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員工都在無效工作,你的企業還能堅持多久?

​​​前言:

請認真思考一下,

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著這樣的普遍現象——

有5%~10%的公司員工,一上班就是來挑毛病、和你對著幹的,

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慣,所有政策他都有不同想法,

而他不會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有15%~20%的員工,他做出的東西就是不合格;

有20%的員工是蒙著做事,做得對與錯,他都不知道為什麼;

只有20%的員工的工作,是高績效的。

也就是說公司中有60%的員工的工作沒有正常產生績效,這是多麼大的浪費?

儘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們也學習過不少管理知識,嘗試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總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這是我10年間對200家企業跟蹤研究的發現。十數年來,正是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續迷戀、關注管理——

為什麼同樣的資源和人,交給不同的管理者進行管理,結果卻相去甚遠?

為什麼這樣多的人陷入了無效的、甚至毫無意義的工作中?

影響人們工作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人員為什麼會流動?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組織並沒有讓他們發揮作用?

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都是源於管理觀。我願意就我所提倡的管理觀與大家進行交流,並圍繞著大家所熟知的重要管理命題(現象)展開:

60%的員工都在無效工作,你的企業還能堅持多久?


1

用績效說話:管理只對績效負責

現象一:功勞與苦勞

現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勞”是對績效沒有幫助的。但是在現實中,很多人有了“苦勞”之後,就會覺得已經很對得起公司了。其實我們也會接受這些看法,很多公司還是以苦勞為考量標準。這說明對管理的觀念還是沒有認識清楚。講苦勞是對管理上的第一浪費。

現象二:能力和態度

(現場測試:分歧開始在這裡產生。絕大部分人認為態度比能力重要。給出的理由是:有能力無態度,對績效無用;能力強態度不對,會產生副作用;應該先端正態度,再發揮能力等)。

管理只對績效負責,直接產生績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態度。誰產生績效,誰就最重要。當態度轉化為能力,才有用。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業,你公司活得好的員工是誰?是不是能幹的人累死,不幹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幹的人總是態度不那麼好,不能幹的人總是很討好。那麼你的管理就一定出問題了,你考核的是態度多,還是能力多?如果你50%的內容都是在考核態度,那你的公司能幹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這意味著如果有機會,他就會流走。這是對管理的第二大浪費。

現象三:才幹和品德

(現場測試:大家的誤解加深,普遍認為品德差、能力強的人,破壞力極大,堅決不能啟用。)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戰時才能評價,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去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是好還是壞,管理不能把賭注押在這裡,而恰恰應該去設法解決它:管理要承擔的責任就是沒有機會讓人去犯錯誤,讓品德轉化為才幹,創造績效。所以學管理,要看經濟學和組織行為學。

兩點重要補充:何時“德”比“才”重要?

必須要說明的是:在兩個時間點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時;一是在提拔時。

①招聘時:德比才重要,是因為一個人大學畢業後,社會修煉基本完成、品格塑造也基本定型。這裡的所說的“德”,是指社會的基本公德,如正向思維、樂觀向上等。另有對公司價值理念的認同、團隊與責任承擔等。所以重要崗位面試很重要。

②在提拔時,德比才重要,因為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的能級原理(彼得原理)——人一定能提拔到他不能勝任的崗位之後不再提拔。通俗講就是:高位的人都不勝任。這個時候“德”就會發揮作用——因為信任度高而被擁戴,得以發揮團隊的力量、群體的力量制勝或解決問題。所以高管任命一定要是品格高尚的人。

2

等邊分配法則:管理是一種分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樣東西分成等邊三角形:即權力、責任、利益三角對等。幾乎所有管理出問題,都是因為三者的不對等。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分配,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這裡分配的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權力。我們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分配權力。必須明確,權力分配的依據不是崗位,而是責任。

比如:如果完成績效的責任分公司的責任最大,那麼權力最大的就應該是分公司經理。但是現實中常常不是這樣。我建議大家做兩個重要觀察:

①公司的總經理經常給誰開會?參加會議的人就是權力最大的人。他是經常給總部職能部門的人,如人力資源經理、財務經理開會?還是經常和分公司經理、一線經理開會?和總經理經常開會的人最有權做決定,只不過這個決定是通過總經理部署下去。

②公司頭銜的設計,是一線人員的稱謂高,還是公司職能部門的稱謂高?稱謂具有象徵意義,權力常常在崗位的稱謂中就分配了。

你會發現,總經理的會議室裡多是職能部門的人,而二線職能部門負責人的稱謂都比分公司、一線崗位的稱謂高。你又如何讓一個人力資源總監去為一個小小的一線經理服務?彼此見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態就立刻拉開了。這樣的分配就不是基於責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3

管理始終為經營服務

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也是談得最多的話題。其中含有兩個重要的認識:

第一,管理做什麼,必須由經營決定;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

為什麼管理做什麼要由經營確定?在一個公司中,“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邏輯關係非常明顯。比如通常情況下,薄利多銷經營,對應規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價錢一分貨經營,對應品質和品牌管理;服務化經營對應流程管理;定製化經營對應柔性化管理等。

為什麼管理不能大於經營?因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大於經營能力的話,那常常意味著虧損。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進、人才很優秀,但就是經營不景氣的原因。雖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觀有問題。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優秀的人是在做經營,還是在做管理?你開內部會議多,還是開外部會議多?如果你的高管團隊每一次都是開內部會議,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屬,那麼你的管理就大過了經營。

這就是傑克·韋爾奇為什麼說:

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時間都在開內部會議,下午不重要的時間見客戶;

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時間都在見客戶;下午儘量少的時間開內部會議。

從時間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經營大,還是管理大。

你有沒有想過,努力工作並不必然是一種智慧?

