想讓員工成為一顆螺絲釘,而非是圍繞員工的素質打造的科學培訓體系。

一些有良心的企業會去培訓員工的基礎技能,如諮詢行業麥肯錫,波士頓的一套成熟方法論,基礎的office技巧,這樣的企業是少之又少,遇到這樣的企業可以燒高香了。

所以在入職的時候,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入職培訓上,你在入職培訓上需要把握的是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歷史,一些人事財務規章制度/薪酬福利,如請假,報銷等等。

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蛻變,不是在入職培訓上,而是學生思維的改變上:徹底放棄被動學習的習慣,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學生生涯,老師一股腦的把知識灌輸給你,你不分三七二十一,反正都學好了,肯定能拿高分。但是到了職場後你會明白,你要學的是汪洋大海,不可能通過短暫的時間全部掌握,也不可能有人能像老師一樣耐心的給你灌輸知識,你只能通過自己的需要去尋找自己要學的領域,主動去學習。

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廣袤的信息海洋,豐富了我們學習的方式,我們更要明白自己缺什麼,如何去補足。你的時間有限,你對學習信息的篩選也就決定了你進步的速度。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工作了5年,發現很多的堅持都是錯的

05

剛入職就只讓你端茶倒水/掃地拖地的公司,早離開為好

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我入職了一家韓國服裝公司的諮詢部門,旗下有服裝,餐飲,旅遊,流通等事業部。

當時在正式進行諮詢類項目之前,我們有一個月的門店實習,按照公司的專業術語叫新員工的on-boarding項目,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分配你去學習門店的日常運營,在第一線尋求顧客的需求,掌握門店的運營流程以及顧客需求的調研模式。

初心是好的,但是在執行層面往往更多的是不盡如人意,如門店的店長只是把你當做過來幫忙的人員罷了,而門店的日常運營具有很強的重複性,一般2天內都學會了。

而門店的運營數據你是沒有權限看到的,因此我們同行的小夥伴在餐飲門店削了一個月的橙子,而我則是喊了一個月的,您好歡迎光臨,謝謝光臨請慢走。

有收穫的東西麼?當然,和顧客聊得很開心,瞭解到顧客為什麼來我家咖啡店而不是隔壁的星巴克,和隔壁星巴克店長也很聊得來,這一個月星巴克銷售的數據都摸清楚了,那店長還邀請我入職星巴克。

當時剛畢業,傻傻的寫了很多心得體會,覺得成長很大,後來幾個諮詢類項目一下來,我們發現其實有很多捷徑可以更高效的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

我們可以集中一天去採訪顧客以及門店經理,更加系統的獲得運營細節和運營信息,我們能通過集團後臺數據表裡的數據,找到用戶的進店率,成交轉換率,翻檯率,各產品系列的銷售情況等等,而不是傻傻的站在門口數。

曾經在一個沙龍上聽到一位70後的領導叫囂,我招了應屆生來了後,先讓他從端茶倒水和掃地拖地開始做,一個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談何做啥大事。

看似意識正確,被廣大管理人員奉為圭臬的真理,充滿著可笑的邏輯錯誤,你要做的小事,是你工作領域的小事,是幫你在你專業領域打基礎的事項,如果我是做老闆的行政秘書的,那麼端茶送水掃地拖地也無可厚非,如果你是做金融交易,管理諮詢,甚至營銷策劃崗位,那麼這些東西能對你的專業領域絲毫沒啥卵用,反而是浪費時間。

尤其是剛剛畢業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你更要一頭扎進去,心無旁騖的研究你的專業知識,形成你的差異化優勢,而非在細枝末節和繁文縟節上被束縛住。

我很難去理解有著如此僵化管理思想的人,管理觀念是如此的落後,殊不知,對下級的尊重是作為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質。

以前我招到產品經理,對於一年以下產品經驗的應屆生,我絕對不會讓他去端茶送水,收發快遞等等,也不會讓他只是按照我的原型和思路寫需求文檔。

因為這種是對他的不負責任,我會讓他開始獨立做運營類的需求,一般這樣的需求比較簡單,涉及的關聯繫統也會單一,對核心業務的要求也沒那麼高,邏輯思維上也比較簡潔,這也是他了解產品流程,業務流程最快的方式。

而且運營類活動活動週期短,反饋快,他能快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快速提升產品思維,數據意識和溝通效率,快速高效的反饋,是其快速成長的關鍵。

所以遇到這樣傳統管理觀念的老闆,早走為妙,你的時間有限,你應該把你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而非只是做一個老闆嘴中的清潔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