事實上,時常放下工作,什麼也不做、讓大腦“停止運轉”,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孵化創新想法、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延展我們的想象力等等。

繁忙≠效率

我們的生活變得異常忙碌。無論是在火車站、咖啡廳,還是行走在大街上,總能看見身邊的人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前不久,我問一位上過我的培訓課的高管海倫一天會收到多少封郵件。“500封”,她竟然答道,“但是,我一封也不會看。如果真看的話,那我就別想做自己的工作了。”

她說她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如何不被海量信息淹沒,留出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問題。海倫的助理會幫其查看所有的郵件,她每週只花幾個小時與助理討論一些必須由其解決的郵件。“公司花錢僱用我不是讓我做類似處理郵件這種事情的,”她解釋道,“如果我整天忙於做一些別人希望我做的事情,那我就沒有時間做我應該做的事情了。”

“在繁忙的網絡世界中,你是沒法做創造性工作的。”海倫有一個觀點,也是我親身體驗出來的,那就是,如果你做得少一點,而思考多一點,你會過得更輕鬆。

然而,“什麼也不做”是不容易辦到的,也是不被接受的,因為那樣我們會被視為不負責。事實也同樣如此,如果什麼也不做的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內疚。可是,我們更常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忙起來就沒完沒了,永無止境。諸如不斷查看郵件這種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我們興奮得難以停止。

切斷聯繫,我們就會面臨與世隔絕的危險。可是如果從不間斷地保持互聯,聽之任之,那麼就很難實現自我完善,洞察世事,創新點子也不會閃現。

無聊是想象力的前奏

正如我在最近的研究論文《什麼也不做與無事可做:空閒時間與無聊的潛在價值》中所述,“什麼也不做”(to do nothing)與無聊緊密交織。儘管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多數人很難容忍無聊,但它是發現某些重要事情的前奏,還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聊可被視為一種閾限空間,是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重要資源。

但是,在網絡時代,各種娛樂應有盡有,注意力不斷地被分散,“信息”無孔不入,而“無聊”難以進入。我們極易處於一種不斷忙碌的狀態,很少有什麼也不做的時候。

網絡空間是一個多重任務處理和極度活躍的世界,我們對它的狂熱行為會帶來自我矇蔽,以為自己真的很高效、多產。事實上,社交媒體激發的只是一種“反應式思維”,而非“自創式思維”。它反而會限制人的創造性,並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平衡行動與反思,遲早會產生倦怠心理。

不幸的是,現在各個公司的工作狂都會受到支持甚至獎勵。出現危險的狂躁防衛通常不會遭到反對,因為這種行為有利於企業發展。而且公司還存在一種這樣的心態,“我給那傢伙發那麼多錢,他怎麼不給我多幹活?”

努力地工作與聰明地工作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

事實上,快節奏超負荷的工作環境會導致嚴重的個人心理問題,包括士氣低落、沮喪、藥物濫用、職場性騷擾、人際關係緊張以及頻繁曠工。

而真正最高效的管理人員思行兩不誤,隨時能夠從繁忙的工作中脫身。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緊張帶來“創可貼式的解決方案”

“什麼也不做”是開啟潛意識的最佳時機。潛意識對我們強大的信息庫進行關聯搜索後,通過無意識思考進行信息整合。在這種思維狀態下,我們很少受限於常規模式。相對於專注地解決某一問題的狀態,潛意識狀態下更有可能出現創新想法。

潛意識成果通常不會立即轉化為有意識的想法,可能需要一個孵化過程。什麼也不做或徹底放鬆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還是解決複雜問題的最佳方式。

問題解決達人在停止有意識工作後,仍然會無意識地關注某一問題。創造性解決方案很可能在諸如散步、開車、閱讀或與孩子玩耍之時閃現,進而在休閒之餘把棘手問題解決掉。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高度緊張連續工作9小時後,接著去參加一個會議。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你在會議上得出的方案只是一種創可貼式的解決方案。脫離又專注當下的狀態在各個企業中越來越受歡迎,許多高管會通過正念冥想制定決策、解決問題。每天留有一定空閒時間的人,相對於連午休時間都被工作佔據的人來說效率反而會更高。

意大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總結道,“有時工作越少,收穫越大。”

有很多廣為人知的天才想法都是“突然冒出來的”,如阿基米德在浴室中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牛頓在林肯郡花園中發現地心引力、保羅·麥卡特尼某天早晨醒來後譜寫了睡夢中出現的“Yesterday”旋律;諸如3M、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谷歌、推特、臉譜網等公司都將“斷聯時間”作為其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

當發現自己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時,通常會更加努力地幹活而不是聰明處之。我們總是自欺欺人地認為,完成下一個任務後就可以放鬆一下了。但待辦事項在不斷地增加,而我們還總想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一些,這簡直就是痴心妄想!如果陷入這樣的漩渦,是時候擺脫單調乏味的工作休息一下了。

令人驚奇的是,當我們放下某一問題,通常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豁然開朗,原來辦法就擺在眼前。

贏取空閒時間的三種方式

1,維護人際關係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有意義的溝通,避免自己脫離塵俗。要想維護人際關係,我們就需要與他人交流、參加各種活動,多花時間出去走走。

2,學會說“不”

學會說“不”是我們必備的技能之一。說“不”並不一定是自私的表現,對所有要求都點頭答應並不是好現象。只有對並不那麼重要的要求說“不”,你才能贏取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

3,管理好睡眠習慣

每晚最好能睡足八小時。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個人成長、發揮創造力的必然條件。睡眠習慣不好說明我們還沒有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